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煤的顯微組分對生物產(chǎn)氣的控制機理

發(fā)布時間:2020-04-20 00:49
【摘要】:煤的生物產(chǎn)氣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為探討煤自身顯微組分對生物甲烷生成的控制效應,本論文主要采集義馬千秋礦、大同泉嶺礦、山西馬蘭礦和柳林沙曲礦新鮮煤樣,通過手選+浮沉分離對其顯微組分進行富集分離,利用從礦井水中提取的本源菌群,分別對相應的顯微組分進行生物甲烷代謝模擬實驗;并對各顯微組分煤樣進行元素分析、FTIR和低溫液氮實驗測試;然后對不同顯微組分的微生物產(chǎn)氣結果與碳氫元素含量、化學結構、官能團及其孔裂隙特征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顯微組分富集與分離后,鏡質(zhì)組富集煤樣比原煤樣中的鏡質(zhì)組比例有一定的升高,分離后惰質(zhì)組富集煤樣相比于原煤樣中的惰質(zhì)組有大幅度的提高;惰質(zhì)組的富集效果遠遠高于鏡質(zhì)組,尤其是義馬和大同的惰質(zhì)組富集提高比例高達150%以上;(2)生物甲烷代謝模擬實驗后,鏡質(zhì)組富集煤樣生物產(chǎn)氣總量、CH4生成量、CH4濃度、反應液pH值變化幅度和質(zhì)量降解率均最高,惰質(zhì)組富集煤樣最低,原煤居中;故鏡質(zhì)組相對于原煤和惰質(zhì)組,更有利于被微生物降解利用轉化為甲烷;(3)煤的各顯微組分元素分析表明:H/C原子比為鏡質(zhì)組原煤惰質(zhì)組,這與生物產(chǎn)氣的效果指標具有一致性。故煤樣中H/C原子比的高低是判斷生物產(chǎn)氣潛力的重要指標;(4)同煤階煤樣中,脂肪烴含量和氫含量為:鏡質(zhì)組原煤惰質(zhì)組;芳香烴含量和芳構化程度為:鏡質(zhì)組原煤惰質(zhì)組。故煤樣變質(zhì)程度相同時,氫元素含量和脂肪烴含量與生物產(chǎn)氣潛力正相關,芳構化程度和芳香烴含量與生物產(chǎn)氣潛力負相關。(5)鏡質(zhì)組開放性透氣孔多于原煤和惰質(zhì)組,故鏡質(zhì)組煤樣的孔隙連通性比原煤和惰質(zhì)組好,再者鏡質(zhì)組不具有細瓶頸孔,且微孔并不發(fā)育。故顯微組分煤樣中的微孔和微孔體積比對生物產(chǎn)氣的貢獻并不顯著,且微生物產(chǎn)氣效果與顯微組分在平均孔徑和比表面積兩個指標上也沒有明顯的相關性。研究為不同顯微組分煤層開展生物產(chǎn)氣現(xiàn)場實驗提供了理論指導,豐富了煤層氣生物工程的研究內(nèi)涵,為我國即將開展的煤層生物產(chǎn)氣先導試驗選區(qū)提供了參考。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5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永霞,姚昭章;煤巖顯微組分富集物的特性研究[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張代林,任世彪;圖像分析法測定煤的顯微組分[J];煤炭科學技術;2003年06期

3 夏筱紅;秦勇;凌開成;吳艷艷;王文峰;;煤中顯微組分液化反應性研究進展[J];煤炭轉化;2007年01期

4 余曉露;白帆;李志明;;衰減全反射—顯微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原位分析煤有機顯微組分[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12年06期

5 李國玲;秦志宏;倪中海;;煤巖顯微組分的性質(zhì)研究進展[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1期

6 張磊;劉文禮;門東坡;;煤巖顯微組分測定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及幾點建議[J];煤炭工程;2013年04期

7 李文英;謝克昌;;煤巖顯微組分的分離及其表征[J];煤炭分析及利用;1991年03期

8 謝克昌,李文英;氧化鈣在煤巖顯微組分氣化中的作用研究[J];太原工業(yè)大學學報;1993年S1期

9 張軍,袁建偉,,馬毓義;顯微組分對粉煤燃燒的影響[J];燃料化學學報;1995年04期

10 徐振剛;煤的密度與顯微組分分布對其脫硫率的影響[J];煤質(zhì)技術;199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秦匡宗;郭紹輝;李麗云;;用~(13)C NMR波譜技術研究干酪根顯微組分的生烴特征[A];第八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4年

2 陳建平;鄧春萍;王匯彤;韓德馨;;中國西北侏羅紀煤系顯微組分熱解油生物標志物特征[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黃擎宇;;全巖顯微組分定量統(tǒng)計與干酪根鏡檢分析方法之比較[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李佩珍;張林曄;李鉅源;李政;黎萍;;濟陽坳陷煤系烴源巖顯微組分特征[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林建英;煤及煤巖顯微組分熱解、氣化過程中氮的遷移機理[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2 谷天野;顯微組分對大同煤加工和轉化影響的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3 李文華;東勝—神府煤的煤質(zhì)特征與轉化特性[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山來;煤的顯微組分對生物產(chǎn)氣的控制機理[D];河南理工大學;2016年

2 丁華;煤及其顯微組分熱解氣化反應特性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6年

3 宋強;低階煤顯微組分浮選分離試驗研究[D];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2015年

4 忻仕河;煤巖顯微組分與CO_2的氣化反應特性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4年

5 孫振華;神東長焰煤煤巖顯微組分電選富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6 周俊義;加載煤樣各向異性超聲響應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6年

7 羅隕飛;煤的大分子結構研究——煤中惰質(zhì)組結構及煤中氧的賦存形態(tài)[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2年

8 孫佳楠;不同煤樣變壓解吸規(guī)律實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6339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26339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871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