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地層、動物群及埋藏學研究
本文選題:奇和洞遺址 切入點:洞穴類型 出處:《東南文化》2014年02期
【摘要】: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時代從舊石器時代末期一直延續(xù)至新石器時代早期。應用埋藏學原理,結合奇和洞遺址實際的埋藏機理,對洞穴形成過程、碎骨觀察、文化遺物的風化程度和最終保存狀況進行初步研究,可以判定奇和洞遺址是一處埋藏時間長、受諸多影響、埋藏過程相對復雜的原地埋藏的洞穴類型遺址。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Qihedong site in Zhangping, Fujian Province is rich, and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Paleolithic Age to the early Neolithic Age.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urial and the actual burial mechanism of Qihedong sit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caves, observation of broken bones, the degree of weathering and fin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an be made to determine that Qihe Cave site is a long burial time.Affected by many, the burial process is relatively complex in situ buried cave sites.
【作者單位】: 福建博物院;
【分類號】:K8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炎賢;;我國南方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劃分和演變[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81年01期
2 尤玉柱,蔡保全;福建更新世地層、哺乳動物與生態(tài)環(huán)境[J];人類學學報;199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立剛;;安徽巢湖市附近第四紀洞穴堆積[J];安徽地質(zhì);1992年02期
2 葛學港;;淺論《禮記》中的祭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3 夏正楷,陳福友,岳升陽;北京大學校園內(nèi)埋藏古樹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4 胡牧;;苗族神話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黃龍光;;試論彝族火神話與火崇拜[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王鴻儒;;夜郎原始藝術的美學闡釋[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聶甘霖;淺析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兼評張光直先生的“薩滿通靈說”[J];北方文物;2003年01期
8 汪維;路昊文;;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秦州“貓鬼神”信仰——以秦州區(qū)汪川鎮(zhèn)為例[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6期
9 徐世玉;;藏族裝飾圖案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0年16期
10 胡瑩瑩;;論兒童視角對構置文學空間的意義與價值——以新時期小說文本為例[J];長城;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黃任遠;;薩滿神話與薩滿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2 周計武;;作為美學范疇的怪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尹俊燕;;彩陶文化的多重裝飾藝術法則——以馬家窯彩陶為例[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二)[C];2009年
4 蔡保全;;舊石器時代的臺灣海峽[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武沛;;徘徊于兩性之間的美——解讀藝術作品中“中性”身體的符號[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6 王小健;;有關遠古女神崇拜的幾種解釋[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7 郝寶鞘;舒純康;葉勇;;自貢第四紀哺乳類化石[A];第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張立民;;國內(nèi)外埋藏學研究綜述[A];第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志紅;老虎與人:中國虎地理分布和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5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沈杏培;小說中的“文革”[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桂秋;孟子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汪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神話學史[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東陽;中國審美意識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學;2012年
10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勇波;明清時期“喜相逢”紋樣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胡蝶;關于“花鼓燈”舞蹈服飾的探究[D];江南大學;2010年
3 吳曉東;神話思維范式與科學思維范式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余從剛;柱式藝術中生命意識的表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張國圣;數(shù)字藝術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瑩;云南銀梭島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任霞;《楚辭》巫俗與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劉玉敏;敦煌佛教藝術中的生存意蘊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趙媛;從解構到同構[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10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明鎮(zhèn);;中國第四紀動物區(qū)系的演變[J];動物學雜志;1964年06期
2 吳汝康;;廣西柳江發(fā)現(xiàn)的人類化石[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03期
3 裴文中;;云南元謀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附廣西柳城“巨猿洞”馬化石的研究)[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1年01期
4 周明鎮(zhèn);;元謀水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和滇東含晚第三紀哺乳類化石層的對比[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1年02期
5 裴文中;;廣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的第四紀哺乳動物[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2年03期
6 周明摦;;哺乳類化石與更新世氣候[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3年04期
7 裴文中;;關于第四紀哺乳動物體型增大和縮小的問題的初步討論[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5年01期
8 張森水;;湖南桂陽發(fā)s鋅濤頻墓親禰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5年03期
9 尤玉柱;祁國琴;;云南元謀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新材料[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3年01期
10 李炎賢;袁振新;董興仁;李天元;;湖北大冶石龍頭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雙權;;《解讀奧爾杜威——Bed I遺址的埋藏學研究》評述[J];人類學學報;2009年02期
2 房迎三,楊達源,韓輝友,周旅復;水陽江舊石器地點群埋藏學的初步研究[J];人類學學報;1992年02期
3 李占揚;陳文利;;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埋藏學觀察[J];華夏考古;2007年04期
4 曹兵武;;地質(zhì)學、古生物學對考古學的第二次啟示——讀《史前考古埋藏學概論》[J];文博;1993年03期
5 陳子文;李建軍;范雪春;;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埋藏學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6年03期
6 曹波;貴州史前考古的定位──多學科的研究[J];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03期
7 李禹階;;微痕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曹兵武;考古發(fā)掘的新思考[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年01期
9 安家瑗,,袁靖;國外動物考古學研究的新進展1993年度《動物考古學研究動態(tài)》簡介[J];文物世界;1995年04期
10 王社江;洛南花石浪龍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淳;;尊重歷史 尊重科學 實事求是——評彭曦的《追蹤紙的發(fā)明》[A];中國造紙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2 劉建國;;學習科學發(fā)展觀,提升考古科技研究水平[A];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33期進修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辦公室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邊境地區(qū)國情調(diào)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張雙權 高星;考古動物群研究中的埋藏學視角[N];中國文物報;2008年
2 陳淳;再談繁昌人字洞人工制品的真?zhèn)蝃N];中國文物報;2000年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內(nèi)首家“許昌人”研究機構成立[N];中國文物報;2009年
4 陳淳;增強考古報告的科學性[N];中國文物報;2001年
5 楊華;安徽繁昌“人字洞”又有新發(fā)現(xiàn)[N];中國文化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李將輝 周麗燕;古生物化石保護:我們的共同關注[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周麗燕;我們呼吁動員社會公眾力量做好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8 李禹階;微痕考古與三峽區(qū)域史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鄭韜凱;從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薛琳;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307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73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