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互信是中歐關系的核心資產
發(fā)布時間:2015-07-05 08:47
摘要:中歐政治互信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它在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還在于它為雜音不斷、令人憂慮的中美關系、中日關系提供了大有裨益的鏡鑒,值得雙方倍加珍惜。“面對新的復雜形勢,中歐領導人應登高望遠,腳踏實地,進一步筑牢雙方政治互信基礎。”這是李克強總理的期待,無疑也是中歐人民的共同愿望。
2015年6月28日,李克強總理宏大的歐洲之旅拉開帷幕,此次訪問一是致力于推動落實中歐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這是習近平主席去年訪問歐盟總部時雙方確定的共識;二是“與歐盟新一屆領導人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與工商界共同探討推動全球產能合作之道,加強雙方人文交流,開創(chuàng)中歐關系發(fā)展新局面”。短短幾天時間之內,總理在布魯塞爾、巴黎等地安排了密集的外交、文化與商務活動,不僅會見了新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還會見了比利時首相米歇爾、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總理瓦爾斯等領導人,進一步推進了中歐、中比、中法友好關系,雙方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政治互信進一步鞏固,鋪墊了雙方關系未來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6月29日,李克強總理在中歐工商峰會上發(fā)表了題為《攜手開創(chuàng)中歐關系新局面》的主旨演講,總結了40年中歐關系發(fā)展脈絡,勾勒了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未來發(fā)展的路線圖,內容豐富,滿是干貨。尤其給人印象深刻的是,總理將中歐關系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歸功于三大支柱,一是雙方在政治上“始終能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雙方在經濟上“都致力于相向而行、互利共贏”,三是雙方在文化上“共同促進文明對話、交流互鑒”。在這三大支柱中,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為核心的“政治互信”作為第一支柱無疑是重中之重,它不僅是中歐關系的戰(zhàn)略動力,也是中歐關系超越“文明的沖突”和“大國政治的悲劇”邏輯、不斷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證。
首先,政治互信是中歐關系最有價值的核心資產,是決定中歐關系面貌的核心要素,使中歐關系成為讓中歐人民放心、讓世界人民安心的、靚麗的主要雙邊關系。當今世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動,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大國關系的競爭性更加凸顯,若干主要雙邊關系因為政治互信問題而顯得有些“丑陋”。譬如,盡管中日經貿關系相對穩(wěn)定,雙邊貿易額有所增長,但中日政治互信陷入嚴重赤字,政治關系不佳,日益右傾的安倍晉三首相還曾“謀劃對華戰(zhàn)爭”,讓人憂心忡忡;中美關系因為美方的霸權情結和“世界警察”做派而忙于尋找應對中國和平發(fā)展的“B方案”,導致中美關系波動起伏。與中日、中美關系中政治互信不足的困難相比,中歐關系的面貌因為雙方堅實的政治互信而顯得格外靚麗,讓人放心。
其次,中歐政治互信不僅是雙方利益關系的產物,更是領導人的戰(zhàn)略遠見的成果。“中歐之間不存在地緣政治矛盾,沒有根本利害沖突”,這個提法既是李克強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所作的重大科學論斷,也是歐方認同的對雙邊關系的務實判斷,這就意味著中歐關系不必糾纏于防范中國崛起的政治困境,得以輕裝上陣,逐步建立政治互信,不斷提升互信水平。一直以來,中方堅定支持以“聯(lián)合自強”為宗旨的歐洲一體化,歐方也尊重中國自主選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政治互信幫助中歐雙方領導人登高望遠,不斷克服雙邊關系中的諸如貿易爭端、人權問題等局部困難和干擾,雙邊關系定位從“建設性伙伴關系”發(fā)展到“全面伙伴關系”,再到2003年最終升格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實現(xiàn)了歷史性飛躍。十幾年來,中歐已建立起領導人定期會晤、戰(zhàn)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等多層次交流合作機制,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中歐關系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穩(wěn)定和最富建設性的伙伴關系之一”。
第三,政治互信是中歐經貿關系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基石;バ乓馕吨袣W雙方對對方戰(zhàn)略意圖具有積極的判斷,不認為對方會利用力量損害己方的戰(zhàn)略利益。2013年,中歐雙方領導人在北京制定了《中歐合作2020戰(zhàn)略規(guī)劃》,強調“雙方一致同意,將本著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原則,繼續(xù)鞏固和發(fā)展戰(zhàn)略伙伴關系”。40年來,政治互信鋪墊了中歐經貿、金融、投資關系的堅實基礎,《中歐合作2020戰(zhàn)略規(guī)劃》覆蓋了100多個合作領域。中國和28個歐盟國家人口加起來占全球四分之一,經濟總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兩大市場容量巨大,充滿了經貿能量。歐盟連續(xù)11年高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2014年,中歐貿易總額突破6000億美元,比40年前增長了250多倍,中歐還設定了2020年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的目標。在金融投資領域,雙方已確定了額度高達7000多億元人民幣本幣互換機制,在歐洲設立了4個人民幣清算銀行,初步建立了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制度,讓金融合作成為雙方利益融合的牢固紐帶。
第四,政治互信是中歐文明關系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動力。政治互信是文明間關系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動力,互信赤字往往影響民眾情緒,侵蝕人文交流的精神動力。“國之交在民相親”,這既是中華文明有關國際關系的傳統(tǒng)智慧,也是習近平主席經常引用的經典。反過來說,“民相親在國之交”也是成立的。中共十八大以來的近3年時間里,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豐富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強調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大力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從理念走向實踐。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關系日益成為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友好相處、共同發(fā)展的典范。李克強總理指出,“時至今日,中歐人文交流機制和渠道日趨豐富。在歐盟的中國留學人員超過28萬人,在華歐盟學生和學者超過4.5萬人,24種歐盟官方語言走進中國高校課堂,300多所孔子學院和課堂遍及歐盟成員國。中歐文明對話為不同文明間求同存異、共同進步樹立了典范。”中歐文明關系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政治互信可謂功不可沒。
歐盟是最大的發(fā)達國家集團和最大的經濟體,歷任中國領導人特別重視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的重要建設性作用,鄧小平同志在上世紀80年代便將歐洲視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一極。作為世界上的主要雙邊關系之一,中歐政治互信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它在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還在于它為雜音不斷、令人憂慮的中美關系、中日關系提供了大有裨益的鏡鑒,值得雙方倍加珍惜。“面對新的復雜形勢,中歐領導人應登高望遠,腳踏實地,進一步筑牢雙方政治互信基礎。”這是李克強總理的期待,無疑也是中歐人民的共同愿望。
本文編號:20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07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