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囚籠中的國際關系學
本文選題:歷史社會學 + 國際關系學。 參考:《史學集刊》2017年01期
【摘要】:最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學科經(jīng)歷了機構的急劇增長和前所未有的知識拓展。然而,與地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和比較文學這些鄰近的學科不同,它仍然沒有生成能夠影響整個人文科學的"大思想"。為何會出現(xiàn)這一情形?對此有何應對之策?本文分三個方面予以闡釋:首先,回溯了國際關系學作為政治學分支的持久性界定問題;其次,指出應依據(jù)自身學科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群——即(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來重新確定國際關系學的基礎;最后表明重新確定國際關系學基礎如何開啟了它的跨學科潛力。具體而言,"不平衡與綜合發(fā)展"提供了國際關系學的"大思想"可以傳播到其他學科的一個范例,因為通過把多樣性的意義付諸實踐,它揭示了"國際"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世界的因果意義和構成意義。
[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growth in institutions and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of knowledge. However, unlike the adjacent disciplines of geography, sociology,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 still does not produce "big ideas" that affect the entire humanities. Why did this happen? What is the answer to this? This paper explains it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t looks back on the persistent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secondly, it reviews the issue of the pers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ould be re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related problem group of one's own disciplines, t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diversity, and finally it is shown how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opened up its interdisciplinary potential. In particular, "imbalanc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rovides an example of the "grand idea"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can be disseminated to other disciplines by putting the meaning of diversity into practice. It reveals the causal and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for the social world as a whole.
【作者單位】: 薩塞克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部;
【分類號】:D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再文;;價值尋求與國際關系學科的發(fā)展[J];國際觀察;2010年06期
2 王德仁;記國際關系學科研究信息交流座談會[J];外交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3 田志立;世界經(jīng)濟政治與國際關系學科體系改革芻議[J];嶺南學刊;1995年04期
4 王黎;吳蘇北;;國際關系學科初創(chuàng)時期的歷史學家及其貢獻[J];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2011年00期
5 亞歷山大·科羅廖夫;;俄羅斯國際關系學科的發(fā)展及其理論探討[J];教學與研究;2013年12期
6 陳玉剛;;試論目前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和理論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嬗變趨勢[J];教學與研究;2012年08期
7 馮紹雷;關于國際關系學科性問題的若干思考[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4年01期
8 本刊編輯部;譚秀英;主父笑飛;趙遠良;張達;李開盛;;2006年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發(fā)展綜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7年05期
9 漆海霞;;國際關系學科中研究方法的應用分野——對2005—2009年《國際組織》雜志的數(shù)據(jù)分析[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朱素梅;反思恐怖主義——美國學者對恐怖主義研究的認識和反省[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錢洪良;;南京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致辭[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2 白云真;;國際關系學科中美國知識霸權的探討[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3 盧靜;;后記[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王黎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心;再論國際關系與國際關系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約翰·米爾斯海默 斯蒂芬·沃特 周昀 編譯;為什么簡單化的假設檢驗對國際關系學科有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李開盛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國際關系學科中的哲學缺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陳志敏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中國高校國際關系學科新氣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毛莉;中國國際關系學要說“中國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劉豐 南開大學國際關系系;以議題為導向?qū)崿F(xiàn)學科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本文編號:20363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03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