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氨酸棒桿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的L-亮氨酸合成途徑中,最后一步反應是由支鏈氨基酸轉氨酶(BCAT)催化的氨基轉移反應。然而BCAT同時催化三種支鏈氨基酸(BCAAs)與相應α-酮酸之間的氨基轉移反應,造成了另外兩種BCAAs始終以副產物的形式存在于發(fā)酵液中,為后續(xù)分離提取增加了難度。所以本文以L-亮氨酸產生菌C.glutamicum FA-1為出發(fā)菌株,通過改造轉氨基途徑篩選對L-亮氨酸有特異催化合成活性的轉氨酶,考察其對L-亮氨酸的作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通過同源重組原理敲除出發(fā)菌株C.glutamicum FA-1中編碼BCAT的ilv E基因,研究其對L-亮氨酸和L-纈氨酸合成的影響。與出發(fā)菌株C.glutamicum FA-1相比,重組菌株C.glutamicum FA-1Δilv E的葡萄糖平均消耗速率大大降低,并且L-亮氨酸和L-纈氨酸的產量分別降低了87.1%和92.4%,而丙酮酸等副產物由于代謝通路的阻斷而增加。另外,BCAT的失活導致重組菌株對L-亮氨酸和L-纈氨酸的酶活力分別降低了94.4%和93.0%,但是重組菌株只表現出L-纈氨酸營養(yǎng)缺陷,由此猜測體內存在其他的轉氨酶參與L-亮氨酸的合成以滿足菌株正常生長的需求。(2)為驗證重組菌株體內仍有其他轉氨酶參與L-亮氨酸的合成,克隆及表達C.glutamicum來源的8種轉氨酶基因,結果發(fā)現只有重組菌株C.glutamicum FA-1Δilv E/p EC-XK99E-asp B表現出L-亮氨酸催化合成活性,L-亮氨酸的產量達20.81 g·L-1,并且不影響L-纈氨酸的合成。與對照菌株C.glutamicum FA-1Δilv E相比,L-亮氨酸的酶活力提高了537%,證實了在ilv E-菌株體內,確實存在著除BCAT外的催化L-亮氨酸合成的轉氨酶。由此推測C.glutamicum FA-1Δilv E的正常生長不依賴于L-亮氨酸可能是由于asp B基因的存在,其在體內催化合成L-亮氨酸,可以滿足菌株生長的需求而不需要額外添加。(3)通過構建ilvE-aspB-雙突變體菌株,研究其對L-亮氨酸合成的影響。結果顯示雙突變體菌株C.glutamicum FA-1ΔilvE ΔaspB不再具有L-亮氨酸催化合成活性,并且表現出L-天冬氨酸和L-亮氨酸雙重缺陷,證明C.glutamicum FA-1ΔilvE的正常生長不依賴于L-亮氨酸是由于aspB基因的存在,其可以滿足菌株正常生長對L-亮氨酸的需求。由于BCAT和AspB的失活擾亂了糖酵解途徑和TCA循環(huán),使得菌體的生長及代謝緩慢,副產物(L-丙氨酸、L-谷氨酸和丙酮酸)含量有所增加,但L-纈氨酸產量不受影響。由于重組菌株C.glutamicum FA-1ΔilvE ΔaspB消除了體內L-亮氨酸的影響,對下一步篩選特異性的轉氨酶提供了基礎,用于下一步實驗。(4)為篩選出對L-亮氨酸具有特異催化合成活性的轉氨酶,在雙突變體菌株中克隆及表達26種外源轉氨酶基因,結果表明轉氨酶Ectyr B和Ecavt A分別僅具有L-亮氨酸和L-纈氨酸催化合成活性,并且重組菌株FA-1Δilv EΔasp B/p EC-XK99E-Ectyr B發(fā)酵生產L-亮氨酸的產量為18.55 g·L-1;另外,來源不同的BCATs均具有L-亮氨酸和L-纈氨酸催化合成活性,并且它們的催化能力相近,而其他的轉氨酶未檢測到L-亮氨酸和/或L-纈氨酸催化合成活性。(5)通過對所使用的轉氨酶蛋白進化分析及序列比對,結果表明所有的BCATs位于進化樹的同一分支,親緣關系較近,并且推測的酶活性位點及結合底物和輔助因子的位點一致;另外EctyrB位于單獨的一個分支,與其他的轉氨酶親緣關系比較遠;而CgaspB與其他AspATs位于不同的分支,并且通過序列比對發(fā)現CgaspB與其他AspATs的活性位點一致,但結合底物及輔助因子PLP的殘基是獨特的,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比較遠。由于CgaspB和EctyrB具有專一的L-亮氨酸催化特性,因此它們可以用于構建L-亮氨酸產生菌,優(yōu)化L-亮氨酸的生產。
【學位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TQ922
【部分圖文】:
圖 3-3 目的重組菌株的篩選及驗證Fig. 3-3 Screening and ve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strain C.glutamicumFA-1ΔilvE 的篩選,B 重組菌株 C.glutamicumFA-10 DNAMarker,1 1#單菌落,2 2#單菌落,3 3#單菌落,4 4#單菌落,-L 和 ilvE-R 為引物,菌落為模板擴增片段;圖 B 中 M DL10000 D#

圖 3-6 重組質粒的單、雙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圖Fig. 3-6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different recombinant plasmids000 DNA Marker,1-2 pEC-XK99E-Cgl0814 單、雙酶切產物,3-4 pEC-X5-6pEC-XK99E-avtA 單、雙酶切產物,7-8pEC-XK99E-Cgl2309 單、雙酶Cgl2844 單、雙酶切產物,11-12 pEC-XK99E-aroT 單、雙酶切產物,13-1

pK18mobsacB-ΔaspB 單、雙酶el electrophoresis of plasmid pKAMarker,1-2 pK18mobsacB- FA-1 ΔilvE ΔaspB 的構建A-1 ΔilvE ΔaspB 的構建依。結果如圖 3-10 所示,表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躍超;崔毅;杜麗紅;陳寧;;檸檬酸轉運蛋白突變基因在L-亮氨酸發(fā)酵中的應用[J];中國釀造;2019年04期
2 姚志湘,伍時華,陳寧,張克旭;L-亮氨酸分批發(fā)酵動力學研究[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謝希賢;曹華杰;杜軍;陳傳云;劉淑云;石維忱;;采用膜分離技術高效分離提取L-亮氨酸[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8年12期
4 孟仕平;丁玉;黃姍姍;;L-亮氨酸的生理功能和分離純化技術[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年04期
5 姚志湘,伍時華,陳寧,張克旭;發(fā)酵過程動力學仿真研究[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3年03期
6 李桂甫;陳寧;徐慶陽;;L-亮氨酸的發(fā)酵中試生產[J];現代食品科技;2010年12期
7 伍時華;徐雅飛;張健;廖蘭;黃翠姬;;L-亮氨酸發(fā)酵培養(yǎng)基優(yōu)化試驗[J];廣西植物;2006年06期
8 齊秀蘭;李福德;張輝;劉黨生;;L-亮氨酸發(fā)酵條件的研究[J];微生物學雜志;1993年01期
9 尤振;;L-亮氨酸脫色工藝研究[J];中國釀造;2008年03期
10 黃欽耿;;L-亮氨酸產生菌的代謝工程改造及其發(fā)酵效率[J];臺灣農業(yè)探索;2014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馮麗妍;基于改造谷氨酸棒桿菌轉氨基途徑優(yōu)化L-亮氨酸的生產性能[D];江南大學;2019年
2 方杰;L-亮氨酸生產菌的選育及其發(fā)酵條件的初步研究[D];天津輕工業(yè)學院;2000年
3 田中樂;固定化酶制備共軛亞油酸與支鏈氨基酸的工藝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周保柱;基于mTOR信號通路研究高原記憶損傷及其藥物防治[D];蘭州大學;2016年
5 宋超先;L-亮氨酸產生菌的選育及其發(fā)酵條件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04年
6 路鵬;三甲基甘氨酸對L-亮氨酸發(fā)酵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
2873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287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