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幸福問題的反思——以《尼各馬可倫理學》為視角
本文選題:幸福 + 倫理德性; 參考:《信陽農(nóng)林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摘要】:"幸福"是《尼各馬可倫理學》通篇闡述的最重要的問題。它是普通人、有教養(yǎng)的人和哲人都追求的目標,而最終歸結(jié)到哲人的沉思幸福。哲人可以用倫理學教化人們走向幸福,但其聽眾必須是事先有良好品格的人,也即在習俗和習慣中有所教養(yǎng)。政治學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這種教化。當代的幸福觀不過是一種"享樂"生活和欲望的滿足,缺乏的正是良好的教化以及更高的哲學沉思。
[Abstract]:"Happi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whole of Nigomark Ethics. It is a goal pursued by ordinary people, educated people and philosophers, and it comes down to the contemplation and happiness of philosophers. Philosophers can teach people to be happy with ethics, but the audience must be a person of good character in advance, that is, cultivated in customs and habits. One of the purposes of political science is this enlightenment. The contemporary view of happiness is nothing but the satisfaction of life and desire, lacking good enlightenment and higher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分類號】:B82-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瑋;;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兩個起點:Endoxa與良好的教養(yǎng)[J];世界哲學;2011年02期
2 余紀元;林航;;“活得好”與“做得好”:亞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兩重含義[J];世界哲學;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明;冉光芬;;論沉思的倫理地位:亞里士多德幸福概念辨析[J];道德與文明;2013年02期
2 劉洋;;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道德困境探究——從“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談起[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3 操菊華;;德性教育: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路徑[J];成都工業(yè)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4 張全勝;袁祖社;;完滿幸福與非完滿幸!獊喞锸慷嗟滦腋S^的雙重含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9期
5 張首先;;羅爾斯政治價值的論證邏輯及實踐限度[J];北方論叢;2014年05期
6 田志文;;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在政治價值評判問題上的四大界限[J];湖北社會科學;2015年03期
7 彭虹斌;;教育領(lǐng)導的德性范疇與培育途徑[J];教師教育論壇;2015年03期
8 尚建飛;;《管子》四篇中的養(yǎng)生理論與幸福觀[J];船山學刊;2015年03期
9 李超;;幸福生活的倫理思考——作為幸福指標的財富與道德[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10 劉宇;;實踐智慧何以是一種“智慧”?——關(guān)于實踐智慧合理性問題的當代爭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全勝;;完滿幸福與非完滿幸福——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雙重含義[A];文化建設(shè)的價值自覺——全國“文化建設(shè)與價值自覺”學術(shù)研討會暨陜西省價值哲學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蘇森森;成就美德[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聰;論當代自由主義權(quán)利觀的理論嬗變[D];吉林大學;2014年
3 孫海霞;唐君毅道德人格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4 丁軼;共同體、身份認同與歸屬[D];復旦大學;2013年
5 孫瑩;羅爾斯“重疊共識”理念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6 王松巖;人性與德性:休謨?nèi)诵砸曢撓碌牡赖掠^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7 劉通;《愛彌兒》大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念念;從原初狀態(tài)到兩個正義原則的論證[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2 賀金劍;周恩來人生哲學思想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3 王藝諾;論亞里士多德幸福觀[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4 馬殠殠;論“中國夢”視域下的高校責任公民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畢云龍;亞里士多德幸福政治觀研究[D];云南大學;2014年
6 陳郅榮;建國以來我國社會公德建設(shè)歷程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張陽;利己年代的個體道德塑造[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8 黃璜;我國公民道德建設(shè)倫理多樣性論證與路徑探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4年
9 戴呈米;亞里士多德論快樂[D];云南大學;2015年
10 郭偉;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公民身份理論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詹世友,孫美蓮,詹才榮;論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崔昆;;亞里士多德“公正”的兩種意義及其實現(xiàn)——關(guān)于《尼各馬可倫理學》[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J];;年期
,本文編號:18293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2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