洛陽藏金代全真道石碑考
[Abstract]:The stone tablet of Quanzhen Taoism in the Jin Dynasty in Luoyang was originally based on Tan Chu-tuan 's view of Qixia, and Bei Yang is Tan's book "Tang du Tian Shi's sudden surprise" and the formula of spiritual practice, which reflects that Quan Zhen Tao paid attention to the purport of individual practic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ao. It is the inheritance of du Guang Ting's thought of devoid of emotion and desire to consolidate essence and give birth to Dan. Bei Yin for 47 years after Tan's disciple Wang Dao Ming carved Qiu Zhi Li's book two lines of poetry, Qiu son Ren Quanzhen Road after the palm of the door put forward to stand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self-cultivation, so as to make the door of great prosperity. The Yin and Yang inscriptions of stone tablets can arrange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one and three generations of Tan Zhouduan, and there is no direct inheritance with Quanzhen Daonan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 Tan Zhouduan's theory of creating Quan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adhering to the seven true and false masters after the decline of the whole True Tao.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
【分類號】:K877.4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祖國;;《太平經(jīng)》注釋商兌[J];重慶社會科學(xué);2006年12期
2 鮑新山;;北宋士大夫參與齋醮活動述評[J];船山學(xué)刊;2008年04期
3 閆雪;;臺灣故宮藏明本《真禪內(nèi)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jīng)》(卷上)初探[J];中國藏學(xué);2012年02期
4 鍾國發(fā);;道教神靈譜系簡論[J];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5 陳星;張雋;;皖南目連戲的音樂特點(diǎn)[J];滁州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6年04期
6 王永國;;明代高道任自垣[J];中國道教;2005年06期
7 時(shí)國輕;;道教與壯族麼教關(guān)系淺析[J];中國道教;2006年02期
8 盧政;;茅山煉師張紹英[J];中國道教;2008年01期
9 李志鴻;;撫州華蓋山天心正法考[J];中國道教;2008年04期
10 劉屹;敦煌本《老子變化經(jīng)》研究之二──成書年代考訂[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秦德頗;郭旭陽;;古均州“靜樂宮”名考辨[A];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王家葵;陳楚明;孫靈根;吳純潔;;炮炙“火候”考略[A];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第六屆中藥炮制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傅鳳英;;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對北京道教的影響[A];北京學(xué)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4 閔麗;;基督教與道教在人神關(guān)系問題上的區(qū)別及其影響[A];對話: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和諧社會[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朱磊;中國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學(xué)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1年
2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1年
3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南哲鎮(zhèn);唐代諷諭文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4年
5 胡銳;道教宮觀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3年
6 葉貴良;敦煌道經(jīng)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5年
7 伍成泉;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戒律規(guī)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5年
8 劉玲娣;漢魏六朝老學(xu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5年
9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5年
10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xué)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3條
1 魏澤吉;陸西星丹道哲學(xué)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4年
2 馬源;中國古代叩齒術(shù)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4年
3 賀志偉;李白詩歌道教語言文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xué);2014年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怡;淺析全真道戒律的社會控制功能[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3期
2 午火;李剛教授等參加“全真道與齊魯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J];宗教學(xué)研究;2005年03期
3 唐怡;;全真道戒律的發(fā)展歷史與特征[J];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02期
4 陳金鳳;;宋元明清時(shí)期江西全真道發(fā)展述論[J];宗教學(xué)研究;2007年02期
5 于光;;“全真道與老莊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武漢召開[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6 郭武;;全真道初傳四川地區(qū)小考[J];中國道教;2008年04期
7 肖海燕;;全真道與老莊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綜述[J];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04期
8 王曉穎;;全真道研究綜述[J];才智;2009年03期
9 張琰;;金元之際泰山全真道的興衰[J];中國道教;2010年02期
10 陳明;呂錫琛;;全真道研究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傅鳳英;;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對北京道教的影響[A];北京學(xué)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2 何敦鏵;;福州歷代道教探略[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三卷][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bào)紙文章 前4條
1 四川大學(xué)文化科技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 姜生;被覆蓋的歷史:全真道遷佛史跡再現(xiàn)[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bào);2014年
2 牟鐘鑒;全真道與齊魯文化精神[N];光明日報(bào);2003年
3 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 張焯;金元之際全真道入據(jù)云岡石窟[N];中國文物報(bào);2004年
4 道文;道教的兩大派別——正一和全真[N];中國民族報(bào);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陳明;全真道的道德修養(yǎng)論研究[D];中南大學(xué);2010年
2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xué)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6條
1 王昊;金元全真道的“全真而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2年
2 侯照民;尹志平及其全真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3 潘建順;天水玉泉觀道教碑刻及全真道相關(guān)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09年
4 王云燕;祁志誠全真道思想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5 史冬游;金元時(shí)期全真道教派活動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14年
6 王輝剛;晚清民國成都二仙庵傳戒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3年
,本文編號:24172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41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