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發(fā)展過程中兩委關系調適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31 18:00
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國家民主化進程的演進,村民自治作為一種全新的基層民主制度安排進入人們的視野。30多年的實踐反復證明中國農村的村民自治有助于農村的發(fā)展穩(wěn)定,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它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治理的一種有效方式。在中國農村村民自治的實踐中,“兩委”關系不協(xié)調的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威脅到黨對農村的領導和村民自治的正常運行,威脅到農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由此“兩委”關系問題就成為中國村級治理的關鍵問題。為了擺脫農村黨支部在兩委關系中的困境,基層黨組織試圖通過“兩票制”、“兩推一選”、“一肩挑”、“一制三化”等黨支部換屆選舉的機制創(chuàng)新,把黨支部建立在民意表達的基礎上,實現(xiàn)農村黨支部與村委會權力來源和制度規(guī)范的內在統(tǒng)一,以適應村民自治發(fā)展的需要。然而,以上四種制度創(chuàng)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委”深層次的矛盾。因此,本文從“兩委”的歷史淵源寫起,按照“兩委”職能演變的歷史脈絡,找到“兩委”矛盾的癥結所在,并通過分析現(xiàn)階段解決“兩委”矛盾的制度設計,發(fā)現(xiàn)其歷史進步意義,同時找出不足,并試圖從找準“兩委”各自的定位、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提高...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村民自治興起的背景
1.1 村民自治興起的客觀條件
1.2 村民自治興起的直接動因
1.3 村民自治發(fā)展的制度基礎
第二章 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的發(fā)展演變
2.1 合作化前期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1.1 黨組織的建立及其主要職責
2.1.2 基層行政組織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職責
2.2 合作化時期的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2.1 農村黨組織的普遍建立
2.2.2 農村基層行政組織的職責
2.3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3.1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一元化領導
2.3.2 農村基層行政組織的運作方式
2.4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期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4.1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適應調整
2.4.2 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興起
第三章 兩委矛盾的生成及求解
3.1 目前農村兩委關系的類型
3.1.1 根據(jù)兩委權力影響度的劃分
3.1.2 根據(jù)村民自治的本質來劃分
3.2 兩委關系失衡的表現(xiàn)
3.2.1 "兩委"爭權
3.2.2 黨支部獨權
3.2.3 村委會獨權
3.2.4 "兩委"分權
3.3 農村兩委關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3.3.1 政治原因
3.3.2 經(jīng)濟原因
3.3.3 文化原因
3.3.4 社會原因
3.4 現(xiàn)階段化解兩委關系失衡的積極探索
3.4.1 兩票制——加強黨支部的權威基礎
3.4.2 兩推一選——兩票制的進一步完善
3.4.3 一肩挑——從結構上調節(jié)兩委失衡
3.4.4 一制三化——構建村支兩委權力分享機制
3.4.5 四種制度的調適績效
第四章 兩委關系調適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4.1 轉變觀念,找準定位
4.1.1 黨在基層的執(zhí)政方式和執(zhí)政理念應該與時俱進
4.1.2 村民自治運行應該合理規(guī)范
4.2 發(fā)展經(jīng)濟,提供保障
4.3 提高素質,立足長遠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村級選舉中形成的“兩委”關系對立及出路[J]. 董江愛.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1)
[2]組織和制度變遷的社會過程——一種擬議的綜合分析[J]. 李漢林,渠敬東,夏傳玲,陳華珊. 中國社會科學. 2005(01)
[3]農村治理轉型與制度創(chuàng)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經(jīng)驗的調查與思考[J]. 何增科. 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 2003(06)
[4]中國農村二元權力結構論[J]. 郭正林.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6)
[5]“兩委合一”鄉(xiāng)村民主政治的重要發(fā)展[J]. 黨國英. 中國改革. 2001(05)
[6]選舉:村莊傳統(tǒng)權力結構的裂變[J]. 景躍進. 中國社會導刊. 2001(02)
[7]堅持黨的領導與實行村民自治是一致的[J]. 黨員干部之友. 2000(01)
[8]黨支部、村委會,“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J]. 黨員干部之友. 2000(01)
[9]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 沈延生. 戰(zhàn)略與管理. 1998(06)
[10]民主化進程中的政府主動性──對四川達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動的調查與思考[J]. 徐勇. 戰(zhàn)略與管理. 1997(03)
本文編號:3560716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村民自治興起的背景
1.1 村民自治興起的客觀條件
1.2 村民自治興起的直接動因
1.3 村民自治發(fā)展的制度基礎
第二章 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的發(fā)展演變
2.1 合作化前期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1.1 黨組織的建立及其主要職責
2.1.2 基層行政組織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職責
2.2 合作化時期的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2.1 農村黨組織的普遍建立
2.2.2 農村基層行政組織的職責
2.3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3.1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一元化領導
2.3.2 農村基層行政組織的運作方式
2.4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期農村基層組織狀況
2.4.1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適應調整
2.4.2 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興起
第三章 兩委矛盾的生成及求解
3.1 目前農村兩委關系的類型
3.1.1 根據(jù)兩委權力影響度的劃分
3.1.2 根據(jù)村民自治的本質來劃分
3.2 兩委關系失衡的表現(xiàn)
3.2.1 "兩委"爭權
3.2.2 黨支部獨權
3.2.3 村委會獨權
3.2.4 "兩委"分權
3.3 農村兩委關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3.3.1 政治原因
3.3.2 經(jīng)濟原因
3.3.3 文化原因
3.3.4 社會原因
3.4 現(xiàn)階段化解兩委關系失衡的積極探索
3.4.1 兩票制——加強黨支部的權威基礎
3.4.2 兩推一選——兩票制的進一步完善
3.4.3 一肩挑——從結構上調節(jié)兩委失衡
3.4.4 一制三化——構建村支兩委權力分享機制
3.4.5 四種制度的調適績效
第四章 兩委關系調適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4.1 轉變觀念,找準定位
4.1.1 黨在基層的執(zhí)政方式和執(zhí)政理念應該與時俱進
4.1.2 村民自治運行應該合理規(guī)范
4.2 發(fā)展經(jīng)濟,提供保障
4.3 提高素質,立足長遠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村級選舉中形成的“兩委”關系對立及出路[J]. 董江愛.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1)
[2]組織和制度變遷的社會過程——一種擬議的綜合分析[J]. 李漢林,渠敬東,夏傳玲,陳華珊. 中國社會科學. 2005(01)
[3]農村治理轉型與制度創(chuàng)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經(jīng)驗的調查與思考[J]. 何增科. 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 2003(06)
[4]中國農村二元權力結構論[J]. 郭正林.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6)
[5]“兩委合一”鄉(xiāng)村民主政治的重要發(fā)展[J]. 黨國英. 中國改革. 2001(05)
[6]選舉:村莊傳統(tǒng)權力結構的裂變[J]. 景躍進. 中國社會導刊. 2001(02)
[7]堅持黨的領導與實行村民自治是一致的[J]. 黨員干部之友. 2000(01)
[8]黨支部、村委會,“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J]. 黨員干部之友. 2000(01)
[9]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 沈延生. 戰(zhàn)略與管理. 1998(06)
[10]民主化進程中的政府主動性──對四川達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動的調查與思考[J]. 徐勇. 戰(zhàn)略與管理. 1997(03)
本文編號:35607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35607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