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澤螺旋藻藻藍蛋白β亞基在大腸桿菌中的重組生產及抗氧化性研究
【圖文】:
異構酶的作用下色素分子發(fā)生順反異構的結果[15]。基和β亞基組成,每條亞基由PCB和相應的脫輔基蛋 β 亞基先形成(αβ)單體,再由 3 個(αβ)單體聚合形成疊形成六聚體(αβ)6,這些多聚體結合在一起組裝形成白的 X 射線晶體衍射實驗分析表明,PC 的晶體結構會影響PC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如,PC在接近其等PC 溶解于 pH=6.8 溶液中時,主要以三聚體存在。
1.5 藻藍蛋白的重組生產1.5.1 藻藍蛋白的生物合成機理藻藍蛋白的合成主要包括前后兩步:首先是藻藍色素的合成,其次是脫輔基蛋白在裂合酶的催化作用下與藻藍色素的共價結合[61]。藻藍色素是開環(huán)鏈狀四吡咯色素分子,,通過硫醚鍵共價結合藻藍蛋白脫輔基蛋白半胱氨酸殘基,是藍藻重要的光感受系統(tǒng)[61]。從起源的角度,藻藍色素(PCB)來源于血紅素(Heme)的代謝,并由膽綠素(Biliverdin IXa,BV)轉化合成。PCB 的生物合成和葉綠素一樣都是由氨酸乙酰丙酸開始。如果色素合成反應系統(tǒng)中存在 Mg2+螯合酶,則反應朝著葉綠素合成方向進行;如果色素合成反應系統(tǒng)中存在Fe2+螯合酶,則反應朝著合成血紅素方向進行[62,63]。血紅素氧化酶(HO1)氧化血紅素,使其 C-5 共軛環(huán)開環(huán)斷裂,生成膽綠素 BV。BV 在膽綠素還原酶(PcyA)的作用下還原成藻藍色素[64]。血紅素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細胞中廣泛存在。利用大腸桿菌本身含有的亞鐵血紅素,通過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向細胞中導入血紅素氧化酶和膽綠素還原酶,亞鐵血紅素即可在血紅素氧化酶的催化下轉變成膽綠素,再在膽綠素還原酶的作用下最終合成藻藍色素[65-67]。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Q9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軼男;張發(fā)宇;胡淑恒;汪家權;;巢湖藍藻藻藍蛋白穩(wěn)定性的實驗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11期
2 郝帥;秦玉;王成濤;;功能食品藻藍蛋白的生理活性研究進展[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7年12期
3 劉慧慧;姜良乾;王玉娟;劉國祥;姬歡歡;任俊逸;李冰;;藻藍蛋白抗腫瘤的應用現(xiàn)狀[J];腫瘤防治研究;2018年06期
4 夏冬;孫軍燕;劉娜娜;劉冰;杜振寧;;藻藍蛋白抗氧化作用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15年07期
5 夏安東,朱晉昌,蔣麗金,周映雪,劉慎新,張新夷;C-藻藍蛋白的壓力相關的熒光特性研究[J];科學通報;1992年11期
6 普毓明,蔣麗金,曾繁杰;一種簡單、快速制備變藻藍蛋白的新方法及壇紫菜中變藻藍蛋白的某些性質的研究[J];科學通報;1986年04期
7 王有朝;曹敏杰;蘇文金;張凌晶;毛海燕;時超嵐;劉光明;;R-藻藍蛋白的分離純化及抗食物過敏活性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8 殷鋼,劉錚,劉飛,李琛,丁富新,袁乃駒;鈍頂螺旋藻中藻藍蛋白的分離純化及特性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6期
9 方光如,汪廷,黃麗敏;藻藍蛋白的提取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J];江西農業(yè)科技;1987年S1期
10 張曉平;李慧芬;黃潤蕓;田景振;;藻藍蛋白抗腫瘤及其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3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江濤;張季平;常文瑞;梁棟材;;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R-藻藍蛋白2.4
本文編號:26168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261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