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圣經》看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思想
本文關鍵詞:從《圣經》看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陜西師范大學》 2011年
從《圣經》看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思想
衡陽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深入,教育領域的道德滑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如何使教育走出倫理困境,提升教育的道德水準,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教育倫理學作為一門從倫理學的視角對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分析和行為導向的學科,是教育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研究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內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道德關系現(xiàn)象,旨在提升教育的倫理內涵,推動教育向善的,符合人性的方向發(fā)展。 在西方,教育倫理學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我國,教育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則是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二十年來我國的教育倫理學研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研究的范圍從學校教育已經拓展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領域;研究對象突破了單一的教師職業(yè)倫理研究,開始轉向對教育活動本身道德屬性的研究,注重對教育本質的探討,道德概念的分析,以及教育與倫理關系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將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都納入教育倫理審視的范圍,此外探索中西方教育倫理思想的發(fā)展也成為教育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以倫理的維度審視教育實踐中的所有的問題,是國內外教育倫理研究發(fā)展的新趨勢。 家庭教育的倫理思想研究屬于教育倫理學研究的一個嶄新領域,是教育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家庭普遍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但是家庭教育的倫理道德意識淡薄,明顯缺乏倫理道德的有效約束,家庭教育作為三大教育領域的基礎地位已不復存在,家庭教育的實際教育功能明顯弱化,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倫理缺失和不合道德的現(xiàn)象。因此家庭教育倫理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出來,家庭教育的倫理道德建設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內在需要,也是我國倫理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我國學界一直密切注意東西方倫理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在呼喚“普世倫理”的背景下,基督教倫理中的群體、平等、和諧、博愛等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形成了某種交融與會通,而且日趨深入到各個層面。本文依據(jù)《圣經》研究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思想,是對西方教育倫理思想研究的嶄新嘗試,旨在通過對基督教家庭教育進行倫理解讀,挖掘基督教關于家庭教育倫理的積極因素,對我國家庭教育倫理的構建作出貢獻。 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圣經》中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基礎,文章對涉及基督教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圣經》經文做了概要的闡述,從倫理學的視角對基督教家庭教育道德屬性的來源、道德主體、道德目標進行了探究。第二部分主要闡述了《圣經》中基督教家庭教育的應然模式,即符合基督教家庭教育倫理的教育模式,包括基督教家庭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第三部分研究《圣經》中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關系,這一部分論述了基督教的神-人關系對基督教家庭教育關系的塑造和倫理要求。第四部分主要論述了基督教家庭教育的道德實踐問題,即基督教家庭教育的道德如何從“應然”走向“實然”的問題,以及基督教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特質。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7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尤西林;;基督教超血親倫理及其起源——從《舊約》到《新約》[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2 陳企瑞;;風物長宜放眼量——淺析基督教倫理的“距離化”原則[J];金陵神學志;2008年02期
3 孫彩平;教育道德與道德閾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1期
4 胡金木;;論教育的道德品性——兼論關懷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訴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19期
5 劉菊;;試論當代中國家庭教育倫理建設[J];世紀橋;2007年10期
6 張憲;基督宗教倫理學的理論特質[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2期
7 張忠華;;論教育的道德性[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6年04期
8 錢煥琦;試論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fā)展與繼承[J];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琳瑛;當代中國家庭道德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雙翔;現(xiàn)代教學視野中的教學倫理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宗韻;清代徽商家庭教育個案研究——以《先府君行述》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金維才,夏琍;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榮譽制度”及其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何宏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對《雅歌》的解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5 金明明;;君子之學 以美其身——略論荀子的人文教育思想[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徐希軍;胡適何以認同理想主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王永劍;;論《雷雨》的基督教結構模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8 肖立斌;;道德信仰及其特點[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陳雁飛,胡峰光,代浩然;中小學生的體育態(tài)度、行為與家長體育素養(yǎng)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2期
10 水文雯;;論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上帝母題[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學校與費爾霍普學校之比較及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王四達;;呼喚真誠的生活——從人性的角度看建設和諧社會的支點與環(huán)節(jié)[A];“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纓;;歷史,還是啟示——哈納克與巴特在基督論上的爭論[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三輯[C];2006年
4 安希孟;;中外哲學與基督教會中的世界主義[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四輯[C];2006年
5 侯軍;;基督人性受造爭議之深度解析[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四輯[C];2012年
6 張俊;;比較與會通視野中的神學精神——評《人的精神與神圣精神》[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四輯[C];2012年
7 邱業(yè)祥;;性善與原罪的連通——評理雅各的《孟子·導言》[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四輯[C];2012年
8 侯軍;;“道—成為—人”基督論——兼回應《大公教會正統(tǒng)論基督人性受造》[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七輯[C];2013年
9 許列民;;從Exegesis到Hermeneutics——基督宗教詮釋理論的螺旋式發(fā)展[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二輯[C];2005年
10 羅躍軍;;尼薩的格列高利論道成肉身的合理性[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九輯[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xiàn)代探尋[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康英;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斯及其《基督教會史》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黃慧娟;魯?shù)婪颉に固辜{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華程;城市與教堂:制度視野下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發(fā)生與演進[D];西南大學;2011年
7 潘汝;英格瑪·伯格曼電影的宗教情懷與藝術魅力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尹偉;道德量化評價的反思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姚林群;課堂中的價值觀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志艷;城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陶開軍;上海市初中生家庭體育開展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吳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學思考[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曲盛男;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探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楊志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吳演麗;論尼爾·波茲曼的電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8 王祖聯(lián);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敏;小學班級管理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唐晉;課堂教學公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與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戴木才,彭柏林;簡論家庭的倫理道德功能[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3 柳中權;重構中國現(xiàn)代家庭倫理道德體系芻議[J];城市問題;1998年05期
4 林玉美;試論現(xiàn)代家庭的倫理建設[J];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石中英;“教育”概念演化的跨文化分析[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6 徐紅新,張金波;試論家庭倫理道德建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7 彭柏林,戴木才;論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現(xiàn)代價值[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李桂梅;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文化的特點[J];湖湘論壇;2002年02期
9 丁文;論中華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繼承與發(fā)展[J];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05期
10 王艾明;;論神學解釋學思路中的“上帝的眷顧”信理[J];金陵神學志;2000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孫艷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劍龍;評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張在中;;原罪與愛的救贖——論基督教對史鐵生的影響[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張艷娟;;俄語成語所體現(xiàn)的宗教文化色彩[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梁志堅;;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安徒生童話作品主題的探析[J];莆田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韓國軍;;基督教文化對英語的影響[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曹迪;;淺析基督教文化對冰心、林語堂創(chuàng)作的影響[J];理論界;2008年12期
7 崔文濤;;基督教與羅馬后期雕塑[J];當代小說(下);2010年12期
8 馬佳;;搖曳的上帝的面影——基督教文化和“五四”文學[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04期
9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對中國話劇的影響[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5期
10 高偉光;啟蒙運動與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敏宗;;從一篇書評想到的[A];宗教與民族(第叁輯)[C];2004年
2 楊劍龍;;論基督教文化影響與中國家族觀念的嬗變[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3 陳治國;;基督教女性主義的生態(tài)之思:立論邏輯、多重意義與內在困境[A];山東省哲學學會“改革開放三十年哲學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曹圣潔;;以史為鑒 辦好中國教會——在“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發(fā)言[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徐曉鴻;;西方神學思想中的非神學因素對中國教會的影響——兼論近代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呂大吉;;關于繼承和重構傳統(tǒng)的民族宗教文化的一些思考[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7 馬元良;;中華傳統(tǒng)“和”文化與和諧社會理想[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周碧晴;;關于“自我和諧”的思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9 黃家瑤;;論中西方慈善傳統(tǒng)的差異性[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10 李強;許永紅;;論俄羅斯樂舞戲劇藝術對東亞諸國文化的影響[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旭東 賈蕾;[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英】 沃德 譯 汪詠梅;[N];中國民族報;2011年
3 游冠輝;[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馬月蘭;[N];中國民族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楊朝東;[N];通遼日報;2009年
6 喬世華;[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張開焱;[N];文藝報;2003年
8 楊桂青;[N];中國教育報;2009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李林;[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黃云明;[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世海;撒種在荊棘[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2 唐小林;現(xiàn)代漢語詩學與基督教[D];四川大學;2004年
3 楊劍龍;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馬恩瑜;當代中國城市基督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5 程乃勝;基督教文化與近代西方憲政理念[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曹月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郭曉霞;性別、族群、宗教與文學[D];河南大學;2009年
8 史亞娟;文化的狂歡[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瑞虹;蘿斯瑪麗·雷德!斎麪柕纳鷳B(tài)女性主義神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劉學兵;王希天生平與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界峰;新時期文學三十年文學思潮與基督教文化[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艷玲;基督教倫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D];延邊大學;2007年
3 于鳳保;莎士比亞與基督教文化[D];安徽大學;2007年
4 王鑫;基督教(新教)圣詩音樂中國本色化探研[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5 上官瑞霞;關于把基督教文化納入大學英語文化選修課程設置的思考[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6 張敏;開封基督教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7 柏鈺;蕭乾小說的詩性與基督教文化[D];西南大學;2006年
8 周水春;巷子里的基督教[D];蘭州大學;2009年
9 李永斌;論基督教的產生[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瑩;繼承與創(chuàng)新[D];河南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從《圣經》看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倫理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90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