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考古論文 >

中國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1-25 18:19
【摘要】:中國自上古時期就盛行著各式各樣的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天神地祗紛繁復雜,如上帝、社稷、山河、鳥獸、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等。在這諸多的信仰對象中,對北斗的信仰可謂是華夏上古先民最早產生的宗教信仰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一種宗教信仰。在古代先民意識中,北斗神曾是生殺予奪、至高無上的大神,受到最高規(guī)格的祭祀和膜拜。 有關北斗信仰的遺存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直到如今某些地區(qū)的喪葬習俗中依然保存有北斗文化葬俗,可謂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未曾中斷?脊刨Y料表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濮陽西水坡45號墓中,已經出現由蚌殼堆塑的三角形與兩根人脛骨構成的北斗形象,戰(zhàn)國初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出土有朱書“斗”字及二十八宿的漆木衣箱。漢代以降,北斗題材的壁畫、石刻、墓磚及隨葬品更加普遍。如山東嘉祥武氏祠北斗“帝車”石刻,河南南陽市麒麟崗漢代“諸神及南斗、北斗”畫像石,繪有北斗圖案并書“黃神北斗”、“北斗君”等字樣的解注瓶,后世墓葬中經常出現的“七星板”……,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北斗信仰。另外還有一些北斗信仰的變體形式,如隨葬品的擺放(是否按北斗形狀排列),隨葬品的數量(是否7或7的倍數),名稱中帶“斗”字的器物(斗瓶),形狀像斗的器物,以及一些俑或人像(北斗星君)……,都值得我們重點關注和重新審視。 殷商甲骨文多處出現關于“斗”及祭斗的記載,后世的諸多文獻也對當時人們的北斗信仰有所描述。根據這些文獻的記載,似乎在古人的宗教意識中,北斗兼具降福、延壽、占卜、厭鬼、兵、修仙等多重宗教職能,并且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還會呈現出不同的而貌。因此需要結合考古遺存,對文獻中提到的各種北斗信仰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梳理。 通過對北斗遺存和北斗文獻的系統(tǒng)歸納和類型學分析,筆者以時間為線索將中國古代北斗信仰的發(fā)展脈絡分為孕育期、萌芽期、成熟期、轉型期、興盛期及衰落期六大階段。同時在每一階段中分類型、分地域細致考察當時北斗信仰所呈現出的文化面貌和宗教特點: 史前時期(孕育期):新石器時期,北斗曾離北天極很近,極有可能被作為當時的極星。同時,由于北斗擁有指方向、定季候等諸多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性功能而受到華夏先民的尊崇。 殷周時期(萌芽期):殷商時期已經出現對北斗的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周代某些思想流派開始注意到北斗在天空中的獨特地位,并逐漸衍生出了“魂歸斗極”的死后世界觀。 秦漢時期(成熟期):秦漢時期為北斗信仰全面發(fā)展的時期,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北斗信仰的主要框架。隨著北斗逐漸遠離北天極,北斗的神位下降,被視為天帝之車;在漢緯中又將北斗附會成黃帝之精;占星術士對北斗尤為重視,認為通過觀測北斗附近的天象變化能夠了解君王的功過夭壽及官員優(yōu)劣等諸多信息;由于在天象中,北斗“帝車”之下壓著“天尸”鬼宿。所以北斗又被賦予壓鬼辟邪的神學職能,用以解除注祟,護佑生人;此外,在東漢時期,北斗主殺的觀念已初露端倪,是為魏晉北斗注死信仰之濫觴。 魏晉南北朝(轉型期):魏晉之時的原始道教逐漸將北斗信仰吸收消化,并重新賦予其新的宗教內涵,使得北斗信仰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面貌和神君化的轉型。并衍生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司命神信仰以及鬼官北斗這樣的仙官體系,進而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北斗道法,強化北斗在道教修煉過程中的輔助功能。此外,上至北齊,下至今日仍在使用的七星板葬制更是反映出世人欲魂歸斗極的終極愿望和北斗對于道教修仙的重要作用。 隋唐宋明(興盛期):唐宋之際,出現了系統(tǒng)而完備的北斗道經和拜斗科儀。認為北斗掌管人之壽命福祿,崇祠北斗可以消災去厄,延命致福,甚至認為“萬法皆從斗出,萬律皆從斗役”。在宋元之際已經發(fā)展并完成了以北斗信仰為基礎的“斗姆——九皇”信仰體系。有研究顯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將南京城城垣設計成南斗與北斗拼合而成的葫蘆形,其死后所葬之孝陵中的建筑也依北斗位置排列?梢娒鞒踔畷r北斗信仰影響極大。 清代以降(衰落期):清代以降,有關北斗信仰的文獻較為匱乏,明顯呈現出衰落的跡象。遺跡現象中也鮮見北斗文化的蹤跡,僅少數地區(qū)的民俗中還保留有“七星板”、“七星錢”等喪葬習俗。 同時在文章中,筆者還分析了北斗信仰產生的原因;揭示了北斗厭勝信仰的星象學淵源;細致梳理了北斗與天帝、太一、天一等至上神信仰的源流關系;北斗與黃帝之間的神秘聯系以及北斗對君王治術的指導作用;并且重新歸納整理了北斗司生殺之信仰以及北斗在道教修煉中的重要意義;具原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北斗信仰的文化面貌及宗教職能。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選題新穎。北斗信仰是中國歷史上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物崇拜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宗教、思想史等學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是長期以來卻一直沒有得到學界的充分重視。本文兼顧考古資料和古代文獻兩大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古代北斗信仰有關的實物遺存和歷史文獻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考察北斗信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 第二,本文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宗教學的視角對考古材料進行整理和解讀,之前鮮有學者嘗試。首次根據宗教職能,將墓葬中的北斗文化遺存分為天象圖類、厭勝器類、星占類及其他類四大類型,并分別從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文化學等多維視角出發(fā),結合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等諸多材料,考察各種北斗文化類型的歷史成因、發(fā)展脈絡、表現形式、文化內涵、宗教意義、影響范圍等一系列問題。 第三,首次對中國古代墓葬中的天象圖內容進行了分區(qū)、分期的系統(tǒng)梳理,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天象圖比對研究,探討古人在墓葬頂部繪制天象圖的意義所在。并通過對解注器上的北斗圖案及文字分析,結合北斗壓鬼宿的天文現象,揭示出北斗厭勝信仰的星象學起源。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878.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席奇峰;楊鑫;;淺析兩京地區(qū)漢墓壁畫出現和發(fā)展的條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2 夏超雄;漢墓壁畫、畫象石題材內容試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3 劉未;;遼陽漢魏晉壁畫墓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4 趙東艷;試論集安高句麗壁畫墓的分期[J];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5 吳甲才;;內蒙古翁牛特旗白廟子山發(fā)現新石器時代早期北斗七星巖畫[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6 張黎明;;漢代的北斗信仰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李小波,李強;從天文到人文——漢唐長安城規(guī)劃思想的演變[J];城市規(guī)劃;2000年09期

8 葛宏宇;王學良;;“北斗七星”祭壇遺址[J];黑龍江檔案;2001年05期

9 田誠陽;道教的法器[J];中國道教;1994年03期

10 丁常云;道教與四靈崇拜[J];中國道教;1994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羅二虎;西南漢代畫像與畫像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張鵬;遼墓壁畫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3 張文安;周秦兩漢神仙信仰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4 朱玉周;漢代讖緯天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張魯君;《道藏》人物圖像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兵;斗極觀念與晚周秦漢的黃老之學——兼論楚簡“天心”[D];四川大學;2003年

2 楊遠;河南北宋壁畫墓析論[D];鄭州大學;2004年

3 王偉;夏商周的上帝神話與文化變遷[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羅亞琳;南陽唐河針織廠漢墓畫像石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5 梁晨;兩漢讖緯之學的源流與興盛[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曦;長清孝堂山石祠漢畫像石考釋與文化藝術價值探析[D];山東大學;2008年

7 陳勇;道教北斗九皇信仰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

8 劉祥輝;洛陽地區(qū)漢代墓葬壁畫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吳智江;圖像的意義——北齊徐顯秀墓壁畫的藝術語言及相關文化探索[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10 于娟娟;淺析道教壁畫的審美思想[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235700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35700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45e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