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子的法律倫理思想
發(fā)布時間:2023-06-08 21:47
戰(zhàn)國時期,新舊時代交替,政治動蕩不堪,思想百家爭鳴。孟子作為其中的思想家之一,被后人尊稱為“亞圣”,其思想必有順應時代發(fā)展和被世人所借鑒之處。對傳統(tǒng)思想價值的研究,不能僅僅是對其思想內(nèi)容的簡單復述,更多的應是對其流傳至今,仍影響世人實際生活和思想觀念的研究。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和子思的尊卑學說后,而構(gòu)建的性善理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生而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只因被后天的世俗社會所蒙蔽,需要人們不斷去完善自己的內(nèi)心,開顯善端,進而擁有四德之心,達到人生的完滿狀態(tài)。而人們開顯善德的過程,則需要道德和法律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繼而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法律倫理思想。但孟子的法律倫理思想,其本質(zhì)還是為了幫助統(tǒng)治者更好的統(tǒng)治人民,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立法、司法和守法倫理思想,這些法律倫理思想對當今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德孝制度、量刑制度和程序制度的建設,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傳統(tǒng)理論依據(jù)。
【文章頁數(shù)】: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孟子》及孟子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
1.1 孟子及其時代背景
1.1.1 孟子的生平
1.1.2 孟子的時代背景
1.2 孟子的思想淵源
1.2.1 孔子的“仁”學思想
1.2.2 子思的尊卑學說
第2章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的形而上學基礎
2.1 人性論基礎——性善論
2.1.1 “性”為何物
2.1.2 人生而有四端
2.1.3 人生完滿的四德之心
2.2 孟子關于道德和法律關系的理論
2.2.1 “徒善不足以為政”
2.2.2 “徒法不能以自行”
第3章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的內(nèi)容
3.1 立法倫理思想
3.1.1 立法目的
3.1.2 立法原則
3.2 司法倫理思想
3.2.1 司法目的
3.2.2 司法原則
3.3 守法倫理思想
3.3.1 賢士的凈化作用
3.3.2 君主的導向作用
3.3.3 賢能的榜樣作用
第4章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對當前法治建設的啟示
4.1 孟子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思想對當今法治建設的意義
4.1.1 “徒善不足以為政”的啟示
4.1.2 “徒法不能以自行”的啟示
4.1.3 合理量刑,提倡慎刑
4.2 孟子司法倫理思想的啟示
4.2.1 孟子司法倫理思想對我國法治建設的積極意義
4.2.2 孟子司法倫理的局限性
4.3 親親相隱原則的現(xiàn)世意義
4.3.1 對“親親相隱”原則應借鑒之處
4.3.2 近親屬作證特免權(quán)與“親親相隱”原則的區(qū)別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832557
【文章頁數(shù)】: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孟子》及孟子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
1.1 孟子及其時代背景
1.1.1 孟子的生平
1.1.2 孟子的時代背景
1.2 孟子的思想淵源
1.2.1 孔子的“仁”學思想
1.2.2 子思的尊卑學說
第2章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的形而上學基礎
2.1 人性論基礎——性善論
2.1.1 “性”為何物
2.1.2 人生而有四端
2.1.3 人生完滿的四德之心
2.2 孟子關于道德和法律關系的理論
2.2.1 “徒善不足以為政”
2.2.2 “徒法不能以自行”
第3章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的內(nèi)容
3.1 立法倫理思想
3.1.1 立法目的
3.1.2 立法原則
3.2 司法倫理思想
3.2.1 司法目的
3.2.2 司法原則
3.3 守法倫理思想
3.3.1 賢士的凈化作用
3.3.2 君主的導向作用
3.3.3 賢能的榜樣作用
第4章 孟子法律倫理思想對當前法治建設的啟示
4.1 孟子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思想對當今法治建設的意義
4.1.1 “徒善不足以為政”的啟示
4.1.2 “徒法不能以自行”的啟示
4.1.3 合理量刑,提倡慎刑
4.2 孟子司法倫理思想的啟示
4.2.1 孟子司法倫理思想對我國法治建設的積極意義
4.2.2 孟子司法倫理的局限性
4.3 親親相隱原則的現(xiàn)世意義
4.3.1 對“親親相隱”原則應借鑒之處
4.3.2 近親屬作證特免權(quán)與“親親相隱”原則的區(qū)別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8325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83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