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再探:“伙伴”而非“同盟”
本文關鍵詞: 中俄關系 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投票 中俄政治合作 中俄經(jīng)濟合作 中俄軍事合作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國際關系中兩極格局的瓦解導致了一個多級化格局的出現(xiàn),從而誕生了諸多能夠與美國、俄羅斯相抗衡的新興大國,這種力量的格局可以歸功于中國。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非常大,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軍事力量的快速發(fā)展、已然成為了全球三大主要力量之一,而且在核武器與科技領域的進步都讓中國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行為體,以至于可以抵制來自任何力量的威脅與挑戰(zhàn)。因而,許多國家開始尋求與中國建立友好關系,并且簽訂相關貿易協(xié)定。而在這些國家中,俄羅斯宣布"向東看"。對俄羅斯來說,中國可以彌補其因受到來自西方經(jīng)濟制裁所產(chǎn)生的金融損失,也能加強俄羅斯在亞洲的地位。本文就致力于探究俄中的"伙伴"而非"同盟"關系。為了發(fā)展雙贏關系,國家間必須相互理解。我想探索為什么俄中之間有利可圖的關系會成為伙伴關系而非同盟關系?如今,我聽到一些來自美國和歐洲學者的觀點說:俄中之間已經(jīng)成為同盟并且反抗美國與歐洲,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觀點。為了弄清"伙伴"與"同盟"之間的差異,我將對每個國家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就俄羅斯與中國的敏感問題的投票表決進行研究。因此,本文所使用的信息均來自于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主要峰會及雙邊政治、經(jīng)濟合作所產(chǎn)生的關鍵決議。我還考察了俄羅斯與中國在過去10年的關系,包括:從經(jīng)濟、政治以及文化維度去探索這些國家的關系。
[Abstract]: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bipolar patte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level pattern, which gave birth to many emerging powers that could compet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his power pattern can be attributed to China.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is very great.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power have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forces in the world. And advances in nuclear weapons and technology have made China a huge actor that can resist threats and challenges from any force. Many countries are seeking to establish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sign related trade agreements. Among these countries, Russia has declared "look eastward." for Russia. China can make up for the financial losses it has suffered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sanctions imposed by the West. It can also strengthen Russia's position in Asia. 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Russian-Chinese "partner" rather than "allianc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develop a win-win relationship. Countries must understand each other. I want to explore why the prof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becomes a partnership rather than an alliance. Now, I have heard some schola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say that Russia and China have become allies and rebelle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 think this is the wrong view.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tners" and "allies," I will study the voting of each country on Russia and China on sensitive issues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The information used in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key resolutions emanating from major UN Security Council summits and bilate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 also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over the past 10 years, including: from the economy. Political as well as cultural dimension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822.35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澤;對世紀之交中俄關系的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2000年01期
2 王酈久;新起點 新任務——對新世紀中俄關系發(fā)展的再思考[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0年07期
3 謝本書;著名學者陳復光與中俄關系史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4 李濤;中俄關系的基礎與前景[J];理論導刊;2001年03期
5 張宗海;早期中俄關系史研究有新突破[J];西伯利亞研究;2002年02期
6 倪孝銓;中俄關系發(fā)展的新里程碑[J];和平與發(fā)展;2003年03期
7 劉凱,高寶琴;“上海合作組織”對中俄關系的影響[J];理論學習;2003年11期
8 錢文榮;中俄關系中的美國因素[J];和平與發(fā)展;2004年01期
9 安兆禎;不同視角下的中俄關系——俄羅斯如何看俄中關系[J];西伯利亞研究;2004年03期
10 閻學通 ,周方銀;對5月4日中俄關系預測的檢驗[J];世界知識;2004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丁明;;1992年中俄關系略論[A];當代中國成功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第五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楊成;;制度累積與中俄關系的中長期前景——兼論中國未來對俄戰(zhàn)略取向[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3 馮青淑;;共同利益與中俄關系的和平發(fā)展[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丁明;;從“正常化”走向“睦鄰友好”——1989—1992年中蘇(俄)關系簡析[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蕭清河;“中俄關系的歷史和現(xiàn)實”國際學術討論會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2 記者 楊政;世界發(fā)展需要友好的中俄關系[N];光明日報;2012年
3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孫長棟 本報記者 陸益峰;2013:中俄關系“政熱經(jīng)不冷”[N];文匯報;2013年
4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馮玉軍;中俄關系的內生動力[N];人民日報;2013年
5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季志業(yè) 采訪整理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施曉慧 張曉東 林雪黨 謝亞宏;為中俄關系發(fā)展注入更強動力[N];人民日報;2013年
6 鐘聲;開啟中俄關系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3年
7 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副會長 王海運;中俄關系將全面深化[N];東方早報;2013年
8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qū)發(fā)展研究院院長 馮紹雷;如何看待中俄關系的意義和挑戰(zhàn)[N];東方早報;2013年
9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推動中俄關系邁向更高水平[N];人民日報;2013年
10 記者 岳連國;中俄關系發(fā)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史亞軍;多邊框架中的中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海霞;冷戰(zhàn)后中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黃登學;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探析[D];山東大學;2007年
4 岳巍;論1900—1924年中俄關系之特點[D];外交學院;2007年
5 馬富英;中俄關系中的邊疆安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崔憲濤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馨藝;普京執(zhí)政以來中俄關系的發(fā)展及前景[D];延邊大學;2015年
2 張倩;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中俄關系[D];新疆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思雨;俄羅斯新聞周刊《論據(jù)與事實》涉華報道研究(2012-2015)[D];吉林大學;2016年
4 于也;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中俄關系[D];黑龍江大學;2016年
5 閆竹芳;《21世紀中期金磚五國與俄印中三國組織的形成與發(fā)展趨勢以及中俄關系》翻譯報告[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年
6 Ryzhikov Alexey;中俄關系再探:“伙伴”而非“同盟”[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7 申娜;冷戰(zhàn)后中俄關系發(fā)展模式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8 陳新宇;普京執(zhí)政時期俄羅斯形勢及對中俄關系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9 昝峗;普京執(zhí)政期間中俄關系發(fā)展歷程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10 鄭國;普京執(zhí)政時期的中俄關系[D];延邊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718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47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