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可控微孔聚酯纖維開發(fā)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4 19:38
【摘要】:本文研究了微孔聚酯纖維切片的制備、紡絲工藝,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微孔聚酯纖維/棉混紡織物的紡紗工藝,并開發(fā)了微孔聚酯纖維/棉混紡針織面料。通過測定切片粘度、纖維強度、減量率、吸濕速干、起球等級等指標,確定了微孔聚酯纖維切片、紡絲、紡紗的優(yōu)化工藝條件及混紡比。實驗結果表明:成孔劑用量為0.5%時,切片的特性粘度為0.63,滿足紡絲要求,纖維的強度為4.15 CN·dtex~(-1),織物預定型的溫度控制在180℃,優(yōu)化堿濃度為10g/L、微孔聚酯纖維與棉混紡為65/35時制備的針織朱地織物的水分蒸發(fā)速率為0.75g/h,超過國內產品標準要求,起毛起球等級為4級。該產品已成功的運用到運動用紡織服裝。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Q342.2
【圖文】:
升溫譜圖 降溫譜圖圖 2 不同成孔材料含量對結晶性的影響從圖 2 的升溫譜圖可見,隨著成孔材料含量的增加,聚酯體系的熔點略有升高,冷溫度降低;由圖 2 的降溫譜圖可知,隨著成孔材料含量的增加,結晶溫度升高,表明成孔材料含量的增加,聚酯體系的結晶性能提高。.1.2 成孔材料含量對纖維成孔性的影響成孔工藝是對纖維或制品在染整加工中進行成孔處理,使纖維產生由表及里的微孔 3 為相同成孔工藝下,加入不同含量成孔材料的纖維的電鏡照片。
00g-1/mg·100g-1/25mm卷曲度/% 含油率/% 干 0.3 11.5 12.1 0.12 ,短纖的強度達到 4.15 CN·dtex-1,滿足常規(guī)紡紗要求。格設計包含了混紡纖維混紡比確定、成品紗線號數設計和紡紗難定量越高,水分蒸發(fā)率越高;而精梳棉的加入則有助于提高,改善成紗的條干以及可紡性�;旒彵�,本試驗對 40S的 0/100、20/80、40/60、60/40、8紗織成的相同規(guī)格針織物,經相同后處理后制成標準樣進行果見圖 4。
注:堿濃度左上圖 6g/L;右上圖 8g/L;左下圖 10g/L;右下圖 12g/L圖 5 堿濃度對開孔效果的影響表 15 氫氧化鈉濃度與減量率、抗起球性之間的關系氫氧化鈉濃度/g·L-1 6 8 10 12減量率/% 7.6 10.9 13.8 16.7抗起球性/級 2.5 3-4 4 4由圖 6 和表 15 可知,隨著氫氧化鈉濃度的增加,減量率增大,微孔數量以及逐漸變多變深。由于減重率的增加,纖維表面的孔數增加,使得纖維的抗靜電得到提高,面料抗起球性能也由最初的 2.5 級提高到 4 級,同時也可能是纖維數,也增加了紗線中纖維抱合力,減少纖維末端滑脫,使得起毛起球性能變好
本文編號:2755397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Q342.2
【圖文】:
升溫譜圖 降溫譜圖圖 2 不同成孔材料含量對結晶性的影響從圖 2 的升溫譜圖可見,隨著成孔材料含量的增加,聚酯體系的熔點略有升高,冷溫度降低;由圖 2 的降溫譜圖可知,隨著成孔材料含量的增加,結晶溫度升高,表明成孔材料含量的增加,聚酯體系的結晶性能提高。.1.2 成孔材料含量對纖維成孔性的影響成孔工藝是對纖維或制品在染整加工中進行成孔處理,使纖維產生由表及里的微孔 3 為相同成孔工藝下,加入不同含量成孔材料的纖維的電鏡照片。
00g-1/mg·100g-1/25mm卷曲度/% 含油率/% 干 0.3 11.5 12.1 0.12 ,短纖的強度達到 4.15 CN·dtex-1,滿足常規(guī)紡紗要求。格設計包含了混紡纖維混紡比確定、成品紗線號數設計和紡紗難定量越高,水分蒸發(fā)率越高;而精梳棉的加入則有助于提高,改善成紗的條干以及可紡性�;旒彵�,本試驗對 40S的 0/100、20/80、40/60、60/40、8紗織成的相同規(guī)格針織物,經相同后處理后制成標準樣進行果見圖 4。
注:堿濃度左上圖 6g/L;右上圖 8g/L;左下圖 10g/L;右下圖 12g/L圖 5 堿濃度對開孔效果的影響表 15 氫氧化鈉濃度與減量率、抗起球性之間的關系氫氧化鈉濃度/g·L-1 6 8 10 12減量率/% 7.6 10.9 13.8 16.7抗起球性/級 2.5 3-4 4 4由圖 6 和表 15 可知,隨著氫氧化鈉濃度的增加,減量率增大,微孔數量以及逐漸變多變深。由于減重率的增加,纖維表面的孔數增加,使得纖維的抗靜電得到提高,面料抗起球性能也由最初的 2.5 級提高到 4 級,同時也可能是纖維數,也增加了紗線中纖維抱合力,減少纖維末端滑脫,使得起毛起球性能變好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鐵子涵;王相承;李丹;段圣亮;;聚酯纖維表面改性的研究及其進展[J];化工時刊;2015年08期
2 李景忠;;聚酯纖維表面改性的研究進展[J];化學與黏合;2013年05期
3 葉敬平;;滌綸FDY熔融紡絲模擬研究[J];合成纖維工業(yè);2012年06期
4 李秀賓;;滌綸超細纖維高速紡絲拉伸卷繞設備及技術[J];合成纖維;2011年05期
5 李文婷;萬明;;Coolmax功能性纖維[J];現代紡織技術;2009年06期
6 武榮瑞;;我國聚酯纖維改性的技術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8年08期
7 Kumar S;任建平;;如何在更高紡速下生產滌綸POY[J];合成纖維;2007年09期
8 石錚;郭靜;;淺述吸濕排汗聚酯纖維[J];聚酯工業(yè);2007年02期
9 張從容;世界聚酯纖維生產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合成纖維工業(yè);2000年01期
10 汪進玉,王華平;微粒子添加改性聚酯纖維新進展[J];合成技術及應用;1999年03期
本文編號:27553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27553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