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視域下的麥金太爾德性理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2 04:40
西方道德社會秩序呈無序狀態(tài),人類的道德深處危機之中,麥金太爾主張重回傳統(tǒng)道德方法來拯救道德失落的大危機。同時又要認清追求合理倫理思想不能在實踐上空乏的現(xiàn)實,將從荷馬時期到中世紀時期的德性不同特點歸結為考慮特定時期背景因素的歷史主義方法,由此可見,麥金太爾在尋找構建道德理論觀點的表達有著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特性。那么,將麥金太爾德性置于馬克思哲學視域下討論有充分的合理性研究價值,溝通兩者的歷史大橋就此建立起來。麥金太爾通過回歸傳統(tǒng)德性理論,為構建新型社會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這種共同體是實現(xiàn)善的重要載體,它在挽救道德失落、拯救社會秩序時要求人人都參與其中,并根據(jù)地方特點調整德性內容�?傊�,沿著這種全新的思路解決現(xiàn)代社會危機,既要認清歷史又要符合現(xiàn)實,只有這樣精神家園的重建才可能實現(xiàn)。
【文章來源】:遼寧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選題背景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0.1.1 選題背景
0.1.2 論文研究目的
0.1.3 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0.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0.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0.3 主要研究方法
0.4 理論創(chuàng)新
1.馬克思哲學理解麥金太爾德性理論三種視域
1.1 實踐性視域
1.1.1 馬克思的實踐內涵
1.1.2 麥金太爾的實踐概念
1.2 歷史性視域
1.2.1 馬克思思想的歷史性
1.2.2 麥金太爾德性的歷史沿革
1.2.3 麥金太爾德性的歷史性
1.3 社會性視域
1.3.1 馬克思人自由發(fā)展的社會性
1.3.2 麥金太爾德性的社會性
2.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
2.1 追尋德性的原因
2.1.1 情感主義盛行
2.1.2 啟蒙運動和功利主義影響
2.1.3 傳統(tǒng)德性的失落
2.2 德性的三個層面
2.2.1 善的概念
2.2.2 個人的善
2.2.3 共同體的善
2.3 通過新型社會關系恢復德性
2.3.1 新型社會共同體
2.3.2 新型社會共同體的要求
3 麥金太爾拯救德性危機的意義和局限
3.1 理論意義
3.1.1 豐富馬克思道德內容
3.1.2 為中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啟示
3.2 理論的局限
3.2.1 社會現(xiàn)狀批判過于激進
3.2.2 社會共同體期望過高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以人為本:以人的生活為本——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生活理論及其思考[J]. 任帥軍. 湖北社會科學. 2013(06)
[2]麥金太爾與傳統(tǒng)[J]. 姚大志. 思想戰(zhàn)線. 2012(01)
[3]麥金太爾:亞里士多德式的馬克思主義?[J]. 高國希.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1(01)
[4]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觀[J]. 龔群. 倫理學研究. 2009(04)
[5]關于美德倫理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 萬俊人. 道德與文明. 2008(03)
[6]麥金太爾美德概念的建構及其啟示[J]. 秦越存. 道德與文明. 2007(02)
[7]當代西方的德性倫理學運動[J]. 高國希. 哲學動態(tài). 2004(05)
[8]論德性與獨立的實踐推理者[J]. A·麥金太爾,龔群. 倫理學研究. 2003(04)
[9]亞里士多德還是尼采?——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批判[J]. 姚大志. 學習與探索. 2003(03)
[10]麥金太爾解決休謨倫理難題的貢獻與困惑[J]. 楊澤波. 現(xiàn)代哲學. 2002(02)
本文編號:3418024
【文章來源】:遼寧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選題背景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0.1.1 選題背景
0.1.2 論文研究目的
0.1.3 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0.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0.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0.3 主要研究方法
0.4 理論創(chuàng)新
1.馬克思哲學理解麥金太爾德性理論三種視域
1.1 實踐性視域
1.1.1 馬克思的實踐內涵
1.1.2 麥金太爾的實踐概念
1.2 歷史性視域
1.2.1 馬克思思想的歷史性
1.2.2 麥金太爾德性的歷史沿革
1.2.3 麥金太爾德性的歷史性
1.3 社會性視域
1.3.1 馬克思人自由發(fā)展的社會性
1.3.2 麥金太爾德性的社會性
2.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
2.1 追尋德性的原因
2.1.1 情感主義盛行
2.1.2 啟蒙運動和功利主義影響
2.1.3 傳統(tǒng)德性的失落
2.2 德性的三個層面
2.2.1 善的概念
2.2.2 個人的善
2.2.3 共同體的善
2.3 通過新型社會關系恢復德性
2.3.1 新型社會共同體
2.3.2 新型社會共同體的要求
3 麥金太爾拯救德性危機的意義和局限
3.1 理論意義
3.1.1 豐富馬克思道德內容
3.1.2 為中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啟示
3.2 理論的局限
3.2.1 社會現(xiàn)狀批判過于激進
3.2.2 社會共同體期望過高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以人為本:以人的生活為本——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生活理論及其思考[J]. 任帥軍. 湖北社會科學. 2013(06)
[2]麥金太爾與傳統(tǒng)[J]. 姚大志. 思想戰(zhàn)線. 2012(01)
[3]麥金太爾:亞里士多德式的馬克思主義?[J]. 高國希.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1(01)
[4]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觀[J]. 龔群. 倫理學研究. 2009(04)
[5]關于美德倫理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 萬俊人. 道德與文明. 2008(03)
[6]麥金太爾美德概念的建構及其啟示[J]. 秦越存. 道德與文明. 2007(02)
[7]當代西方的德性倫理學運動[J]. 高國希. 哲學動態(tài). 2004(05)
[8]論德性與獨立的實踐推理者[J]. A·麥金太爾,龔群. 倫理學研究. 2003(04)
[9]亞里士多德還是尼采?——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批判[J]. 姚大志. 學習與探索. 2003(03)
[10]麥金太爾解決休謨倫理難題的貢獻與困惑[J]. 楊澤波. 現(xiàn)代哲學. 2002(02)
本文編號:3418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1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