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0 21:19
從總體上來說,麥金太爾的實踐概念是在嚴格限定的意義上使用的,比較新穎和富有特色,是其政治倫理思想中一個具有奠基意義的概念,集中體現(xiàn)了他本人的實踐觀乃至其整個哲學思想。這一概念的提出既符合歷史的需要,又符合他本人思想發(fā)展的邏輯,具有明顯的德性主義、社群主義和歷史主義的特征,并直接體現(xiàn)于他對一些相關實踐問題的具體闡釋中,具有不可小視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它既淵源于西方實踐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傳統(tǒng),又與之不盡相同;既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有相通之處,又與之有原則的區(qū)分。面對當前社會領域內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機,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于沉迷于社會現(xiàn)實功利而不思德性進取的廣大人群無疑是一劑救心良藥,有使思想麻木之人類警醒的作用,這是麥金太爾的功績所在,也是我們所不能抹煞的。但深究其基本理論傾向,其缺憾也是在所難免的。本文首先探討了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在對概念語句進行逐一解析的基礎上,揭示了這一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這一概念提出的內在理據——德性主義、社群主義和歷史主義。通過分析得知,麥金太爾之所以將此三者視為其實踐概念的理論根據,主要是因為實踐與德性、實踐與社群以及實踐與歷史...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麥金太爾倫理學中的實踐概念
1.1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提出的背景
1.2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內涵
1.3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外延區(qū)分
第2章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內在理據
2.1 德性主義
2.2 社群主義
2.3 歷史主義
2.4 補充說明
第3章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必要比較
3.1 亞里士多德的“三分人類活動”傳統(tǒng)
3.2 與亞里士多德實踐概念的比較
3.3 與馬克思主義實踐概念的比較
第4章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理論限度
4.1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意義
4.2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困境
4.3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啟示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群主義與集體主義之比較[J]. 程立濤,曾繁敏.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5)
[2]麥金太爾的實踐觀及其意義[J]. 秦越存. 北方論叢. 2005(04)
[3]論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兼及與馬克思實踐思想的關聯(lián)[J]. 徐長福.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4(01)
[4]勞動的實踐化和實踐的生產化——從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解讀馬克思的實踐概念[J]. 徐長福. 學術研究. 2003(11)
[5]現(xiàn)代社會道德合理性基礎論證──兼及中國現(xiàn)代化運作中的道德問題[J]. 萬俊人.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02)
[6]美國當代社會倫理學的新發(fā)展[J]. 萬俊人. 中國社會科學. 1995(03)
本文編號:3334798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麥金太爾倫理學中的實踐概念
1.1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提出的背景
1.2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內涵
1.3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外延區(qū)分
第2章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內在理據
2.1 德性主義
2.2 社群主義
2.3 歷史主義
2.4 補充說明
第3章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必要比較
3.1 亞里士多德的“三分人類活動”傳統(tǒng)
3.2 與亞里士多德實踐概念的比較
3.3 與馬克思主義實踐概念的比較
第4章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理論限度
4.1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意義
4.2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困境
4.3 麥金太爾實踐概念的啟示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群主義與集體主義之比較[J]. 程立濤,曾繁敏.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5)
[2]麥金太爾的實踐觀及其意義[J]. 秦越存. 北方論叢. 2005(04)
[3]論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兼及與馬克思實踐思想的關聯(lián)[J]. 徐長福.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4(01)
[4]勞動的實踐化和實踐的生產化——從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解讀馬克思的實踐概念[J]. 徐長福. 學術研究. 2003(11)
[5]現(xiàn)代社會道德合理性基礎論證──兼及中國現(xiàn)代化運作中的道德問題[J]. 萬俊人.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02)
[6]美國當代社會倫理學的新發(fā)展[J]. 萬俊人. 中國社會科學. 1995(03)
本文編號:33347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3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