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舍勒(1874—1928)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涉及倫理學、宗教哲學、社會學、政治思想、形而上學和哲學人類學。在舍勒廣泛的研究領域中,秩序倫理學的思想處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對舍勒倫理思想的研究中,秩序倫理的研究被忽視。這種情況與秩序正在成為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的關注焦點是不相稱的。因此,對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的深入研究是有其理論價值和時代價值的。 舍勒的秩序倫理學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基督教的愛的理念和奧古斯丁的“愛的秩序”。愛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浇虗鄣慕塘x包括上帝對人的愛,人對上帝的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上帝作為最高的存在本身就是愛的化身,正是由于上帝的愛的無限充溢,上帝才創(chuàng)造了世界,并把愛傳遞給人。舍勒認為基督教的愛的理念是現(xiàn)代人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之一。奧古斯丁把愛看成有理性的人正確使用他們的自然能力的道德原則。他通過確立“有用”和“正當”兩種價值來說明愛的秩序,使用有用的東西和享用正當?shù)臇|西。舍勒集成了奧古斯丁的愛的秩序思想,但是他對愛的秩序作出了比較詳細的劃分。其次是尼采和伯格森的生命哲學。尼采認為怨恨是基督教道德產(chǎn)生的根源,他強調(diào)的強力意志要重新張揚人的生命強力,使人的生命力走向強大。尼采認為人是單一的生命的強力意志,作為經(jīng)驗主體和歷史主體,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創(chuàng)造價值。舍勒認為人是由感官生命和精神人格組成的復合體,只能通過自己的精神人格去發(fā)現(xiàn)客觀的價值及其等級秩序。伯格森認為,真正的實在是在時間中的綿延的生命之流,是我們通過直覺把握到的。只有人在內(nèi)心的體驗中,作為真正實在的生命之流才能把自身作為整體呈現(xiàn)出來。舍勒所倡導的哲學態(tài)度與伯格森是相似的。再次是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影響。胡塞爾通過現(xiàn)象學還原的方法使主體擺脫預先的假設憑借本質直觀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舍勒從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中吸收了本質直觀的還原方法,用直觀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xiàn)世界的本質,他的秩序倫理學就是建立在現(xiàn)象學直觀的基礎的。 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價值及其等級秩序。價值既不是一個事物的屬性,也不是一個邏輯抽象,而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它是在具體的事物或行為中呈現(xiàn)出來的,在我們意向性行為中直觀的被給予,又獨立于價值主體和價值載體的先驗事實。舍勒基于現(xiàn)象學的本質直觀發(fā)現(xiàn)了價值之間的四個等級秩序,并且在不同的價值等級之間還有客觀、合理的的價值尺度。人按照先驗的偏好法則追求等級較高的價值并從中體驗到一種道德上的善。第二,愛的秩序。人首先是愛的存在,才是認識的存在。舍勒認為愛并不是盲目沖動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觀的價值及其等級秩序。在愛的價值及其等級秩序中,人與世界是共存的。上帝通過愛創(chuàng)造了世界,愛的秩序也是隨著上帝的創(chuàng)造而出現(xiàn)的。愛的秩序就是上帝的秩序,即是偏好神圣價值勝于精神價值。第三,人格的秩序。舍勒根據(jù)先天的價值等級和愛的主導形式,把人格區(qū)分為五種純粹的人格類型。在這五種純粹的人格類型中,前一個人格楷模在價值上都高于后一個人格楷模。舍勒強調(diào)了作為善待人格內(nèi)在的主體性價值,高度肯定了具體的人格存在的自我價值和尊嚴。 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的當代價值:舍勒的秩序倫理學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理論和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由于我國的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還不夠完善,本身存在的各種問題在短時間內(nèi)還難以解決,而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就會演變?yōu)樯鐣牟缓椭C因素,因此,秩序倫理的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學位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B82-069
【文章目錄】: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的理論來源
(一) 基督教愛的理念和奧古斯丁的“愛的秩序”
1、基督教愛的理念
2、奧古斯丁“愛的秩序”
(二) 尼采和伯格森的生命哲學的影響
1、尼采的強力意志
2、伯格森的直覺
(三) 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的影響
1、胡塞爾的意向性學說
2、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還原
二、舍勒秩序倫理學的主要內(nèi)容
(一) 價值及其客觀的等級秩序
1、價值的概念
2、價值等級秩序的客觀尺度
(二) 愛的秩序
1、愛的概念
2、愛的秩序
(三) 人格秩序
1、人格的概念
2、人格的楷模類型
三、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的當代價值
(一) 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的和諧意義
(二) 秩序倫理對當代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讀碩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鶴同;;寬容的品格[J];公關世界;2010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猷;舍勒對倫常行為的現(xiàn)象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2 袁中樹;舍勒人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韋海波;意向性與自行傳達[D];復旦大學;2007年
5 劉翠;人的生存本體論結構[D];黑龍江大學;2003年
6 牟春;現(xiàn)象學視野下的移情問題[D];復旦大學;2008年
7 張曉鵬;從控制走向解放[D];復旦大學;2007年
8 王克金;法在感性、理性和意志之間[D];吉林大學;2008年
9 劉德林;學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劉劍濤;我群與他群中的自我與他人[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仲凱;舍勒人格倫理學的價值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廖菊;舍勒的秩序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萌;“同情”現(xiàn)象的本質及意義—舍勒的“同情”概念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云;舍勒技術哲學思想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常可歌;舍勒知識觀中的人學解析[D];黑龍江大學;2011年
6 張廉亞;舍勒“價值”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立宏;舍勒價值倫理學探析[D];中南大學;2004年
8 薛芳連;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野下的怨恨情感淺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永剛;論舍勒的位格理論及其現(xiàn)象學方法論基礎[D];黑龍江大學;2008年
10 王善英;舍勒人的本質思想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
28670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6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