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觀念及道德實踐研究 ——以活動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10-02 06:39
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始陸續(xù)進入我國,但在我國民族地區(qū)開展活動相對較晚。雖然其目前在我國所能引進的資金和人力資源較為有限,但是所產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國際非政府組織有著濃厚的道德色彩和豐富的倫理蘊含,其組織使命的合倫理性使得國際非政府組織成為一種道義性的社會組織。然而由于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地域分布、資金來源等方面同西方發(fā)達國家淵源頗深、彼此靠近,導致其同發(fā)達國家政府之間的關系顯得難以把握,甚至還發(fā)生諸如打著“人道援助”、“科技開發(fā)”等旗號推行一些不良倫理理念和道德價值觀、干預內政等現(xiàn)象,消極影響不能低估。因此,加強對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觀念及道德實踐的研究,拓展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便有著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界定和分析了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基本范疇,概括了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基本屬性和基本理念,并著重以當前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基本現(xiàn)狀為視角,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了國際非政府組織道德實踐的主要領域及其出現(xiàn)倫理背離的具體表現(xiàn)和主要原因。最后,通過對國際非政府組織如何實現(xiàn)倫理回歸進行若干思考,提出實現(xiàn)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以及我國如何揮舞好國際非政府組織這柄“...
【文章來源】: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本選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1.1 國際非政府組織相關概念界定研究
1.1.2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的道德實踐研究
1.2 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1.2.1 選題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向度
2.1 相關概念界定
2.2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基本屬性
2.2.1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公益屬性
2.2.2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自愿屬性
2.2.3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人道原則
2.2.4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平等原則
2.3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基本理念
2.3.1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效率理念
2.3.2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正義理念
2.3.3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責任理念
2.3.4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和諧理念
2.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
第三章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
3.1 活動在我國民族地區(qū)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要特征
3.2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民族地區(qū)道德實踐的主要領域
3.2.1 對弱勢群體的倫理關懷
3.2.2 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措施
3.2.3 對貧困地區(qū)的援助開發(fā)
3.2.4 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治理保護
3.3 當前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背離對我國民族地區(qū)產生的消極影響
3.3.1 誤導公眾輿論,不利社會和諧
3.3.2 漠視公共責任,有礙民族團結
3.3.3 不良思想侵襲,有悖傳統(tǒng)美德
3.3.4 助長職務腐敗,有違職業(yè)倫理
3.4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背離的主要原因
3.4.1 國際非政府組織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3.4.2 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內容的狹隘性
3.4.3 國際非政府組織自律機制的不健全性
3.4.4 各方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督導效力的薄弱性
第四章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的若干思考
4.1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的重要意義
4.1.1 保障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順利發(fā)展
4.1.2 提高整個社會的自治管理水平
4.1.3 保證個人善意行為的順利實現(xiàn)
4.1.4 推進社會道德的進步與完善
4.2 實現(xiàn)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的步驟和方法
4.2.1 重塑倫理精神
4.2.2 完善內在要素
4.2.3 協(xié)調各方關系
4.2.4 加強外部控制
結論 如何揮舞好國際非政府組織這柄“雙刃劍”
附件一:英國救助兒童會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綜述
附件二:香港樂施會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綜述
附件三:世界宣明會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綜述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
攻讀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文學作品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獲獎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民族地區(qū)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問題剖析與對策探討——以內蒙古東烏旗額吉諾爾鎮(zhèn)哈日高畢嘎查哈日高畢牧業(yè)協(xié)會為例[J]. 金紅磊,楊穎.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3)
[2]走出危機的倫理之路[J]. 韓升,謝麗威.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0(02)
[3]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路徑探析[J]. 馬用浩. 前沿. 2010(04)
[4]非政府組織參與邊疆民族地區(qū)公共物品供給分析[J]. 趙金亮,張翔.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0(01)
[5]非政府組織在救助弱勢群體中的作用[J]. 張淼,黃曉維.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0(01)
[6]治理網絡:我國自然災害危機治理的路徑選擇[J]. 劉霞,嚴曉. 求實. 2009(11)
[7]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潮與當代中國社會轉型[J]. 刁世存.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 2009(02)
[8]公益型非政府組織行為的倫理思考[J]. 王薇.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9]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活動現(xiàn)狀及對策[J]. 李永忠,邱鈺斌. 宜賓學院學報. 2009(03)
[10]促進非政府組織發(fā)展 發(fā)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 鄭楚光. 世紀行. 2009(03)
博士論文
[1]非政府組織與理念全球化——卡內基倫理與國際事務委員會個案分析[D]. 劉東鋒.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華發(fā)展的資源困境及應對策略分析[D]. 邵楠.浙江大學 2010
[2]論非政府組織與和諧世界的構建[D]. 楊柳.山東大學 2008
[3]公共治理視野下的大學生志愿者管理問題研究[D]. 王琦琦.蘇州大學 2007
[4]構建和諧社會與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研究[D]. 王利萍.山西大學 2007
[5]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D]. 徐強.四川大學 2007
[6]我國民族地區(qū)非政府組織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D]. 楊蓉.中央民族大學 2007
[7]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及其培育[D]. 劉城.中南大學 2006
[8]中國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建構[D]. 王明春.福建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18160
【文章來源】: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本選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1.1 國際非政府組織相關概念界定研究
1.1.2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的道德實踐研究
1.2 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1.2.1 選題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向度
2.1 相關概念界定
2.2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基本屬性
2.2.1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公益屬性
2.2.2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自愿屬性
2.2.3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人道原則
2.2.4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平等原則
2.3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基本理念
2.3.1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效率理念
2.3.2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正義理念
2.3.3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責任理念
2.3.4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的和諧理念
2.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
第三章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
3.1 活動在我國民族地區(qū)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要特征
3.2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民族地區(qū)道德實踐的主要領域
3.2.1 對弱勢群體的倫理關懷
3.2.2 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措施
3.2.3 對貧困地區(qū)的援助開發(fā)
3.2.4 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治理保護
3.3 當前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背離對我國民族地區(qū)產生的消極影響
3.3.1 誤導公眾輿論,不利社會和諧
3.3.2 漠視公共責任,有礙民族團結
3.3.3 不良思想侵襲,有悖傳統(tǒng)美德
3.3.4 助長職務腐敗,有違職業(yè)倫理
3.4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背離的主要原因
3.4.1 國際非政府組織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3.4.2 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內容的狹隘性
3.4.3 國際非政府組織自律機制的不健全性
3.4.4 各方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督導效力的薄弱性
第四章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的若干思考
4.1 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的重要意義
4.1.1 保障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順利發(fā)展
4.1.2 提高整個社會的自治管理水平
4.1.3 保證個人善意行為的順利實現(xiàn)
4.1.4 推進社會道德的進步與完善
4.2 實現(xiàn)國際非政府組織倫理回歸的步驟和方法
4.2.1 重塑倫理精神
4.2.2 完善內在要素
4.2.3 協(xié)調各方關系
4.2.4 加強外部控制
結論 如何揮舞好國際非政府組織這柄“雙刃劍”
附件一:英國救助兒童會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綜述
附件二:香港樂施會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綜述
附件三:世界宣明會在我國民族地區(qū)的道德實踐綜述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
攻讀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文學作品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獲獎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民族地區(qū)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問題剖析與對策探討——以內蒙古東烏旗額吉諾爾鎮(zhèn)哈日高畢嘎查哈日高畢牧業(yè)協(xié)會為例[J]. 金紅磊,楊穎.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3)
[2]走出危機的倫理之路[J]. 韓升,謝麗威.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0(02)
[3]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路徑探析[J]. 馬用浩. 前沿. 2010(04)
[4]非政府組織參與邊疆民族地區(qū)公共物品供給分析[J]. 趙金亮,張翔.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0(01)
[5]非政府組織在救助弱勢群體中的作用[J]. 張淼,黃曉維.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0(01)
[6]治理網絡:我國自然災害危機治理的路徑選擇[J]. 劉霞,嚴曉. 求實. 2009(11)
[7]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潮與當代中國社會轉型[J]. 刁世存.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 2009(02)
[8]公益型非政府組織行為的倫理思考[J]. 王薇.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9]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活動現(xiàn)狀及對策[J]. 李永忠,邱鈺斌. 宜賓學院學報. 2009(03)
[10]促進非政府組織發(fā)展 發(fā)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 鄭楚光. 世紀行. 2009(03)
博士論文
[1]非政府組織與理念全球化——卡內基倫理與國際事務委員會個案分析[D]. 劉東鋒.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華發(fā)展的資源困境及應對策略分析[D]. 邵楠.浙江大學 2010
[2]論非政府組織與和諧世界的構建[D]. 楊柳.山東大學 2008
[3]公共治理視野下的大學生志愿者管理問題研究[D]. 王琦琦.蘇州大學 2007
[4]構建和諧社會與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研究[D]. 王利萍.山西大學 2007
[5]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D]. 徐強.四川大學 2007
[6]我國民族地區(qū)非政府組織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D]. 楊蓉.中央民族大學 2007
[7]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及其培育[D]. 劉城.中南大學 2006
[8]中國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建構[D]. 王明春.福建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181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1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