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和亞洲中心的再定位
本文選題:“一帶一路” 切入點:互聯(lián)互通 出處:《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它旨在全面地以一種合作的方式重塑亞洲地區(qū)的互聯(lián)互通。中國宣布了多項倡議,將亞洲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及完善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互聯(lián)互通性。"一帶一路"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將重新回到亞洲的中心位置,而這也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對于其歷史上在亞洲地區(qū)所扮演的角色的回歸。同近代以來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不同,以中國為中心的體系更加強調(diào)包容性和合作性,同時對于亞洲其他國家而言也是有益的;ヂ(lián)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一帶一路"一方面推動了中國同其亞洲鄰國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另一方面也推動了亞洲各國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互聯(lián)互通。中國同東盟的關系在推動其關于亞洲的新思維發(fā)展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東盟也會成為亞洲中心再定位的受益者。很明顯,中國同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不對稱關系,雙方之間的相互尊重仍然是維系這種關系的最重要的基礎。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Summit Forum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eld in Beijing, is a historic milestone aimed at reshaping connectivity in the Asian region in a cooperative way. China has announced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Linking Asia more closely and improving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Asi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proposal of "Belt and Road" marks a return to China's central position in Asia, which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contemporary China's development. It is the return of China to its historical role in the Asian region. Unlike the world system in which the West has been the center since modern times, the China-centered system places greater emphasis on inclusiveness and cooperation. It is also beneficial to other Asian countries. Connectivity is at the heart of Belt and Road's initiative, which on the one hand promotes connectivity between China and its Asian neighbour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promoted connectivity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new thinking on Asia, ASEAN will also be the beneficiary of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Asian Center. It is clear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is a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respect between the two sides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maintaining this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系;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D814.1;D82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賢斌;制約東盟發(fā)展的內(nèi)部因素[J];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11期
2 翟坤,余翔;從東盟年會看東盟合作機制的發(fā)展[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0年09期
3 王小民;東盟不干預原則的演變:從不干涉內(nèi)政到加強相互影響[J];東南亞;2000年02期
4 王子昌;國外東盟研究:方法與觀點[J];東南亞研究;2003年01期
5 韋紅,邢來順;從居高臨下施教到平等對話伙伴——冷戰(zhàn)后歐盟對東盟政策評析[J];歐洲研究;2004年02期
6 高偉濃,羅亞泓;從建構主義角度看“東盟方式”的結構性缺失[J];東南亞縱橫;2004年06期
7 許梅;東盟-日本關系發(fā)展演變中東盟的認知轉(zhuǎn)變[J];東南亞研究;2005年02期
8 王馨;茅鋒;;地區(qū)聯(lián)盟牽動大國格局——評2006年東盟外長年會[J];東南亞縱橫;2006年09期
9 王士錄;;東盟合作機制與原則改革的爭論及前景[J];當代亞太;2007年08期
10 馬[F;;東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顧[J];當代亞太;2007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張雪;;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與中美因素[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勤;;東盟區(qū)域一體化的發(fā)展及東盟主要成員國間的雙邊關系[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3 高偉濃;;東盟國家對華友好協(xié)會與歷屆東盟中國友好大會探析[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韓方明;;東盟國家安全防衛(wèi)政策特點與走向[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賀圣達;;東盟對華關系和政策:現(xiàn)狀與未來[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6 李文;陳雅慧;;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傳軍;東盟全力加強反恐合作[N];光明日報;2006年
2 王傳軍;美國東盟圍繞“紀念峰會”的爭執(zhí)[N];光明日報;2007年
3 記者 唐群峰 邋通訊員 杜鵑 林智;李金早會見東盟青年公務員代表團[N];廣西日報;2007年
4 蔡鵬鴻;美國缺席東盟會議并非缺席影響力[N];解放日報;2007年
5 孫廣勇;“東盟40年與東盟國家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召開[N];人民日報;2007年
6 本報專稿 虞非凡;東盟在求同存異中邁向政治實體[N];世界報;2007年
7 張春邋馬[F 宋t$;中國與東盟:四十年后看未來[N];文匯報;2007年
8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翟];中國—東盟:共創(chuàng)和平與繁榮的未來[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芯禾;記錄中國-東盟友好合作進程的新畫卷[N];廣西日報;2008年
10 張永興邋鄭曉奕;東盟國家重申建立東盟共同體[N];人民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周玉淵;東盟決策模式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2 潘維光;越南在東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參與研究:國家利益和國家身份的雙重視角[D];復旦大學;2014年
3 甘振軍;澳大利亞對東盟國家關系研究(1967-200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陳奕平;依賴與抗爭[D];暨南大學;2006年
5 徐善寶;建構共同利益:中國—東盟關系研究的新視角[D];暨南大學;2007年
6 趙乾坤;大國權力與地區(qū)規(guī)范[D];外交學院;2006年
7 韋紅;東盟地區(qū)主義的發(fā)展與中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曾曉祥;沖突管理與東盟地區(qū)規(guī)范的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峰;“東盟方式”在亞太地區(qū)的擴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曹廣偉;論冷戰(zhàn)后東盟的“大國平衡戰(zhàn)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江魚;東盟對華態(tài)度:形成、轉(zhuǎn)變及啟示[D];外交學院;2006年
4 劉靜;冷戰(zhàn)后東盟對歐盟戰(zhàn)略[D];暨南大學;2007年
5 楊秀瓊;東盟共同體:從意識到建構[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6 周巖;冷戰(zhàn)后越南與東盟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7 程繼康;雙重維度下的東盟均勢外交戰(zhàn)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8 游國泰庭;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與雙邊政治關系的關聯(lián)性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9 秦躍文;中國參與周邊區(qū)域警務合作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10 劉佳茵;東盟“大國平衡”戰(zhàn)略探析[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5925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59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