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條件和意愿分析——基于浙江省永康市的調查
發(fā)布時間:2023-11-11 13:26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群體成為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的一支特殊的勞動大軍。他們?yōu)槲覈某鞘薪ㄔO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得不到與城市居民等同的待遇。在農民工追尋希望獲得市民待遇的進程中,一代農民工漸漸老去,改革開放后出生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走向城市,開始成為這支勞動大軍的主體。在新時期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有明顯差別,他們市民化的意愿更為強烈,也更需要市民化。 本文基于對浙江省永康市的農民工的調查,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利條件與現(xiàn)實障礙、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相關結論,并據此提出了對策建議。 首先,從基本情況、就業(yè)情況、生活情況、思想觀念等方面分析了兩代農民工的差別,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品質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兩代農民工在文化程度、家庭負擔、外出務工時間、更換工作頻率、進城目的、自我身份認同、城市生活適應性等方面都有顯著不同。 其次,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利因素和現(xiàn)實障礙。新生代農民工自身情況較老一代農民工優(yōu)秀,原先不利于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礙有所松動,這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利條件。但,城鄉(xiāng)二元管理尚未徹底打破,新生代農民工自...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表目錄
1 引言
1.1 選題依據
1.2 研究意義
1.3 概念界定
1.3.1 農民工
1.3.2 新生代農民工
1.3.3 農民工市民化
1.4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內容結構
1.6 可能創(chuàng)新和不足
1.6.1 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
1.6.2 不足之處
2 文獻綜述
2.1 勞動力轉移理論
2.1.1 宏觀結構性勞動力轉移理論
2.1.2 微觀決策性勞動力轉移理論
2.2 農民工市民化
2.2.1 農民工市民化的概念
2.2.2 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
2.2.3 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
2.2.4 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
2.3 新生代農民工研究
2.3.1 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
2.3.2 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特征
2.3.3 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
2.4 研究評述
3 新生代農民工特征分析
3.1 調查所在地農民工總體情況
3.2 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
3.2.1 個體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2.3 基本特征差異顯著性分析
3.3 就業(yè)情況
3.3.1 務工時間
3.3.2 就業(yè)領域
3.3.3 收入情況
3.3.4 就業(yè)情況差異顯著性分析
3.4 生活情況
3.4.1 支出情況
3.4.2 居住情況
3.4.3 社交情況
3.4.4 生活情況差異顯著性分析
3.5 思想觀念
3.5.1 進城務工目的
3.5.2 自我身份認同
3.5.3 城市生活適應性
3.5.4 市民化意愿
3.5.7 思想觀念差異顯著性分析
3.6 本章小結
4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條件分析
4.1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利條件分析
4.1.1 個人素質
4.1.2 經濟條件
4.1.3 社會環(huán)境
4.2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xiàn)實障礙
4.2.1 經濟障礙
4.2.2 制度環(huán)境障礙
4.3 本章小結
5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5.1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分析模型
5.2 自變量選取與定義
5.2.1 個人特征變量
5.2.2 家庭特征變量
5.2.3 社區(qū)特征變量
5.3 回歸結果與分析
5.4 小結
6 結論和建議
6.1 結論
6.1.1 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6.1.2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條件有所改善,但障礙因素依然很多
6.1.3 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受多種因素影響
6.2 政策建議
6.2.1 增加農民工收入,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經濟基礎
6.2.2 提高農民工教育水平,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知識保障
6.2.3 建立和諧的社區(qū)環(huán)境,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6.2.4 推進制度改革,取消農民工市民化制度障礙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歷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62631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表目錄
1 引言
1.1 選題依據
1.2 研究意義
1.3 概念界定
1.3.1 農民工
1.3.2 新生代農民工
1.3.3 農民工市民化
1.4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內容結構
1.6 可能創(chuàng)新和不足
1.6.1 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
1.6.2 不足之處
2 文獻綜述
2.1 勞動力轉移理論
2.1.1 宏觀結構性勞動力轉移理論
2.1.2 微觀決策性勞動力轉移理論
2.2 農民工市民化
2.2.1 農民工市民化的概念
2.2.2 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
2.2.3 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
2.2.4 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
2.3 新生代農民工研究
2.3.1 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
2.3.2 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特征
2.3.3 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
2.4 研究評述
3 新生代農民工特征分析
3.1 調查所在地農民工總體情況
3.2 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
3.2.1 個體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2.3 基本特征差異顯著性分析
3.3 就業(yè)情況
3.3.1 務工時間
3.3.2 就業(yè)領域
3.3.3 收入情況
3.3.4 就業(yè)情況差異顯著性分析
3.4 生活情況
3.4.1 支出情況
3.4.2 居住情況
3.4.3 社交情況
3.4.4 生活情況差異顯著性分析
3.5 思想觀念
3.5.1 進城務工目的
3.5.2 自我身份認同
3.5.3 城市生活適應性
3.5.4 市民化意愿
3.5.7 思想觀念差異顯著性分析
3.6 本章小結
4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條件分析
4.1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利條件分析
4.1.1 個人素質
4.1.2 經濟條件
4.1.3 社會環(huán)境
4.2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xiàn)實障礙
4.2.1 經濟障礙
4.2.2 制度環(huán)境障礙
4.3 本章小結
5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5.1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分析模型
5.2 自變量選取與定義
5.2.1 個人特征變量
5.2.2 家庭特征變量
5.2.3 社區(qū)特征變量
5.3 回歸結果與分析
5.4 小結
6 結論和建議
6.1 結論
6.1.1 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6.1.2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條件有所改善,但障礙因素依然很多
6.1.3 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受多種因素影響
6.2 政策建議
6.2.1 增加農民工收入,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經濟基礎
6.2.2 提高農民工教育水平,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知識保障
6.2.3 建立和諧的社區(qū)環(huán)境,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6.2.4 推進制度改革,取消農民工市民化制度障礙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歷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626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386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