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 ——論新理學的人生哲學
發(fā)布時間:2021-02-18 20:27
近代中國社會,在抵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復興同時,又不斷向西方進行學習。隨著對西方學習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所謂中西之爭,實際上是古今之爭。這種認識在哲學上的反映,就是要求推進中國哲學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同時,民族的獨立、復興不能離開人來進行,因此培養(yǎng)什么樣的理想人格必然成為近代中國哲學所要思考的問題。馮友蘭在繼承宋明理學基礎上,借助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的成就,建立了自成體系的新儒家哲學——新理學。并提出理想人格的境界應該是高明與中庸的統(tǒng)一。新理學是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的成果,馮友蘭也因此成為少數(shù)幾位思想能自成體系的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之一。本文分四個部分,對新理學中的人生哲學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是說明新理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首先是從新理學體系的邏輯結構,及馮友蘭對哲學的定義,以說明新理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其次是闡述馮友蘭如何從哲學所從出發(fā)的經(jīng)驗,哲學的方法,以及哲學的認識對象——理,來論證哲學是客觀的知識。最后是對新理學與“科玄論戰(zhàn)”在人生問題認識上的比較。新理學在人生問題上對“科玄論戰(zhàn)”雙方的最大超越,就是提出了自成體系的人生哲學,這是論戰(zhàn)雙方所缺乏的。 第二部分是論述新理學所提出的人生...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第一節(jié) 新理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
一、 新理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
二、 哲學是客觀的知識
三、 與“科玄論戰(zhàn)”雙方觀點之比較
第二節(jié) 人生的意義與境界
一、 人生的本質特征
二、 人生的意義
三、 人生的境界
第三節(jié) 哲學與天地境界
一、 為學與為道
二、 形上學與天地境界
三、 同天境界
四、 哲學與宗教
第四節(jié) 圣人作為理想人格的典型
一、 “真我”的完全發(fā)展
二、 精神的自由
三、 極高明而道中庸
小結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析馮友蘭“新理學”中的邏輯思維法[J]. 楚明錕.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5)
[2]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J]. 郭齊勇. 中州學刊. 1998(03)
[3]全面評價馮友蘭[J]. 方克立. 哲學研究. 1997(12)
[4]馮友蘭新理學對宋明理學的繼承和發(fā)展[J]. 程彥武. 東北師大學報. 1997(06)
[5]馮友蘭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學[J]. 楊翰卿. 哲學研究. 1997(08)
[6]超越理性的理性——也論馮友蘭新理學“負的方法”[J]. 陳鵬. 北京社會科學. 1997(03)
[7]馮友蘭與維也納學派在形而上學觀上的分歧──兼與郁振華同志商榷[J]. 范燕寧. 哲學研究. 1997(06)
[8]馮友蘭的人生價值觀[J]. 傅云龍. 孔子研究. 1996(03)
[9]存在與境界[J]. 楊國榮. 中國社會科學. 1996(05)
[10]“極高明而道中庸”──馮友蘭人生哲學的本質特征[J]. 孔祥寧,胡伯項. 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01)
本文編號:3040058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第一節(jié) 新理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
一、 新理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
二、 哲學是客觀的知識
三、 與“科玄論戰(zhàn)”雙方觀點之比較
第二節(jié) 人生的意義與境界
一、 人生的本質特征
二、 人生的意義
三、 人生的境界
第三節(jié) 哲學與天地境界
一、 為學與為道
二、 形上學與天地境界
三、 同天境界
四、 哲學與宗教
第四節(jié) 圣人作為理想人格的典型
一、 “真我”的完全發(fā)展
二、 精神的自由
三、 極高明而道中庸
小結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析馮友蘭“新理學”中的邏輯思維法[J]. 楚明錕.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5)
[2]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J]. 郭齊勇. 中州學刊. 1998(03)
[3]全面評價馮友蘭[J]. 方克立. 哲學研究. 1997(12)
[4]馮友蘭新理學對宋明理學的繼承和發(fā)展[J]. 程彥武. 東北師大學報. 1997(06)
[5]馮友蘭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學[J]. 楊翰卿. 哲學研究. 1997(08)
[6]超越理性的理性——也論馮友蘭新理學“負的方法”[J]. 陳鵬. 北京社會科學. 1997(03)
[7]馮友蘭與維也納學派在形而上學觀上的分歧──兼與郁振華同志商榷[J]. 范燕寧. 哲學研究. 1997(06)
[8]馮友蘭的人生價值觀[J]. 傅云龍. 孔子研究. 1996(03)
[9]存在與境界[J]. 楊國榮. 中國社會科學. 1996(05)
[10]“極高明而道中庸”──馮友蘭人生哲學的本質特征[J]. 孔祥寧,胡伯項. 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01)
本文編號:30400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4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