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與中日關系同時滑坡并非有利局面
發(fā)布時間:2015-04-21 08:23
摘要:對中日兩國而言,釣魚島成了兩個國家改善關系的最大障礙。同時,美國因素在中日關系中再次突出。日本為牽制中國而在軍事和安全方面進一步向美國靠攏,中國則認為美國為了防止中國崛起而挑動中日矛盾。于是一個奇怪的局面形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兩個經(jīng)濟合作伙伴———美國和日本,恰恰成為中國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zhàn)。
關鍵詞:中美,中日關系,同時滑坡,非有利局面,中美關系論文,中日關系論文
關鍵詞:中美,中日關系,同時滑坡,非有利局面,中美關系論文,中日關系論文
如果跳出當前博弈看歷史,中日關系本不應是今天的樣子。周恩來總理曾形容中日關系是“兩千年的友好,五十年的不幸”。更不幸的是,這50年的不幸壓倒了過去的兩千年和中日邦交正;蟮42年。而今,靖國神社、教科書和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同日美安全關系強化、釣魚島爭端等現(xiàn)實問題交織在一起,讓人無法對短期內化解矛盾抱有信心。此外,一些中國人認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無法容忍中國的崛起,日本不過是美國在亞洲全面制衡中國的棋子,中美關系才是中日關系的根本。在探討中日關系時,這個偏見應當?shù)玫郊m正。
美國是中日關系中的重要因素,但非主導因素
建國以來,中國一直認為美國企圖顛覆共產(chǎn)黨的領導,因此在大部分時間里,美國被認為是對中國政治穩(wěn)定的最大外部威脅。在冷戰(zhàn)初期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又對中國構成安全挑戰(zhàn)。戰(zhàn)后日本一直是美國的政治、軍事同盟,在外交上基本追隨美國。因此,中國對美國的警惕和防范,必然包括對日本的警惕和防范。
在當前的亞太大棋局中,美國對日本的態(tài)度確實是利用多于警惕,美國的一批保守派戰(zhàn)略家甚至認為日本右傾化正合其意,因為對手中國的崛起顯然比盟友日本的右傾化更令人不安。美國從中日矛盾中漁利甚多。不過,美國加強對日關系,敦促日本加入TPP(跨太平洋經(jīng)濟伙伴關系),歡迎日本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并非完全出于制約中國的考慮,而是希望日本在全球安全和國際經(jīng)濟問題上協(xié)助美國。美國擔心中日關系失控,使美國卷入一場得不償失的軍事沖突。日本從美國借力應對崛起的中國,不等于美日在美軍基地等問題上的矛盾會煙消云散。因此,將中日目前的糾結問題主要歸因為美國因素的干擾,不但有失偏頗,而且不利于我們處理復雜的對日雙邊關系。只要中日兩國都決心排除障礙,恢復正常交往,美國是難以從中作梗的。
近年來,在多方面因素的交織下,中美關系和中日關系同時滑坡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對中國絕非有利的戰(zhàn)略局面。要扭轉這個局面,中國有很多工作要做。中美兩國首腦的經(jīng)常溝通,一年一度的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以及多渠道、多層次的中美官方、智庫、企業(yè)對話和人文交流,有效遏止了中美關系的下滑趨勢。
中日關系也應如此。中日官方政治關系的恢復有待時日,但應堅持讓民間往來少受政治影響,經(jīng)濟、技術、文化、教育、衛(wèi)生、環(huán)保、新能源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應受到鼓勵。國際政治絕非僅僅是權力政治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大國。我們是國力最雄厚的發(fā)展中國家,卻在許多方面還與發(fā)達國家相距甚遠;我們的影響正在迅速傳遍全球,卻還沒有在亞洲獲得主導地位;我們擁有獨特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卻還不具備足以影響外部世界的價值體系;我們是現(xiàn)存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的受益者,卻又受到西方的制約,需要努力推動國際秩序的改革。在中國化解這些矛盾的過程中,如何解決與日本相關的歷史遺留問題和地緣政治問題,將直接影響外界看待和應對中國的崛起。
國際上彌漫著這樣一種思路———一個新興大國必然會走上與現(xiàn)存霸權國家爭奪權力的道路,因此強大起來的中國勢必想在亞洲稱霸并將美國排擠出亞洲。這種思維模式在美國和日本都有相當?shù)氖袌,并因中國?ldquo;強勢”而使兩國的保守勢力相互呼應。這一思維邏輯是成立的,但又是可以通過人們的努力而打破的。如今世界經(jīng)濟的融合程度前所未有,社交網(wǎng)絡沖破一切障礙,是對戰(zhàn)爭和國際沖突的巨大制約,也使“換一種方式看待世界”成為可能。
我們應當克服這樣一種想法:只要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發(fā)展到足以壓制對手,我們就可以讓日本甚至美國服氣,我們今天遇到的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不過,當代國際關系的歷史,沒有提供什么大國成功“壓服”其他國家的先例。美國的硬實力曾經(jīng)是越南的幾十倍,后來又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但這些國家無一例外地讓各個時期的美國泥足深陷而無法自拔。蘇聯(lián)曾經(jīng)壓服過自己在東歐的“衛(wèi)星國”,還企圖壓服相對弱小的南斯拉夫,也占領過阿富汗,其結局早已成為歷史。
德國的歷史也很說明問題。近百年前,德國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受到嚴重打擊,但它沒有被“打服”,僅僅用了20年就重新崛起,又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果德國又一次被“打趴下”。但這一次,德國人深入反思,認識到希特勒時期的種族滅絕、軍國主義、領土擴張政策是錯誤的,不允許國家重蹈覆轍,不尋求用軍事手段報復。這樣,德國才取得了令當今世界欽佩的成就。
諸多歷史事實說明,壓服和征服他國不能帶來持久和平。要使曾經(jīng)發(fā)動戰(zhàn)爭的國家改弦更張,走和平道路,不能靠實力壓服,而是要樹立道德典范,啟發(fā)它自省反思。國人須知,國際政治不僅僅遵循叢林法則,也不單純是弱肉強食。一個國家的強大確實會改變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但未必意味著其他國家的絕對衰落,因為這種強大也會帶來機遇:我們可以和美國合作修建高鐵,可以和日本合作治理環(huán)境污染,可以和歐洲一起發(fā)展先進的制造業(yè)……合作共贏,對于中國和其他國家而言,都不應只是外交口號、政策宣誓,而是利己利他,造福世界。
風物長宜放眼量
中日關系也不僅僅是力量對比的問題,它還牽扯到文化和價值觀,牽扯到體制和軟實力,牽扯到兩國社會的相互理解。我們的政策中有很多值得宣示的內容。例如,中國政府發(fā)布的“和平發(fā)展道路白皮書”強調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強調中國文化中倡導和平和諧的內容。2008年發(fā)表的《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指出:“日本在戰(zhàn)后60多年來,堅持走作為和平國家的道路,通過和平手段為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作出貢獻,中方對此表示積極評價。”現(xiàn)在才過了6年,時過境遷,日本領導人做了一些令人反感、遭受譴責的事情,但上述基本評價是否需要完全否定,如何防止日本走向對抗國際社會的道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中國外交中好的基調必須繼續(xù)堅持。如果我們只是因為在外交中遇到暫時困難,就修改甚至放棄正確的主張,會向國內外傳遞錯誤的信號:中國今天之所以強調和平發(fā)展,只是因為國力還不夠強大;一旦中國足夠強盛,必然還會走強權政治的老路,想把美國、日本和其他對手踩在腳下。倘若我們給國際社會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盡管歷史充滿不快,但中日之間不是只有戰(zhàn)爭和敵意。即便在中日關系最緊張的時候,也有很多故事讓兩國人民心生溫暖,很多瞬間讓兩國人民心懷感激,很多點滴讓兩國人民心存希望。也正因為這些,中日關系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才令人尤為痛心;但也正因為痛心,我們才需要通過努力讓它回歸正常。日本的戰(zhàn)爭罪行不能遺忘,中日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也同樣不能付諸東流。
本文編號:200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00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