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化方法與國際關系研究設計
本文選題:類型化 切入點:修正主義/維持現(xiàn)狀 出處:《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類型化是構建社會科學理論的一種基本方法,它幫助研究者對社會事物、現(xiàn)象和行為進行歸類,對核心概念進行操作化,并通過抽象概念與經(jīng)驗事實的匹配進行理論框架的構思。在確定研究對象、識別解釋要素以及形成因果關系等研究環(huán)節(jié),類型化方法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成果中,許多流行的類型化存在過度簡化、分類邏輯標準不明確、難以涵蓋重要的經(jīng)驗類型等突出問題。由于分析概念的理想類型與經(jīng)驗事實的實際類型之間出現(xiàn)脫節(jié),理論體系的內部邏輯一致性和嚴密性遭到削弱,理論的解釋力和有效性也存在缺陷。通過批判性評估修正主義與維持現(xiàn)狀國家的區(qū)分、國家戰(zhàn)略行為的二分法以及溫特的三種無政府文化邏輯,作者揭示了這些類型化存在的典型問題,并且展示了如何利用重構、細分和綜合等更為嚴格的類型化技術對它們進行修正、擴展和完善。更加自覺地運用類型化方法、構建更為精致的類型化框架為我們觀察國際政治提供了較好的分析視角,也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性。
[Abstract]:Typology is a basic method of constructing social science theory. It helps researchers classify social things, phenomena and behaviors, and manipulate core concepts. By matching abstract concepts with empirical fa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onceived. The typ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research objects, identifying explanatory elements and forming causality.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any popular typologization is oversimplifie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logic standard is not clear. It is difficult to cover prominent problems such as important types of experience. As a result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ideal types of analytical concepts and the actual types of empirical facts, the internal logical consistency and rigour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re weakened, The explanatory power and validity of the theory are also flawed. Through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visionism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tatus quo, the dichotomy of national strategic behavior and the three anarchic cultural logic of Winter, The author reveals the typical problems of these typologization, and shows how to modify, expand and perfect them by using more strict typing techniques such as reconfiguration, subdivision and synthes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refined typological framework not only provides us with a good analytical perspective to observ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possibility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CGJ031)
【分類號】:D8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曉;理論與國際關系理論:一些思考[J];歐洲;2000年04期
2 張小明;關于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幾點思考[J];歐洲;2001年06期
3 王義桅;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質疑國際關系理論[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2年09期
4 譚再文;“國際關系理論”辯識[J];國際觀察;2002年05期
5 龐中英,張勝軍;國際關系理論在中國的問題與前途[J];國際論壇;2002年01期
6 饒銀華;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建構[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9·11”事件后的新形勢可能引發(fā)新的國際關系理論和戰(zhàn)略[J];當代世界;2002年08期
8 王義桅;國際關系理論的國家性[J];美國研究;2003年04期
9 肖歡容;“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比較與借鑒”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J];世界經(jīng)濟;2003年05期
10 孫學峰;學術批判不同于道義譴責——評《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質疑國際關系理論》[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2 王俊生;;國際關系理論的普適性與國別性:一個知識性的梳理[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3 宣興章;;國際關系理論的古希臘根源:行動者、結構論述模式的劇場假象[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4 王義桅;;國際關系理論的國家性[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5 程誠;;比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觀念異同——當代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新探索[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6 金新;;國際關系理論的“空間轉向”:一項研究議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李開盛;;規(guī)范理論:批判與評估[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8 黃海濤;;國際關系理論評價問題淺析——以“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視角[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9 花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世界交往的視角[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10 夏立平;;論21世紀中美印三邊關系——用三種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進行分析[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霍金講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國際關系理論應用共同話語解釋地區(qū)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國際關系理論的科學性從何而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朱延華;和諧世界國際關系理論的哲學基礎[N];光明日報;2012年
4 王文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國際網(wǎng)系理論”:互聯(lián)網(wǎng)沖擊下的國際關系理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牛新春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國際關系理論有用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倪世雄 趙曙光;探索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中國化之路[N];解放日報;2011年
7 唐世平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尋求國際關系理論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8 本報記者 毛莉;實踐轉向:突破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靜態(tài)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毛莉;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新正當其時[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10 趙遠良;近年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動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丁榕俊;國際關系理論的復雜性轉向-“復雜系統(tǒng)”研究[D];外交學院;2016年
2 周紹雪;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3 白云真;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變遷:進步及其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蔣建忠;印象理論與外交政策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5 胡宗山;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蔣英州;政治文化視角的國家軟實力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余成;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建的路徑探索[D];外交學院;2008年
2 勞拉(Laura Paletta Crespo);東亞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不協(xié)調的原因[D];吉林大學;2009年
3 張克寧;個人主義、關系主義與國際關系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溫麗娟;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之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5 王泰然;現(xiàn)實主義視角下的國際組織有效性探析[D];外交學院;2016年
6 李q,
本文編號:16216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62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