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碎片化的倫理回應——當代德性倫理復興的社會根源探析
本文關鍵詞:社會碎片化的倫理回應——當代德性倫理復興的社會根源探析
更多相關文章: 現(xiàn)代社會 社會碎片化 德性倫理復興 個體化 共同體 道德情感
【摘要】:德性倫理復興是充滿強烈流動性、開放性的現(xiàn)代社會對道德理論提出的必然要求,它源于道德背后的社會支撐系統(tǒng)發(fā)生改變。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社會領域日漸喪失統(tǒng)一性,走向碎片化的歷史進程,社會碎片化引發(fā)人們道德生活穩(wěn)定性的消解,社會成員相互之間社會關系的疏離以及道德情感的缺失。德性倫理是具有統(tǒng)一性、穩(wěn)定性的道德理論,它思考人的整體生活,與共同體緊密相連,同時展現(xiàn)社會成員的道德情感。德性倫理復興是對現(xiàn)代社會碎片化及其帶來的工具主義盛行、社會關系疏離、人際冷漠的有力回應。在通達人類美好生活的至善之道上以及對個人"應當過什么樣的生活"的終極追問中,德性倫理復興激起了如何在契合一定社會結構及生活樣式的基礎上,設計滿足人類道德生活需要的最優(yōu)方案的思索。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現(xiàn)代社會 社會碎片化 德性倫理復興 個體化 共同體 道德情感
【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資助項目:2012BZX005
【分類號】:B82-0
【正文快照】: 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西方倫理思想界出現(xiàn)一場聲勢浩大的德性倫理復興運動。德性倫理(VirtueEthics)為何復興?一般都會認為,這源于規(guī)范倫理學難以有效應對人類道德生活的現(xiàn)代性危機。現(xiàn)代社會以理性化為基本特征,人們的道德生活總體上受“韋伯式的世界觀”[1]137支配。作為現(xiàn)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樊浩;;“我們”的世界缺什么[J];道德與文明;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6 盧盈華;;“冶容誨淫”之邏輯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7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8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10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理論與建構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于景輝;;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整合機制創(chuàng)新[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劉旭;;社會穩(wěn)定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探討[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張雪樵;經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楊少波;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專業(yè)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秦璐;網(wǎng)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周嘉楠;職業(yè)共同體視角下的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M.斯洛特;王旭鳳;孫少偉;;以行為者為基礎的德性倫理[J];世界哲學;2010年01期
2 李楊;許諾;;德性、德性倫理和德性精神芻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S2期
3 張佳;;試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德性倫理的建構[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年01期
4 聶文軍;;論規(guī)范倫理與德性倫理的復雜關系[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5 戴兆國;德性倫理何以可能[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任劍濤;德性倫理、自由社會與美好生活[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1期
7 寇東亮;德性倫理與和諧社會價值觀的建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李琦;;論“德性倫理”研究在當代的意義和價值[J];當代經理人;2005年03期
9 鄭炳心;;西方德性倫理的復興與反思[J];新疆社科論壇;2005年04期
10 楊豹;;當代西方德性倫理思想探討[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陸通;;透視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從《追尋美德》談起[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呂耀懷 曹志紅;走向德性倫理[N];光明日報;2001年
2 康健;從德性倫理到制度倫理[N];學習時報;2000年
3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周中之;道德治理與法律治理的反思[N];光明日報;2013年
4 文/張灝;1895年,,近代文化思想的轉折點[N];文匯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國銀;德性倫理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2 胡yN峗;西方德性倫理傳統(tǒng)批判[D];中南大學;2008年
3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麗;德性倫理的復興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佳;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德性倫理的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盛旭;論當代生命倫理學中的德性倫理的回歸[D];吉林大學;2006年
4 李蓉芬;德性倫理視域下的教育懲戒[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5 陳曉云;德性的信仰基礎及其現(xiàn)代境遇[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程艷;孔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7 胡yN峗;道德系統(tǒng)中的德性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楊;德性:生存之道[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張西方;教師德性倫理及其建設[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呂如峰;規(guī)范異化現(xiàn)象之解[D];西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35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73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