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中國道德體系建設
本文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中國道德體系建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中國道德體系建設 投稿:鐘蟁蟂
儒家倫理思想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道德追求、行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
作為古希臘和中國原始儒家的德性理論的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和孟子各自獨立地闡述了自己的德性理論,二者既有共同之處,也各具特色。對二者進行比較分析,不僅可以找到中西德性倫理思想源頭的共同特征,而且也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不同所引起的中西倫理的差異,從而為恢復德性倫…
道德行為是倫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人們依據(jù)一定的道德價值而采取的對他者或外界的反應,包括了人所持有的主觀內(nèi)容(如意圖、目的、動機等)。然而,人們對道德行為的理解,不僅有時代、歷史的差別,還有民族、地域的不同。各種類型的文化在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會…
作者:杜振吉
倫理學研究 2003年05期
儒家倫理思想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道德追求、行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重視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思想這一寶貴資源,挖掘、整理和研究其對現(xiàn)代社會有價值、有意義的內(nèi)容,這也是社會主義文化道德建設的客觀要求。
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既是有階段的,又是有聯(lián)系的,是間斷性與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道德的發(fā)展也是一樣。一定民族的倫理道德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內(nèi)在的歷史連續(xù)性和繼承性。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1](P603)恩格斯也說:“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xù)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1](P51)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2](P499)他還說:“中國現(xiàn)時的新政治新經(jīng)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jīng)濟發(fā)展而來的,中國現(xiàn)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2](P668)既然歷史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各個歷史時代、歷史階段之間不是毫無聯(lián)系、相互割裂的,而是前后相繼、相互聯(lián)系的,那么,每一代人所進行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活動,都要利用以前各個時代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道德體系,也都是在批判地吸取以往的倫理思想成果和道德遺產(chǎn)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任何一個時代的思想家,在分析、把握和解決社會道德現(xiàn)象和道德問題時,也都必須利用前人創(chuàng)造的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以往的道德理論、道德觀念進行批判地改造,擯棄其腐朽落后的東西,保留和吸取適合新時代要求的有價值的東西,從而建立并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理論體系。
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其倫理思想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傳統(tǒng)的主干。在以往的社會生活中,儒家倫理思想一直深深地、普遍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對儒家倫理思想也多是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概排斥和全盤否定。毛澤東曾經(jīng)指出:“關于孔子的道德論,應給以唯物論的觀察”。[3](P147)他還對孔子提出的“智仁勇”范疇、“中庸”思想等作過專門的分析和革命性改造,并賦予其新的含義。今天,在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面對道德領域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儒家倫理思想對我們?nèi)匀痪哂兄匾膯l(fā)和借鑒意義。如儒家仁愛的道德原則,以及關于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道德、行政道德、生態(tài)道德等等的思想和規(guī)范,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體系建設的寶貴資源,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儒家倫理思想加以批判地改造,將其積極因素有選擇地吸取、整合到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之中。
一、“仁愛”的道德原則及其道德規(guī)范體系
道德是關于個人和他人、個人和整體之間行為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其現(xiàn)實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仁愛思想作為儒家學說中最具特色的內(nèi)容,也是其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梢哉f,儒家仁愛原則正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引出來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
《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4](《論語·顏淵》。下引此書只注篇名)孟子也說:“仁者愛人。”[5](《孟子·離婁下》下引此書只注篇名)在儒家思想中,仁具有多種內(nèi)涵,但其核心和主要內(nèi)容就是愛人,就是要以廣博的愛心對待每一個人。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泛愛眾,而親仁。”(《學而》)孟子也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學而》)以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人,自然就會形成協(xié)調(diào)和諧的人際關系。
儒家的仁愛原則是從血緣關系中引申出來的,其基本內(nèi)容和要求首先是基于這種血緣親情關系的“親親之愛”。這種親親之愛,即一定血緣關系范圍之內(nèi)的人們之間的相親相愛。一般說來,一個人出生后首先得到的就是親人的關心、養(yǎng)育和愛撫,首先遇到的就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關系,并在這種關系中感受到親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和相互依戀。這種源自人的自然天性的親親之愛,是人最易感受到的,也是人最早形成的愛心?梢哉f,仁愛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情感就是基于家庭血緣關系的親親之愛,離開了親親之愛,“愛人”也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如果沒有對自己家庭成員的起碼的親愛之情,就不可能去愛他人,更不可能以博愛的胸懷去愛眾人。正是“親親之愛”孕育了對他人的愛心,“愛人”就是親親之愛的外展和擴充。
仁愛作為儒家倫理的一般道德原則,其出發(fā)點是“親親之愛”,但又不限于親親之愛,而是從親親之愛出發(fā),推己及人,把“愛人”推及到全體社會成員。也就是說,遵循仁愛的道德原則,就不能只愛自己的家庭和親屬,而應當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即“泛愛眾”(《學而》)。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除了親人間的“親親之愛”外,還有與其他人的其他性質(zhì)、其他形式的愛。如儒家所說的側隱之心或曰不忍人之心,也是愛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側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他還說:“側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公孫丑上》)側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是“仁”之萌芽,也是仁愛之心的心理依據(jù)和主要內(nèi)容。這種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就是孔子所說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顏淵》),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這種博愛意識和道德情懷,反映和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思想中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當然,遵循儒家的仁愛原則,并不意味著要無差別、無條件地愛所有的人?鬃诱f:“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里仁》)由此可見,孔子主張有所愛,也要有所惡。愛仁人是仁,惡不仁之人也是仁。真正的仁者,就要既能“好仁者”,又能“惡不仁者”。愛憎分明,抑惡揚善,是儒家仁愛原則的一個顯著特征。
從仁愛的道德原則出發(fā),并以此為核心,儒家還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規(guī)范。(一)忠。忠即忠誠,它包含著誠懇老實、真心實意、盡己為人的意思。儒家強調(diào)忠,主張“與人忠”(《子路》),對人要“忠告”(《顏淵》)、“忠誨”(《憲問》),對工作要“行之以忠”(《顏淵》),反對“為人謀而不忠”(《學而》)。忠既是一種高尚情操和道德行為,也是保證人與人之間真誠相見、正常交往的道德規(guī)范。儒家“忠”的思想,在對于中華民族誠實不欺、講究信用的道德傳統(tǒng)的形成,對于人們的愛國意識和獻身精神的培養(yǎng),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二)恕。《論語》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在孔子看來,“恕”是人們可以終身奉行的信條,按照這一要求,自己不愿意要的任何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恕不僅具有推己及人、人己統(tǒng)一的含義,也包含著寬恕、容人的意思。就領導者來說,孔子反對“居上不寬”(《八佾》),主張“赦小過”(《子路》);就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孔子主張“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wèi)靈公》),提倡“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梢哉f,儒家關于恕的道德規(guī)范,是一種與人為善、寬宏大度的道德情操的體現(xiàn),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的愿望和要求。(三)義。在儒家倫理思想中,義是從仁愛原則進一步引申出來的道德規(guī)范。按照義的要求,一是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如孔子說的“義以為上”(《陽貨》)、“義以為質(zhì)”(《衛(wèi)靈公》)等,都包含著這方面的意思。二是要正確處理義利關系,如孔子提出:“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然后取”(《憲問》)、“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等,都是從義利關系的角度而言的?鬃舆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在儒家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中,義既是一項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仁人君子應具備的一種道德品質(zhì)。(四)禮。儒家從密切人們的倫理關系出發(fā),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的道德規(guī)范,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達到自我完善,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求得社會安定和諧的目的。所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鬃舆提出:“禮,與其奢也,寧儉。”(《八佾》)作為一項道德規(guī)范,人們在實踐中主要是注重和貫徹禮的精神,而不應僅僅拘泥于繁文縟節(jié)。(五)信。這一道德規(guī)范主要是要求人們在與人交往、對待工作等方面,要做到誠實無妄,講究信譽,遵守諾言?鬃犹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有信”(《學而》),可見其對“信”的高度重視?鬃舆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呂氏春秋》總結先秦儒家的觀點,指出:“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惟信乎!”在儒家看來,信不僅是為人處事之本,也是立身立國之本,它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也是社會生活正常有序進行的保證。(六)恭?鬃佣啻沃v到“恭”,如“居處恭”(《子路》)、“貌思恭”(《季氏》)、“與人恭而有禮”(《顏淵》)、“其行己也恭”(《公冶長》)等等。作為一項道德規(guī)范,“恭”主要是指言行舉止端莊嚴肅,為人敦厚謙遜?鬃舆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學而》)在儒家看來,要以“仁”、“禮”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花言巧語,舉止輕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恭”的要求。(七)讓。讓主要是指在功名利祿等利益面前的主動謙讓?鬃釉Q贊“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他還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儒家反對爭權奪利、夸功邀名,主張謙讓之風。儒家的“讓”,既是一項道德規(guī)范,也是一種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美德。(八)勇。勇即勇敢、勇猛之意,孔子曾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勇與仁、義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孔子說:“仁者必有勇”(《憲問》),“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與“勇”這一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相一致,儒家主張見義勇為,提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
儒家以仁愛原則為核心的而構建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其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除上述諸項外,儒家還提出了孝、悌、寬、敏、智、儉、敬、剛、毅等道德規(guī)范。在儒家的整個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始終貫穿著“仁”的精神,可以說,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規(guī)范,都是圍繞著仁愛原則而展開的。
二、“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的職業(yè)道德
職業(yè)道德是指人們在其職業(yè)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是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在其職業(yè)活動中的體現(xiàn)和反映。它是一定職業(yè)范圍內(nèi)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yè)活動這一特殊領域中的貫徹。在儒家倫理思想中,職業(yè)道德要求也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孔子所提出的“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等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在職業(yè)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
儒家強調(diào)職業(yè)活動中的敬業(yè)精神?鬃釉啻握劦“敬”,他所講的“敬事而信”(《學而》),就是要求以恭敬謹慎、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要誠實守信,而不能弄虛作假,敷衍塞責?鬃舆說過“君子敬而無失”(《顏淵》)、“執(zhí)事敬”(《子路》)、“事思敬”(《季氏》)、“謹而信”(《學而》)等話,也都是指對待工作要嚴肅恭謹,盡職盡責,勤勤懇懇,而不能玩忽職守,懈怠散漫。孔子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曾子也說:“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都是要人們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把思慮用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鬃釉“南人”的話告誡說:“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子路》)他認為如果沒有一定的敬業(yè)精神和勤奮專一的態(tài)度,是連巫醫(yī)都做不了的?鬃影巡磺趭^工作,而是患得患失,只關心自己的職位和利益的人稱為“鄙夫”。他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這種“鄙夫”雖然處在一定的職位上,但不能積極勤懇地對待工作,而只是為了自己的職位和利益而算計,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謀取個人的職位而不擇手段,這樣的人是不能與其共事的。
孔子認為,人應當在其位,謀其政,忠于職守,勤懇工作。子張“問政”時,孔子回答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即在一定的職位上不能疲倦懈怠,對待本職工作要有忠心。子路“問政”時,孔子除了回答“先之勞之”外,還補充說:“無倦。”(《子路》)即為政者不但要身先士卒,在工作中走在大家的前頭,還要勤勤懇懇,克己奉公!墩撜Z·顏淵》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做好君的工作,臣要做好臣的工作,為父者要承擔為父的責任,為子者要盡為子的義務。孟子也說:“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離婁上》)這也就是要求人們認清各自的社會角色,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當然,不同職業(yè)的人其職業(yè)道德的具體要求是不同的。在儒家看來,為政者就要做到公正無私,節(jié)用愛人,勤政廉潔,知人善任;知識分子就要宣傳圣王之道,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即所謂“傳道、授業(yè)、解惑”;商人就要做到買賣公平,誠信無欺。否則,如果不能各自遵循其道德,就難以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安定。正如孟子所說:“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離婁上》)《孟子》曾轉述許行的話說:“市價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價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價相若;五谷多寡同,則價相若;屨大小同,則價相若。”(《滕文公上》)這就是要求人們在從事商業(yè)活動時要做到公平合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今天,在改革開放、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職業(yè)道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部分干部中存在的玩忽職守、貪污腐化、以權謀私,商業(yè)活動中存在的坑蒙拐騙、制假售假等等行為,都反映了目前職業(yè)道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職業(yè)道德建設是整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認真研究和吸取儒家職業(yè)道德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對于培養(yǎng)人們敬崗愛業(yè)、恪盡職守的職業(yè)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三、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領域,家庭關系也包含著深刻的道德關系。儒家對家庭道德尤為關注,并將其作為社會道德的起點!兑讉鳌分姓f:“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夫婦之道,不可以不恒久也,故受之以恒。”[7]這就是說,人類的婚姻家庭既是天地自然演化的結果,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社會道德是家庭道德的邏輯展開。儒家對于婚姻家庭及其道德關系問題的認識,是很有價值的。
首先,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也是家庭關系的原點,有夫妻然后有父子兄弟。《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婦;得其極也,察乎天地。”[8](P23)儒家把夫妻關系列為三綱之一,對夫妻間的道德要求予以高度重視,提出了夫義婦順、互敬互諒等道德規(guī)范。孔子提倡“夫婦和”,并認為這是“家之肥(富)”的三個條件之一[9](《禮記·禮運》),孔子誦《詩》至“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孥”時,十分贊賞,認為能做到這些,則“父母其順矣乎”[8](P24-25)。當然,孔子在夫妻關系方面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陽貨》)儒家提倡夫妻“相敬如賓”,主張丈夫在義禮的范圍內(nèi)給予妻子應有的尊重,但在儒家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夫妻關系逐漸成為建立在“夫為妻綱”基礎上的夫天婦地、夫尊婦卑的不平等關系,亦即人身依附關系,其夫義婦順的道德規(guī)范,也以妻子對丈夫的單方面的順從為特征,這是應當予以說明的。
其次,在儒家所倡導的家庭道德中,父慈子孝是一項最具特色、影響深遠的道德要求。“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9],“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10],這是關于父子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儒家要求父母對子女要有慈愛之心,而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不僅在于養(yǎng),更在于育。“夫為人父者,必懷慈仁之愛,以畜養(yǎng)其子,撫循飲食,以全其身。及其有識也,必嚴居正言,以先導之。及其束發(fā)也,授明師以成其技。十九見志,請賓冠之,足以成其德。”[10]養(yǎng)育子女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包括知識、技能、品德等各個方面,要努力通過這種教育,使子女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和社會的有用之才。
在儒家看來,父母子女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就其主要內(nèi)容來說,在父母為慈,在子女為孝。儒家對孝的道德要求一直十分重視,并把孝看作“仁”的重要基礎之一?鬃拥牡茏佑腥粽f:“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按照孝的要求,第一,要關心贍養(yǎng)父母,這是孝的最起碼的要求。孟子曾概括了“不顧父母之養(yǎng)”的五種表現(xiàn),并明確指出不養(yǎng)父母即不孝(《離婁下》)。第二,要尊敬父母。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孟子對此也作了發(fā)揮,指出“孝子之道,莫大乎尊親。”(《萬章上》)第三,要順從父母,同時如果父母有過錯,也要做到耐心地勸諫!墩撜Z》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為政》)孔子還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在父母子女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問題上,儒家既有合理的要求,同時又存在著落后的觀點,這是我們在研究、把握儒家倫理思想時應當加以注意的。
再次,孔子提出“入則孝,出則悌。”(《學而》)“悌”是處理兄弟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其具體內(nèi)容即“兄友弟恭”?鬃釉栌谩渡袝返脑挘瑥娬{(diào)要“友于兄弟”(《為政》),提倡“兄弟怡怡”(《子路》),要求兄弟之間相互友愛,和順相處。儒家認為,兄弟姐妹之間的這種友愛之情是人們先驗的道德經(jīng)驗,由人們的天賦本能所產(chǎn)生,因此,在實踐的時候也最容易推行。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上》)他還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離婁上》)尊敬愛護兄弟,與孝敬父母一樣,都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道德情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當然,在儒家思想中,兄與弟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兄友弟恭”是建立在長幼有序的基礎之上的。
儒家十分重視家庭道德,把家庭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家庭生活的和睦看作治理國家的基礎,認為只有先做到“齊家”,而后才能“治國平天下”。儒家提出和宣揚的家庭道德中,也包含和滲透著許多基于狹隘的宗法血緣觀念之上的等級意識、迷信思想和腐朽落后的東西,如把孝道絕對化,片面強調(diào)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和服從;以家庭中的父子關系比附、論證君臣關系,移孝作忠;無視女性的人格獨立,主張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等等。對這些,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四、“約之以禮”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共同遵守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儒家從基于血緣親情的人倫關系出發(fā),強調(diào)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一致性,因此特別注重社會公共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在社會公德方面有著十分豐富的論述。儒家所提出的一些社會公共生活準則,至今仍然在人們的生活實踐和行為選擇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孔子提出“約之以禮”(《顏淵》),要求人們“立于禮”(《泰伯》),“與人恭而有禮”(《顏淵》),認為“不知禮,無以立。”(《季氏》)“禮”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疇之一,是與仁的要求相一致的關于人的行為的禮節(jié)、制度和規(guī)范。由于人們之間有著各種不同的關系,處于不同關系中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這就需要把仁的總原則化為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為此,儒家對禮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構建了一個關于禮的完善的體系,并使之成為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應當遵守的基本的行為準則。在儒家看來,禮與法不同,法所依靠的是社會強制手段,重在一定社會制度、秩序的建立和維護;而禮所依賴的主要是人們的道德自覺,重在社會公共生活方面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儒家重禮,就是為了建立一種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從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關系和社會秩序。如果不遵循“禮”的原則,人際關系中的其他道德要求也就無從談起?鬃诱f:“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恭、慎、勇、直都是道德所要求的,但也都必須符合禮的準則,以禮節(jié)之。孔子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也都是要求人們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禮的原則和規(guī)定。
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有不同的方面,與之相適應,儒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
第一,“和為貴”。遵循禮的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合諧相處,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最為可貴的。所以《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學而》)根據(jù)這一道德價值取向,儒家強調(diào)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發(fā)生矛盾與沖突時,應采取寬容、謙讓的態(tài)度,這樣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諧協(xié)調(diào)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助于使一定群體和整個社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鬃铀枋龅拇笸鐣沁@種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最高境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9]當然,儒家所主張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同一、調(diào)和,而是在一定條件和原則下的諧調(diào)、融合。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中華民族寬容禮讓、謙恭善良、求大同存小異的道德傳統(tǒng),正是這種價值取向長期影響和積淀的結果。
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這是孔子提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應當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按照這一要求,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論是面對自己的親人朋友,還是面對陌生人,都應當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和考慮,用子貢的話說就是“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這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也是君子與小人在人格和品質(zhì)上的重要區(qū)別?鬃诱f:“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要求,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道德的;反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則是不道德的。
第三,尊老愛幼,扶弱濟貧?鬃釉谡劦阶约旱“志”時曾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這都是說的對待老、幼應持的態(tài)度。孔子還說:“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論語》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儒家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上,要以仁義慈愛之心對待他人,對待大眾。尊老愛幼,扶弱濟貧,周濟急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儒家倫理思想所涉及的內(nèi)容是極為廣泛的。儒家倫理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儒家倫理思想中的精華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優(yōu)秀遺產(chǎn),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寶貴的精神資源。因此,我們應當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和方法,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加以區(qū)別對待,擯棄其消極因素,吸取、弘揚其積極因素,這對于我們今天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介紹:杜振吉(1958-),男,山東臨朐人,曲阜師范大學經(jīng)法學院教授,《齊魯學刊》主編,主要從事倫理學原理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研究。山東 曲阜 273165
儒家倫理思想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道德追求、行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
儒家倫理思想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道德追求、行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
儒家倫理思想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道德追求、行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ǎng)()首發(fā),轉載請保留網(wǎng)址和出處!
>> 查看更多相關文檔
免費下載文檔:
本文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中國道德體系建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69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