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植被時空格局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
【學位單位】:內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Q948
【部分圖文】:
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東西方向的中心地帶和蒙古高原東半部分的西端(圖2.2 的淺綠色部分),包括內蒙古的通遼市南部、赤峰東半部、錫林郭勒盟中部大部分區(qū)域、鄂爾多斯東南部、呼和浩特市南端和烏蘭察布市南端以及蒙古國的東方省大部、蘇和巴特爾省、肯特南部、戈壁蘇木貝爾省、中央省西部和南部、中戈壁省中北部、前杭愛省中部、烏布蘇省東北部等地帶;哪菰瓍^(qū)以石生針茅(小針茅)(S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和短花針茅(Stipa breviflora)為建群種,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中南部、中西部的中心地帶以及部分西北地區(qū)(圖 2.2 的綠黃色部分),包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端、烏蘭察
圖 2.3 基于 NDVI 年內變化曲線的生長季累積 NDVI 提取g-season integrated NDVI extraction based on intraannual N部分地區(qū)植被在冬季幾乎停止生長或被積雪覆蓋特征[35, 129],選取研究區(qū) 1982-2013 年生長季 4~10
1961-2014 年間蒙古高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 305.58mm,最大值為 413),最小值為 231.10mm(1965 年),兩者相差 182.53mm,標準差為 40.79mm,年動較大。Sen’s 趨勢分析發(fā)現,年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趨勢,速率為-2.30mm/10a(pa)。從年降水量距平及 5 年滑動平均曲線可知,整體上 60 年代至 80 年代末周主,90 年代正距平為主,2000 年以后負距平為主(圖 3.1b)。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博;馮俏彬;;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發(fā)展歷程追蹤[J];經濟研究參考;2019年09期
2 溫克剛;;氣候變化:一個全球性的話題[J];紫光閣;2002年02期
3 李慧;;基于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評估法的氣候變化風險分析及敏感地區(qū)應對措施[J];水利水電快報;2019年07期
4 朱拜爾·哈桑;王曉波;;應對氣候變化的政府作為[J];中國投資(中英文);2019年13期
5 ;兩部委明確七項城市適應氣候變化主要行動[J];吉林勘察設計;2016年02期
6 萬鋼;;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J];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08年01期
7 ;各地發(fā)改委將設應對氣候變化處[J];石油和化工節(jié)能;2010年01期
8 郭江江;;歐美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啟示[J];浙江經濟;2018年22期
9 黃鑫;;氣候變化對旅游業(yè)的影響[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年11期
10 本刊編輯部;;更加積極主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J];環(huán)境保護;2018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慧;;美國地方氣候變化立法及其啟示[A];區(qū)域環(huán)境資源綜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問題研究——201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17年
2 默罕·穆那辛何;;直面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可持續(xù)經濟增長模式的應用[A];北京論壇(2004-2015)主旨報告與特邀報告集[C];2016年
3 ;走向低碳發(fā)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 中國經濟50人論壇課題組 第六章 制度安排[A];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orld[C];2010年
4 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A];國情報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C];2012年
5 張海濱;;應對氣候變化:中美能合作嗎?[A];中國國際戰(zhàn)略評論(2008(總第1 期))[C];2008年
6 丁金光;;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與中國的貢獻[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 春季號)[C];2016年
7 張煥波;;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趨勢與分析[A];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016)[C];2016年
8 黃永富;;中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前景及對策[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016)[C];2016年
9 邱昱樺;;隕擊天文事件與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化[A];第五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年
10 ;皮尤報告:民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有共識也有差異[A];科學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提高應對災難的意識與能力[N];21世紀經濟報道;2016年
2 本報記者 王蓓華;德兩任防長關注“氣候變化”有何深意[N];文匯報;2019年
3 本報見習記者 卜葉;氣候變化“烤驗”大城市應對之策[N];中國科學報;2019年
4 本報實習記者 許予朋;如何抵御氣候變化風險?[N];中國保險報;2019年
5 趙路 譯;冰山“托底” 生物遭殃[N];科學時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陸琦;北極科考:中國須深度介入[N];科學時報;2011年
7 張晶星 吳班;發(fā)達國家應積極履責[N];中國化工報;2015年
8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美國候選人 克里斯·菲爾德;氣候變化:從科學到解決方案[N];經濟觀察報;2015年
9 本報記者 潘鋒;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N];科學時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王卉;過去2000年:人類活動是否影響氣候變化?[N];科學時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金甲;中國居民氣候變化認知理論與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19年
2 楊軒;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作物生產系統(tǒng)產量、水分利用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9年
3 秦,;蒙古高原植被時空格局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9年
4 NGARUKIYIMANA Jean Paul;盧旺達旱澇和氣溫的氣候變化及其與瘧疾活動[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5 張振國;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近現代氣候變化及環(huán)境響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年
6 祁曉凡;氣候變化條件下干旱內流盆地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年
7 阮紅燕;氣候變化對廣西甘蔗生產潛力影響的模擬研究[D];廣西大學;2018年
8 姜大川;氣候變化下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8年
9 劉勝利;氣候變化對我國雙季稻區(qū)水稻生產的影響與技術適應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8年
10 李望軍;氣候變化對云南省寒溫性針葉林潛在生境的影響預測研究[D];云南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興鈺;近20年重慶氣候變化及NDVI的響應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年
2 張萌;全球1.5℃和2℃溫升目標下東亞-中亞地區(qū)的氣候變化[D];蘭州大學;2019年
3 SARDOR KHAMIDOV;烏茲別克斯坦的植被變化與歸因[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4 劉鵬偉;氣候變異與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果農生計脆弱性的影響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5 常麗博;少數民族農村社區(qū)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估[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6 呂健巽;閾值公共品博弈的合作演化動態(tài)分析[D];廈門大學;2018年
7 王子帥;氣候變化問題中的大國博弈與協調[D];華東政法大學;2017年
8 常博;氣候變化媒介信息框架對公眾風險感知及行為意愿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9年
9 Grace Lisa Hewitt;蘇里南的環(huán)境安全[D];廈門大學;2018年
10 Marta Katarzyna Nowak;中國的環(huán)境政策分析:2003-2017年[D];廈門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221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82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