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人權發(fā)展道路的六大特征
本文選題:人權發(fā)展 + 辯證統(tǒng)一 ; 參考:《當代世界》2017年08期
【摘要】:正通過將人權的普遍性與中國的特殊性相結合,中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人權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的"中國特色"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以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為首要人權,協(xié)調(diào)推進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堅持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的辯證統(tǒng)一,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堅持獨立自主與包容互鑒。
[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a, China has taken a unique road of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oad are reflected in six aspects: always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king the right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the primary human right,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civil rights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Political rights, uphold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llective human rights and individual human right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insisting on independence and tolerance and mutual learning.
【作者單位】: 上海市委黨校社科教研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習近平總書記國際秩序觀研究”(批準號:16CKS00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62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時殷弘;論世界政治中的正義問題[J];歐洲;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真;;中國特色人權發(fā)展道路的六大特征[J];當代世界;2017年08期
2 潘亞玲;;國際規(guī)范更替的邏輯與中國應對[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4年04期
3 張宗峰;;全球化背景下新社會運動的核心訴求及其訴求特征[J];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02期
4 劉穎;;論鄧小平關于世界正義的新思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14期
5 丁韶彬;;國際道義視角下的發(fā)展援助[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張仲濤;劉璐;;試論當代中國社會的正義取向[J];求索;2008年04期
7 賈丹;;政治、道德與永久和平——馬基雅維里國際關系倫理思想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8 鄭湘萍;李紹元;;羅爾斯萬民法理論之現(xiàn)實烏托邦的內(nèi)涵和特征[J];世界哲學;2007年05期
9 衣淑玲;;試論WTO法的正當性問題[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張仲濤;中國社會正義缺損問題之思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曉輝;薛惠桑;;論人權、人權的層級結構與人權發(fā)展水平[J];東南學術;2008年05期
2 韓經(jīng)超;;國家政治公正視角下的人權發(fā)展[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劉杰;;中國參與推動世界人權發(fā)展的實踐和模式[J];人權;2010年01期
4 劉杰;;中國參與推動世界人權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J];求是;2010年14期
5 趙中秋;;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對人權發(fā)展的作用[J];才智;2011年26期
6 劉杰;;轉(zhuǎn)型視角下中國人權發(fā)展的十年軌跡[J];人權;2012年06期
7 廖作斌;略論社會主義人權的質(zhì)與量[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8 拓宏偉,高新民;社會主義是人權本意的復歸[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9 陳士球;;建設可持續(xù)的人權發(fā)展環(huán)境 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J];人權;2014年01期
10 李從如;論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J];淮南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石文龍;;中國人權發(fā)展60年的軌跡與趨勢——以30年為研究單位的整體分析[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2 岳悍惟;岳悍怡;;從國家農(nóng)民向社會農(nóng)民的轉(zhuǎn)變看我國農(nóng)民的人權發(fā)展[A];依法治國專題研究——司法改革與依法治國理論研討會、中國農(nóng)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嚴燕子;;鄧小平人權思想探析[A];紀念鄧小平(下卷)——北京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肖健明;;論聯(lián)合國人權保障機制的改革[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5 祁志祥;;“人權”入憲的歷史回顧及意義評估[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6 孫強;;人權現(xiàn)代性芻議[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7 丁俊峰;吳天寶;;“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的解讀[A];“‘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劉文宗;;中國應按照科學發(fā)展觀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精神發(fā)展自己的人權模式[A];“‘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軍;;試論公民權與人權的差別[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陳志尚;;科學發(fā)展觀與人權建設[A];“‘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蔡名照;建設可持續(xù)的人權發(fā)展環(huán)境[N];光明日報;2013年
2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 何志鵬;網(wǎng)絡時代的人權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3年
3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 陳士球;建設可持續(xù)的人權發(fā)展環(huán)境 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N];光明日報;2013年
4 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國際關系研究室主任 李云龍;中國特色的人權發(fā)展路徑[N];光明日報;2013年
5 ;高揚人權這面旗幟[N];北京日報;2003年
6 金如意;社會主義更講人權[N];兵團日報(漢);2004年
7 董云虎;“人權”入憲:中國人權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N];人民日報;2004年
8 張曉玲;什么是人權?[N];學習時報;2001年
9 董云虎;努力形成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文化[N];中國改革報;2006年
10 魏聯(lián)合;人權發(fā)展的科學理念[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海星;普遍的人權與人權的普遍[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2 湛衛(wèi)清;人權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何志鵬;人權國際化基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杜仕菊;歐洲人權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博;歐盟對外人權政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丁啟明;人權契約論[D];吉林大學;2008年
7 楊芳;平等原則在少數(shù)民族人權保障中的適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張蕾;論一種作為人權的財產(chǎn)權[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凱;人權保護與國家人權機構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穎;論新中國與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人權理事會)關系的演進及其發(fā)展前景[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光明;美國人權的“公正性”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4 張雪;我國人權司法保障的法理與實踐研究[D];吉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5 何小雷;人權視角下大陸社會工作發(fā)展再審視[D];南京大學;2016年
6 石揚子;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UPR視域下中國對經(jīng)濟權利的保障[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7 劉偉偉;論企業(yè)的人權責任[D];山東大學;2016年
8 李林蔚;論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D];廣西大學;2016年
9 王亦舒;比較視域下的水人權認知[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10 史崧正;新中國歷史上典型冤案的人權追問[D];湘潭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9221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92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