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去殖民”意象與“主體性”意識重構(gòu)
本文關(guān)鍵詞: 年輕世代 “主體性”意識 對日認知 出處:《當代青年研究》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臺灣作為一個后殖民社會,具有后殖民社會典型的抗爭性,社會內(nèi)部反對"一元"敘事,倡導重構(gòu)社會多元的價值觀。由于每個后殖民社會所獨有的被殖民經(jīng)驗,臺灣社會的"解殖"模式也有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聯(lián)結(jié),表現(xiàn)在對外選擇的"去霸權(quán)"意象、抗爭上浮現(xiàn)出的"殖民現(xiàn)代性"論述和"反中"意識,尤其體現(xiàn)在當前臺灣年輕世代所持的價值理念立場上。對于當前臺灣年輕世代的"后殖民遺緒"表現(xiàn),應(yīng)該跳脫"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框架,從歷史情境中探尋現(xiàn)象成因,以情感結(jié)構(gòu)層次作為分析立足點。"解嚴后"臺灣年輕世代的對日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認知傾向,隨著社會內(nèi)部"主體性"意識社會化地加劇,其對日認知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精神樣態(tài)。
[Abstract]:Taiwan, as a post-colonial society, has the typical resistance of post-colonial society, which opposes the "monistic" narration within the society. Because of the unique colonial experience of each post-colonial society, the "colonization" model of Taiwan society also has its own special emotional connection.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image of "despotism" chosen by foreign countries, the exposition of "colonial moderni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nti-China" in the struggle. In particular, it is reflected in the current stand of value concept hel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Taiwan.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st-colonial legacy" of the current younger generation in Taiwan, the ideological framework of "state-nation" should be skipped.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phenomenon, emotional structure level as the basis of analysi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aiwan's young generation of attitudes to Japan also showed different cognitive tendencies. With the socialization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society, its cognition of Japan also shows different mental patterns.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分類號】:D675.8
【正文快照】: 觀之兩岸關(guān)系,一直沖不破兩岸定位瓶頸。有聲音認為,兩岸關(guān)系的發(fā)展應(yīng)該定位在亞洲的框架內(nèi)思考,這樣就可以避免地位平等的敏感問題,為什么現(xiàn)今在亞洲這樣的反思聲音并不被亞洲社會真正傾聽,即使政治上想要走出上世紀的“帝國化”“殖民化陰影”,明確了目標也還是擺脫不了思想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峰;搞"臺獨"決沒有出路[J];中州統(tǒng)戰(zhàn);2000年04期
2 與非;;《加強臺灣安全法》出臺前后[J];世界知識;2000年07期
3 趙郁美;;臺灣大學生要和平不要“臺獨”[J];統(tǒng)一論壇;2000年04期
4 亞貝;臺灣出現(xiàn)“上海熱”的意義和啟示[J];兩岸關(guān)系;2001年08期
5 林劍 ,甬臺;警惕,陌生臺灣人向臺商行騙![J];兩岸關(guān)系;2001年12期
6 閻學通;統(tǒng)一臺灣的時間由什么決定[J];領(lǐng)導文萃;2001年09期
7 丁伯欔;要警惕假“臺”真“日”的“臺獨”鼓吹者[J];統(tǒng)一論壇;2001年06期
8 張沛江;一個臺灣人的“肺腑之言”[J];統(tǒng)一論壇;2002年05期
9 高希均;新臺灣人?新上海人?[J];臺聲;2003年05期
10 吳霜;臺灣和大陸的故事[J];統(tǒng)一論壇;200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楠;;臺灣交流體驗[A];共識(2011春刊05)[C];2011年
2 程光;;“文化臺獨”及其對臺灣圖書館事業(yè)的影響[A];福建省社會科學信息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胡澎;;試論日本殖民者對臺灣婦女的“皇民化”塑造[A];日據(jù)時期臺灣殖民地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文生;;臺灣社會的政治參與研究[A];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25年慶暨臺灣研究的基礎(chǔ)與前沿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為了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A];改革開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C];2008年
6 王淑翩;;從為臺灣意識“正名”看中央對臺政策[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個人課題成果集2012年(下)[C];2013年
7 楊齊福;;移民與清代臺灣科舉制度[A];閩臺文化研究[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蕾;“臺灣妹”嫁“大陸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2 李華;在臺陸生眼中的臺灣[N];團結(jié)報;2013年
3 冽瑋 陳立宇;臺灣老人的“高調(diào)”生活[N];團結(jié)報;2013年
4 初曉東;臺灣憂心步烏克蘭后塵[N];中國國防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李煒娜 孫立極;臺灣人也愛捧“鐵飯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
6 馬淑靜(臺灣);“臺灣經(jīng)驗”是什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7 陳曉星;嫁到臺灣還好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8 李于伯邋吳娟;中山團友成臺灣媒體聚集對象[N];中山日報;2008年
9 毛仲偉;“臺獨”分子聚集臺灣叫囂“臺灣獨立” 警惕“漸進式臺獨”升級[N];解放軍報;2002年
10 復旦大學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wù)學院碩士生、現(xiàn)為臺灣逢甲大學交換學生 唐黎 臺北大學教授 鄭又平;兩岸互動從“心”開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怡潔;臺灣家庭在滬居住模式與影響因素分析[D];復旦大學;2012年
2 劉小新;后殖民·本土論·左翼思潮[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3 高寶華;臺灣“立委”選制與立法運作之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先強;臺灣“總統(tǒng)府”組織及職能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年
2 王藝霏;東亞權(quán)力變遷對臺灣人身份認同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黃偉偉;臺灣“憲改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4 唐黎;中美建交以來臺灣對美游說團體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5 杜曄雯;論臺灣人公共事務(wù)協(xié)會影響美國對臺決策的歷史、特點及限度[D];復旦大學;2009年
6 葉成城;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上的兩岸因素與中美互動博弈[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7 馬真;臺灣核武器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8年
8 胡若愚;臺灣在聯(lián)合國所謂“代表權(quán)”問題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9 聶學林;臺灣民粹主義之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10 王安寧;試析美國會對臺決策中的國會非正式議員組織-“臺灣連線”[D];外交學院;2015年
,本文編號:1470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47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