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對近代國際關系準則的適應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5-04-06 19:48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規(guī)定,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了俄國。“自白棱河口順山嶺至瑚布圖河口,再由瑚布圖河口順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至圖們江口,其東皆屬俄羅斯國;其西皆屬中國。”①這使得俄國和朝鮮成為了鄰國!侗本l約》簽訂后不久,朝鮮東北部的居民開始越境至俄國南烏蘇里地區(qū)。隨著進入俄境朝鮮人數(shù)量的增多,朝、俄、中圍繞遣返俄境朝鮮人進行了交涉。清政府的介入很值得關注,對該問題的研究不僅有助于了解1840年后朝貢體系的運行情況,對于認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俄關系的狀況亦有幫助,遺憾的是未見有學者專文進行探討。
關鍵詞:清政府,近代國際關系準則,適應,國際關系體系論文
關鍵詞:清政府,近代國際關系準則,適應,國際關系體系論文
一
19世紀下半葉,朝鮮社會極度動蕩,下層居民生活困苦。大院君為了重修景福宮,征收各種名目的稅,百姓不勝其苦。當時朝鮮自然災害頻發(fā),以朝鮮北部為最。1860年咸境道發(fā)生大水災,10余府受災。1861和1863年接連發(fā)生了2次洪災,無家可歸者不計其數(shù)。史料記載:“暴注急瀉之際,江川合漲,溪壑浸濫,非但垣壑之頹敗澮洫之潰決而已,產業(yè)之蕩失,船盆之壞破,以至倉谷之漂沒而極矣。其黎庶之驚惶圖命,扶攜號泣之狀,不忍思不忍聞矣。”①資本主義列強覬覦朝鮮的市場和良港,從19世紀60年代起不斷侵擾朝鮮,先后制造了“丙寅洋擾”和“辛未洋擾”。內有嚴重的封建剝削和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外有資本主義的入侵,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朝鮮下層群眾揭竿而起,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咸鏡道居民紛紛潛逃中國和俄國尋找出路,毗鄰慶興府的俄國南烏蘇里地區(qū)成為慶興府難民外逃的首選。居民大量外逃,致使人口銳減,田地荒蕪,無人承擔徭役,賦稅的繳納也受很大影響。1850—1863年咸鏡道有耕地49363結,人口57955戶;到1870—
1871年耕地變?yōu)?6928結,人口53601戶。朝鮮政府歷來對民人外逃的防范和懲罰措施嚴厲,“沿江一百五十里,創(chuàng)建三十炮幕,密植木柵,通索懸鈴,使之防守”。②越境者一經被抓獲等待他們的就是極刑。1867年4月19日,越境者申益九被處死;1871年1月14日,潛逃中國10年之久的李東吉及家人被梟首江邊。盡管風險高,但越境俄國者屢禁不止,且呈增長之勢。
1869年朝鮮北部發(fā)生了洪災,之后又遭遇罕見的大霜凍,糧食幾乎絕產,衣食無著的慶興府居民大量潛逃俄國。鑒于無法禁止居民外逃,朝鮮轉而和俄國交涉,請求俄國阻止朝鮮人入境,而俄國以各種理由搪塞,因為朝鮮人的到來可以部分緩解南烏蘇里地區(qū)勞動力匱乏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介入了遣返朝鮮人的交涉。
中國官方第一次發(fā)現(xiàn)朝鮮人潛逃俄國是1867年。受琿春協(xié)領管轄的查江恩騎尉額爾蘇勒、查界云騎尉成貴報稱:“正月初六日,巡至琿春河口地方,瞥見朝鮮國人男婦子女二百余名,坐車巡奔正東。趕向查詢何往,內有微通漢語聲言,現(xiàn)今俄羅斯招引我國人數(shù)千名,在吉心河地方開墾地畝。我國屢次挑兵,年景歉收,課稅加倍,交納無力,實難度日,無奈棄家逃出度命等語。”③1869年,吉林當局再次發(fā)現(xiàn)朝鮮人越境俄國。8月27日,琿春協(xié)領訥穆錦在會晤俄國濱海省邊境官員后返回的途中遇見朝鮮人越境俄國:“朝鮮男婦子女四五十人,陸續(xù)越界,均由珠倫河地方前往海沿去訖。問其來歷,混行指畫,彼此話語不通,殊難知其究竟。因系俄界,未便攔阻,即于回城之日,揀派云騎尉吉爾洪阿等前往海沿一帶秘查去后。旋呈朝鮮國男婦子女,現(xiàn)在海沿巖杵河棘心河等處,相聚千有余人。爾際仍有越界者,陸續(xù)不止,因與俄人互相交雜,難以查問等語呈報前來。”④
清廷得知朝鮮人大量潛逃俄國后,一面指示禮部“行文”朝鮮,讓其同俄國交涉,追還朝鮮人,“將逃赴俄界民人,飭令該國邊界官悉數(shù)領回”;嚴防邊境,不給邊民外逃以機會,“并由該國王申明禁令,嚴敕該國沿邊官弁,約束民人,毋許再有逃越,以重關防”。另外,指示吉林將軍“會商俄國廓米薩爾,⑤務將朝鮮越界民人,悉行逐回,不得久留俄界,以致另生枝節(jié)等因”。⑥清政府介入了遣返俄境朝鮮人的交涉。從這時開始,在遣返俄境朝鮮人問題上清政府開始代替朝鮮進行交涉。得到朝廷的指令后,吉林將軍令琿春協(xié)領赴俄和濱海移民官員交涉。從1869年起共交涉了兩次。第一次的情況是:“琿春協(xié)領親晤俄官,今將朝鮮越界人等悉數(shù)逐回。該俄官聲稱,該國所招朝鮮難人,奉東悉華爾(即東西伯利亞———引者注)總督札飭,載往綏芬等處耕作,扣抵所需糜費,及向討要。該酋答說伊不能專主,并稱已將此情形達知朝鮮國王,嗣后不關你們琿春至事等語。”①俄國移民官員以“不能專主”為由拒絕了琿春協(xié)領“悉數(shù)逐回”的要求。第一次交涉后不久琿春協(xié)領再次赴南烏蘇里,又有了第二次和“廓米薩爾”就遣返朝鮮人問題的交涉。俄國官員仍以“供給多年,不包靡費,豈容徒自領回”為借口拒絕。有了第一次交涉經驗,琿春協(xié)領以俄朝友好關系開導俄方官員:“即是接濟多年,尤當篤義垂情,逐回本國,方為邦交矣。”俄國官員遂“怒行于色”,蠻橫地回答:“官職卑末,實不能專主。且與中國無涉,何必多費唇舌,再要絮叨追索,不免有傷和氣。”②琿春協(xié)領無功而返,遂前往朝鮮慶源府,要求慶源府使馬行逸和他一同赴俄交涉,但被馬行逸拒絕:“伊國如若領取,俄國尚且不準,再并非慶源府一處之人,又兼未奉該國王之旨,適際伊實系不敢承領等語。”③慶源府在“刷還”朝鮮人問題上態(tài)度消極是受到了朝鮮政府的影響。朝鮮政府在收到清朝禮部“悉數(shù)領回”越境朝鮮人敕令后復文如下:“蓋此邊民犯越之事,誠非一朝一夕之故,逃避徭役者有之,陷弱利誘者有之。乘間漏逸,馴致千百……特飭邊臣會商俄官,越界民人之悉行逐回,小邦邊官之悉數(shù)領回,并將恪遵圣旨,迅速奉行。海邦從此而無虞,邊政從此而益嚴……謹當申飭北境一帶邊官,恭俟逐回民人,一一領取,再申邊禁。”④朝鮮政府的態(tài)度很明確,無力約束國人越境俄國,至于遣返,將等待俄國將“越界民人之悉行逐回”,朝鮮再“悉數(shù)領回”,“再申邊禁”。朝鮮既阻止不了窮苦百姓外逃,也無力追討,寄希望于俄國主動逐回。
鑒于朝鮮政府和地方當局在遣返遠東朝鮮人的消極態(tài)度,吉林當局建議朝廷:“從嚴輯查,密為防范,如有朝鮮民人由中國地界逃入俄境者,立即攔阻,不令兩國有借口。”⑤言外之意,只要是朝鮮人不經中國地界越境,中國就不要管。負責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也有相同看法,不要介入“刷還”朝鮮人交涉,讓朝鮮自行辦理。
在這些人的建議下,清政府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自行設法招徠,使已逃者懷德復歸,嗣后尤當嚴申禁令,不可復歸前叛”,同時,令吉林當局“嚴飭邊界各員弁,隨時認真稽查,如有朝鮮民人由中國地界逃至俄國者,即行查禁,毋任乘間偷越”。⑥
在清政府決定退出遣返朝鮮人的交涉時,俄國也決定就該事開展對華外交。俄國看到中國在“刷還”越境朝鮮人上態(tài)度比朝鮮積極,決定給中國一定的外交壓力,讓中國知難而退。俄國駐華公使А·Е·弗蘭加利(Влангали)⑦照會奕,質問琿春協(xié)領代朝鮮交涉遣返朝鮮人是個人行為還是政府行為,“是否有京札飭或系該副都統(tǒng)之私見”。如果代表國家介入此事,則“別有意見”,如果是個人行為,則“無甚別意”。①奕的復照表示琿春協(xié)領是受政府指派而為的,然后解釋中國介入“刷還”朝鮮人交涉的原因:朝鮮人越界俄國“與中國邊務大有關系,則不能不嚴密防范,以杜事端”,承諾今后中國不再參與朝鮮人遣返交涉,讓“朝鮮國王自行酌辦”。②
對于奕解釋的清政府介入交涉的原因,俄國不接受,弗蘭加利再次照會奕,申明俄國是依據(jù)國際法來處理朝鮮人越界和遣返的,中俄間的條約不涉及朝鮮人越界和遣返問題,“朝鮮人民逐回朝鮮之處,核與貴國所定和約本不可行”。俄國和朝鮮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本國與朝鮮并未立過和約”,朝鮮遣返無約可循。而且不無夸張地說,俄國對朝鮮一無所知,“我等于載籍之內,始知有朝鮮之國,至其為國及該國有無規(guī)矩政令,本國毫無措詞”。③當時俄國和朝鮮確實沒有建立官方聯(lián)系,但俄國對朝鮮并非一無所知。早期使華的俄國外交人員,如斯帕法里(Спафарий)、郎克(Ланг)等就知道一些朝鮮的消息。到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對朝鮮的了解加深。俄國著名的漢學家比丘林(Бичурин)在其著作《中華帝國詳志》(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описаниеКитайскойимперии)中專門對朝鮮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中朝關系等情況做過介紹。1854年,俄國海軍中將普提雅廷(Путятин)率領艦隊到達朝鮮,測量朝鮮海岸線。那時俄國對朝鮮是有一定了解的,弗蘭加利如是說的最終目的是拒絕遣返朝鮮人。在復照的最后,弗蘭加利恐嚇說,“丙寅洋擾”和“辛未洋擾”時俄國實行了“和平”政策,“若前兩次動兵,本國無庸幫助該兩國,即許其征討為是,則必致外洋大邦幾于一同幫助也”。④弗蘭加利的潛臺詞是,如果清政府和朝鮮堅持“刷還”朝鮮人,那么今后其他國家再侵略朝鮮時,俄國會給予支持。
在遣返俄境朝鮮人問題上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局面:朝鮮方面態(tài)度消極,放棄追討;俄國態(tài)度蠻橫,拒不交人。之前清廷就有過動搖,此時又面對俄國的外交壓力,于是清廷指示吉林地方不要干涉朝、俄關于遣返朝鮮人的交涉,守好邊界即可:“如有朝鮮民人由中國境內逃入俄界者,即行攔阻,其本由朝鮮境內逃入俄界者,概置不問,以泯事端,而安邊國。”⑤
之后清政府再沒有插手朝、俄遣返朝鮮人事宜。清政府退出交涉后朝鮮也沒有再向俄國“索要”朝鮮人,直到1884年在締結《俄朝修好通商條約》的談判中,朝鮮才和俄國重新交涉。
二
清政府介入遣返在俄境朝鮮人的交涉,既有維護邊境安全的原因,也和朝貢制度的歷史“慣性”有一定關系。
(一)維護邊境安全的考慮
那時朝鮮人赴俄多數(shù)是經琿春地界,這給中國邊境安全帶來隱患。和朝鮮人偷越俄境同時發(fā)生的是,在中朝邊境地區(qū)經常發(fā)生不明國籍人的擄掠事件。阿山鎮(zhèn)事件①就是一例。清政府是出于維護邊境安全考慮,介入了遣返朝鮮人的交涉。吉林省對朝鮮人潛逃俄國給中國邊防帶來的隱患有切實的感受,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反復強調這一問題。朝鮮人潛逃俄國“致中國邊界生事,中國尤不可不防”,“該國此項人民致與中國邊務大有關系,則不能不嚴密防范,以杜事端”。②
維護邊境安全的另一表現(xiàn)是擔心俄國利用朝鮮人來蠶食中國領土。在接二連三失地于俄國的背景下,清政府上下對俄國的侵略性有切膚之痛。奕曾評價:“各夷以英國強悍,俄國為叵測”,“俄國攘地相連,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憂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③“防俄”成為當時清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出發(fā)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包括俄國在內的列強紛紛表示愿意幫助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在濃厚的“防俄”的氛圍中,大臣紛紛上書朝廷反對借俄“助剿”。“恐該夷所貪在利,借口協(xié)同剿賊,肆其狼貪豕突之心,則有害無利,所失尤多。”“從前俄夷侵占越界,并未明動干戈,至今已難驅逐。若借詞帶兵剿賊,而據(jù)南省地方,則南北兩路分途蠶食,何堪設想!”④不僅反對借俄國力量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而且呼吁加強北部邊防,增強防俄力量:“俄夷自歷次侵占界限,吉林、黑龍江均與該夷相鄰,邊防尤矣緊要,未可稍涉大意。”⑤受“防俄”思潮的影響,在遣返朝鮮人問題上,吉林地方表達了“兩國俱系外夷,其意叵測”、“難保兩國不無勾結之處”的擔心,并由此推測出朝鮮在“刷還”朝鮮人問題上態(tài)度消極的原因,“何以致之不問,任其潛往他邦,似此兩國攙越,難免不無挑起釁端”,⑥由于擔心俄國利用朝鮮人來蠶食中國東北邊疆,所以積極同俄交涉遣返朝鮮人。
(二)朝貢制度的“慣性”
在古代東亞長期存在著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它和興起于歐洲的條約體系完全不同。朝貢體系是以中國為中心、從中心向外圍擴展的同心圓的國際體系,“稱臣納貢”和“冊封賞賜”為其主要內容。美國學者費正清最初提出條約體系(TheTreatySystem,有時也譯“條約制度”)概念。條約體系指的是不平等條約的總和,包括各種持續(xù)實施的常性特權,亦包括交割性的割地、賠款等權益。條約體系保障了列強在華特權的法律形式,是建立在暴力基礎上的,列強用條約體系把中國納入它們的“統(tǒng)治范圍”,確定了對華關系的真正的不平等。⑦從本質上看,條約體系仍屬于殖民體系。歐美殖民國家通過和落后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將后者的諸多權益轉移到歐美國家手中。不平等條約把殖民擴張過程中形成的不平等關系轉化為形式平等的“條約關系”。朝貢體系和條約體系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具有和平主義性質,后者帶有鮮明的擴張性。①但是,條約體系作為近代西方國際交往的一種模式,也不可避免具有后者的一些特點,如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的原則。俄在“刷還”其境內朝鮮人問題上就利用這些原則來阻止清政府介入。
西勢東漸后朝貢體系逐漸萎縮,最終為條約體系取代。中國近代外交史是中國對近代國際關系由最初抗拒到逐步接受并適應的過程,即中國被迫放棄朝貢制度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制度的過程。②這種替代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費正清曾言: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通常被用作朝貢時代與條約時代、中國主導時代與西方主導時代的分界。事實上,1840年僅僅是一個為期20年的進程的開端,是1860年以后中國以條約為基礎向西方開放的準備期。中華帝國又花了20年才在外交上進入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社會。③國內一些學者也持有類似看法,如王鐵崖先生在分析19世紀中葉中國人對國際法的看法時說:“對于中國,國際法是外來的,與中國‘體制’不合。如果采用它,就意味著放棄中國世界秩序和破壞朝貢制度。”④
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一段時期里,中國對外關系中存在過傳統(tǒng)朝貢關系體制與近代條約體制一度兼容與共存的過渡性階段。最初清政府試圖維持以它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然而隨著歐美列強對東亞地區(qū)侵略程度的加深,朝貢體系難以維持,逐漸接受西方國際交往原則。這一特點在清政府對長期以來作為朝貢體系中最穩(wěn)定的藩屬國———“外藩之首”的朝鮮之政策中表現(xiàn)明顯。
1845年英國商船駛進朝鮮濟州海域“量山測水”,并向朝鮮提出通商要求,清政府出于保護藩屬國的義務和英國進行了交涉。交涉中清政府向英國申明了中朝藩屬關系,“以明天朝綏柔藩封之意”,并要求英國不要再侵擾朝鮮,“不得復任兵船游弋該境,致滋驚擾”。⑤
20年后清政府對待法國和美國侵擾朝鮮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丙寅邪獄”后,法國以朝鮮為中國屬國為由向清政府發(fā)難,就朝鮮屠殺法國傳教士一事提出抗議,要利用中朝朝貢關系迫使清政府向朝鮮施壓,對此清政府復照:“告以兩國兵爭,彼此俱有傷損,中國既知此事,自不能不從中排解,如果朝鮮有殺害教士等情,亦可先行據(jù)理查詢,不必遂啟兵端。”⑥可以看出,和1845年對待英國在朝鮮海岸“量山測水”的態(tài)度相比,此時清政府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不再是以朝鮮宗主國身份為朝鮮排憂解難,而是以第三國身份對法、朝沖突進行調解,實際上放棄了對朝鮮的“保護”責任。當然這里有對朝鮮屠殺法國傳教士理虧的原因,但在殖民勢力沖擊下朝貢原則讓位于西方近代國際關系準則在其中起的作用更大些。
“辛未洋擾”后,美國請求清政府斡旋和朝鮮通商事宜,總理衙門回復:“貴國之于中國友邦也,朝鮮之于中國屬國也。今貴國與朝鮮各執(zhí)一見,若以中國介乎其間,即與向來交際之情誼,或有所礙,未免令中國為難。何則貴國欲與朝鮮往來,而朝鮮不愿?在朝鮮自有一番議論,中國不必為貴國多述,以朝鮮所言貴國不愿聞也。貴大臣所言各節(jié),中國亦不能為朝鮮盡述,緣貴國所言朝鮮不能從也。中國不能以貴國所不愿聞者,勉強貴國。中國亦不能以朝鮮所不能從者,勉強朝鮮?傊疁是樽美。貴國既為中國之友邦,其于中國之屬國,亦當聽其自主,而不必以其國所不愿為之事,勉強之以必從,乃為克敦和睦之道。”①
可以看出,清政府對待朝、美因“辛未洋擾”引發(fā)的沖突所持態(tài)度和之前對法國侵略朝鮮的態(tài)度相同,都是以勸解的方式來處理朝鮮和法、美沖突,不再堅持以往的保護藩屬國的原則,這和退出“刷還”俄境朝鮮人交涉一樣,是接受近代西方國際交往原則的反映。
三
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在東亞地區(qū)存在至少上千年,這樣一種擁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秩序,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另一種外來的國際關系秩序所完全取代。舊的傳統(tǒng)體制不肯完全“讓位”于新的外來體制的過渡性歷史現(xiàn)象,正是其歷史遠遠超過西方近代條約關系體制的東亞朝貢關系體制所特有的一種歷史慣性。②
早期的條約沒有改變中國傳統(tǒng)對外關系準則。鴉片戰(zhàn)爭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未能完全從古代朝貢體系中走出來,試圖維系以它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然而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沖擊下,清政府維持朝貢體制顯得步履維艱,逐漸放棄了朝貢原則,接受西方近代條約體制確定的原則。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參與俄、朝關于遣返朝鮮人的交涉過程就反映了這一變化。最初由于朝貢制度的“慣性”,清政府積極介入遣返朝鮮人交涉,俄國鑒于朝鮮人入境帶來的種種好處不愿意遣返,對清政府代朝鮮交涉不滿意,以清政府違反國際法為由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最終退出了交涉,讓朝鮮自己去交涉,只令吉林當局守好中國邊界,阻止朝鮮人由中國邊境逃入俄國。這種變化反映了清政府正在逐漸適應和接受西方國際交往原則和規(guī)范,帶有較明顯的屈從色彩。
本文編號:190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90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