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藍田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黃土地層中的舊石器及其年代
本文選題:藍田舊石器地點黃土地層 + 晚更新世 ; 參考:《科學通報》2014年14期
【摘要】:2009~2011年在陜西藍田灞河右岸新發(fā)現(xiàn)8處曠野舊石器地點,采集石制品770件.研究表明,藍田地區(qū)除存在以前認識比較充分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階段的古人類舊石器地點之外,在灞河流域河流階地黃土地層中還普遍埋藏有晚更新世階段的舊石器遺存,這些遺址采取硬錘直接打擊法和砸擊法技術剝取石片;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以來自于河流沉積物中的石英巖、石英、石英砂巖和火山巖礫石為主;石制品中既包含直接由礫石和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砍砸器、重型刮削器、手斧、手鎬、薄刃斧和石球等,同時也含有一些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修理而成的刮削器和尖狀器等小型工具.藍田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產出層位既有灞河第三級階地以上的中更新世黃土地層,也有第二級階地上的晚更新世黃土地層,這一發(fā)現(xiàn)首次從地層和年代關系上證明藍田地區(qū)阿舍利(Acheulian)類型舊石器工業(yè)遺址的時代最晚可延續(xù)到距今3~7萬年間,它不僅使這一出土早-中更新世人類化石地區(qū)的古人類活動時間延續(xù)到晚更新世,而且顯示在年代學上東亞地區(qū)與非洲和歐亞大陸西側同類舊石器工業(yè)之間存在較大的鴻溝.
[Abstract]:From 2009 to 2011, 770 pieces of stone products were collected from 8 new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wilderness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Lantian River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tudy shows that apart from the Paleolithic sites of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to the Middle Pleistocene in the Lantian area, The paleolithic remains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stage are also commonly buried in the Yellow soil layer of the river terrace in Bahe River basin. Stone products are made mainly from quartz, quartz sandstone and volcanic gravel from river sediments; stone products contain heavy tools made directly from gravel and large pieces of stone, such as choppers, heavy scrapers, Hand axes, pick axes, thin blade axes, stone balls, etc., as well as small pieces of stone and small tools such as scrapers and sharpeners repaired from small pieces of stone. The newly discovered Paleolithic strata in the Lantian area includ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loess layer above the third terrace of the Bahe River and the late Pleistocene loess layer of the second stage. This discovery for the first time proves that the age of the Acheulian-typ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Lantian region can last as late as 30, 000 to 70, 000 years ago, in terms of stratigraphic and chronological relations. It not only extended the time of Paleo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fossil regions to the late Pleistocene, but also showed that there is a great gap between the East Asia region and the similar Paleolithic industries in Africa and the western side of Eurasia.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基金】: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KZCX2-YW-BR-24) 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05130201,XDA051207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072122,41202127)資助
【分類號】:K87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鹿化煜;張紅艷;王社江;R·Cosgrove;趙存法;T·Stevens;趙軍;;東秦嶺南洛河上游黃土地層年代的初步研究及其在舊石器考古中的意義[J];第四紀研究;2007年04期
2 吳汝康;;陜西藍田發(fā)現(xiàn)的猿人下頜骨化石[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4年01期
3 戴爾儉;蓋培;黃慰文;;阿拉善沙漠中的打制石器[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4年04期
4 吳汝康;;陜西藍田發(fā)現(xiàn)的猿人頭骨化石[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01期
5 吳新智;袁振新;韓德芬;齊陶;陸慶五;;陜西藍田公王嶺猿人地點1965年發(fā)掘報告[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01期
6 戴爾儉;;陜西藍田公王嶺及其附近的舊石器[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01期
7 蓋培;尤玉柱;;陜西藍田地區(qū)舊石器的若干特征[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6年03期
8 魏京武;;藍田人遺址新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年03期
9 計宏祥;;陜西藍田地區(qū)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劃分[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80年03期
10 戴爾儉;許春華;;藍田舊石器的新材料和藍田猿人文化[J];考古學報;197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永定;陜西渭南北莊村冰磧層的質疑——對北莊村冰期的修訂[J];冰川凍土;1982年01期
2 阿·潘·杰烈維揚科;王春雪;趙海龍;李有騫;;東亞地區(qū)石葉工業(yè)的形成[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3 喬守正;中醫(yī)對牙周病的一些認識[J];北京口腔醫(yī)學;1998年01期
4 張紅艷;鹿化煜;趙軍;趙存法;張平;;超聲波振蕩對細顆粒黃土樣品粒度測量影響的實驗分析[J];沉積學報;2008年03期
5 趙軍;鹿化煜;王曉勇;張紅艷;王社江;;東秦嶺地區(qū)黃土堆積的巖石磁學特征及磁化率增強機制探索[J];沉積學報;2008年06期
6 岳樂平;黃土高原黃土、紅色粘土與古湖盆沉積物關系[J];沉積學報;1996年04期
7 計宏祥;中國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地理分布與劃分[J];地層學雜志;1987年02期
8 徐欽琦;第四紀地層學發(fā)展的大趨勢——以藍田第四紀地層的研究為例[J];地層學雜志;1990年01期
9 鄭家堅 ,徐欽琦 ,金昌柱;中國北方晚更新世哺乳類動物群的劃分及其地理分布[J];地層學雜志;1992年03期
10 黃春長;;秦嶺北部輞川溶洞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J];地理科學;198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尹秋珍;肖國橋;郭正堂;葛俊逸;郝青振;袁寶印;;風塵堆積常見的同沉積和沉積后改造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七卷)[C];2008年
2 鄧成龍;;黃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_1和S_1記錄的古地磁場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3 劉維明;張立原;孫繼敏;;高分辨率洛川剖面黃土磁性地層學[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4 史念海;;藍田人時期至兩周之際西安附近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演變[A];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1983年
5 王,
本文編號:18973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89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