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xiàn)代主義對國際關系研究的啟示
本文選題:后現(xiàn)代主義 切入點:后殖民論述 出處:《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5年07期
【摘要】: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性的關系是修補升級、同步制衡、徹底顛覆兼而有之。后現(xiàn)代主義對國際關系研究與實踐的影響總體上是積極的。后現(xiàn)代主義以挑戰(zhàn)者的姿態(tài)在國際關系研究領域中出現(xiàn),不僅表明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理論與觀念存在重大缺陷,也是現(xiàn)實世界后現(xiàn)代特征逐漸增強的趨勢在學術研究中的投射。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modernism and modernity is to repair and upgrade, synchronously check and balance,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generally positive. Post-modernism appear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as a challenger. It not only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ve great defects, but also the projection of the trend of the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l world in academic research.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分類號】:D8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莊禮偉;亞伯拉罕時代及其遺產(chǎn)[J];南風窗;2002年2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雪云;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對社會學的啟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董靜;;淺析現(xiàn)代廣告中女性身體消費意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傳印;鄧銳;;略論主觀歷史圖景的意義轉換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盧玲;石玉虎;;淺析女性主義對體育的認識與作用[J];安徽體育科技;2009年05期
5 黃寶富;;后現(xiàn)代語境中喜劇形式的現(xiàn)代性訴求——電影《斗牛》分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卓雅;;后殖民時代雜糅化的異己實體——韓國電影《蝙蝠》的后殖民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周燕妮;;解讀我國新影視喜劇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元素——基于電影《花田喜事2010》的個案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仰海峰;全球化與資本的空間布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王治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后現(xiàn)代主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陸益龍;;社會主義市場轉型中的文化矛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梁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視角——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理論綜述[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岳天明;郝世亮;;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少數(shù)民族婦女社會化研究及其意義——以新疆游牧少數(shù)民族婦女為例[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董正華;;全球化:歧義紛沓的解說與真實的歷史進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呂尚彬;;后現(xiàn)代廣告:人本觀廣告的新形態(tài)[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6 王平;;生態(tài)危機的后馬克思主義診斷路徑及其當代啟示[A];馬克思主義與生態(tài)文明論文集[C];2010年
7 陳瑩;;自我認同與大學生身體消費現(xiàn)象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嚴志蘭;;加速還是緩解社會學危機: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理論與社會學理論轉型[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米琳;;《看見月亮了嗎?》的后現(xiàn)代性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吳芳;;后殖民時代英國移民的身份策略——評哈尼夫·庫雷西的《郊區(qū)佛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黃萍;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周秋君;中國與歐盟:一種集體身份動態(tài)系統(tǒng)的建構主義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星;二十世紀英國奇幻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陳小鼎;結構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7 隋偉;東亞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永;“小泉現(xiàn)象”剖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張文靜;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看當代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哲學基礎[D];蘇州大學;2010年
6 譚雷;詹姆遜“認知的測繪”美學理論探析[D];西北大學;2010年
7 王學夢;后現(xiàn)代語境下我國青少年價值觀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鄔麗麗;休閑研究的社會學范式[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丹;知識女性對“全職太太”角色認同意向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梁志波;國際制度視角下的氣候變化全球綜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屠軍;戴學英;;后現(xiàn)代主義及其對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負面影響[J];青年思想家;2003年01期
2 繆宏兵;;論后現(xiàn)代主義的和諧發(fā)展觀[J];江蘇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楊雪英;;后現(xiàn)代主義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建構[J];黨史博采(理論);2007年09期
4 皮野;;后現(xiàn)代主義在俄羅斯的“異樣”形態(tài)[J];理論探討;2007年06期
5 尤津;姚西龍;;淺析后現(xiàn)代公共行政話語理論的建構[J];法制與社會;2008年25期
6 張慧穎;;后現(xiàn)代公共行政理論述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尤西林;;“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05期
8 趙天萌;;經(jīng)濟法的后現(xiàn)代性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0年03期
9 梁苗;;后現(xiàn)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J];學理論;2011年15期
10 楊東籬;簡論F·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主義平面模式說[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汝祉;;對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認識誤區(qū)的商榷[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中國影像文化[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學的理論光譜與發(fā)展趨向:從人文生態(tài)學派到后現(xiàn)代主義[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現(xiàn)代視角下的敘事心理治療[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陳積銀;;警惕娛樂化庸俗化新聞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6 曾陽萍;;《反對闡釋》與后現(xiàn)代主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楊向榮;;距離的生成與消解——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解讀[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權時;吳俊杰;;后現(xiàn)代技術觀與和諧社會的建構[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李峻;劉曉剛;曹霄潔;;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數(shù)字媒體藝術互動發(fā)展的思考[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繼民;;對“技”的另一種認識——從莊子與西方后現(xiàn)代哲學貫通的角度[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陶東風;從后現(xiàn)代主義到文化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李萬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訓[N];遼寧日報;2008年
3 肖四新;后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的折射與變形[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金惠敏;后現(xiàn)代主義:在思潮之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李麗純;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N];學習時報;2010年
6 易英;《1940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N];美術報;2007年
7 王守仁 童慶生;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N];文藝報;2007年
8 楊生平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佩里·安德森:后現(xiàn)代主義共生著兩種對抗力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胡作玄 中科院系統(tǒng)所研究員;數(shù)學是后現(xiàn)代思想的根源嗎?[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10 ;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新紅酒文化[N];財經(jīng)時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源;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與中國新時期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后亮;琳達·哈欽后現(xiàn)代主義詩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滕學明;論安妮塔·布魯克納小說的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風格[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姜華;大眾文化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D];黑龍江大學;2004年
5 王維杰;在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之間[D];吉林大學;2008年
6 李瓊;保羅·奧斯特的追尋:在黑暗中尋找自己的位置[D];廈門大學;2009年
7 管小其;啟蒙的后現(xiàn)代反思[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李雪;戴維·洛奇重要小說中三種現(xiàn)代寫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姜萌萌;幻象與現(xiàn)實·真實與虛假[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10 李國俊;現(xiàn)代性的技術理性批判[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瑞;詹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空間理論述評[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胡闊;裝飾藝術與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風格比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3 姚云鶴;VI設計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4 周力輝;西方“終結論”思潮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5 肖海;我國當前高校教務管理理念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魏旭\,
本文編號:16915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69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