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地表水與地下水流域邊界與水動力性質(zhì)
發(fā)布時間:2021-08-25 10:08
在詳細調(diào)查基礎(chǔ)上,采用系統(tǒng)科學及水文地質(zhì)分析方法,依據(jù)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zhì)構(gòu)造、示蹤試驗、地下水排泄基準面、喀斯特發(fā)育條件及發(fā)育規(guī)律等剖析論證流域邊界,并通過鉆探及示蹤試驗進行驗證。研究結(jié)果:(1)對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南東部的水系統(tǒng)邊界向北移進行了修正,證實了三塘一帶深部不發(fā)育的喀斯特是地下水分水嶺邊界,使得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流域的徑流系統(tǒng)和邊界圈化更加準確;(2)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轉(zhuǎn)化頻繁,地表水徑流特征主要以小江河在水庫、河流、伏流間的徑流轉(zhuǎn)化過程為體現(xiàn),地下水在侵溶山區(qū)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后,上層徑流以泉、暗河的形式在瀘西盆地底面排泄后轉(zhuǎn)化成地表水,最終匯集于盆地南部、通過工農(nóng)隧洞及落水洞排向小江,而下層徑流則以小江水面為基準,通過深層徑流排泄。
【文章來源】:中國巖溶. 2020,3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交通位置圖
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流域地處南盤江西部喀斯特地區(qū),雨量充沛,地表水、地下水較為豐富。地表水面主要為河流和水庫,河流為小江河。水庫共有25座[5],主要有白水塘、五者2個中型水庫,平海子、無浪海、山衣、大衣4個。ㄒ唬┬退畮,及凹部山、煙光哨、紙廠、資舍等19個。ǘ停┧畮,總庫容為8 089×104m3。壩塘有知府塘、黃草洲、小雨龍、水箐廟后壩塘等194個,水面都較小,總庫容為281×104m3;地下水以喀斯特水為主,天然出露冒水洞暗河(13號)等4條,伏流2條,天然出露皮家寨大泉(80號)等大泉120個(圖2),及李子箐、彎半孔等表層泉27個。隱伏喀斯特水源地有飽水帶富水塊段2個、表層帶富水塊段2個,總允許開采量439 192.11 m3?d-1,其中喀斯特泉及暗河允許開采量約占70%[6]。2.1 地表水徑流過程
(2)流域北、北東部((2)、(3)),北部((2))為峰叢洼地區(qū),泉水流量小,地下水徑流緩慢,地下水分水嶺為流域邊界(g);北東部((3))撥云東—小沙灣東—子午老寨—跌跤坡—上果衣一線,為碎屑巖與碳酸鹽巖交疊出露,地形切割淺,深度為50~100 m,排泄區(qū)以季節(jié)泉為主,水位埋深在100~150 m,地下水徑流緩慢,以地下分水嶺和地表高程點為流域邊界(b、c)。(3)流域東部((4)、(5)),(4)從平田—習岳大坡—大山坡—所梅樂—落水坡—阿洞村—老翻頂田—線,出露碳酸鹽巖,以地下分水嶺為流域邊界(b);(5)李子箐—灣半孔東三塘北一線,出露碳酸鹽巖,喀斯特發(fā)育,地形切割200~300 m,地下水徑流深度在300~800 m,底板邊界埋深在300~800 m,喀斯特地下水徑流從補給區(qū)至下游河谷侵蝕基準,呈洞管潛流—管隙承壓流—洞管潛流的轉(zhuǎn)換過程[16-17],以地下水分水界為流域邊界(b),滲透系數(shù)為0.3~0.5;三塘—小黑箐—布德隆老寨一線,出露碳酸鹽巖、碎屑巖,喀斯特發(fā)育以管道流為主,底板邊界埋深大于1 000m,以地表分水嶺為邊界(a、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巖溶區(qū)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及環(huán)境統(tǒng)一評價的流域邊界劃分研究[J]. 王宇. 中國巖溶. 2019(06)
[2]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統(tǒng)邊界及性質(zhì)研究[J]. 莫美仙,王宇,李峰,虞慧. 中國巖溶. 2019(02)
[3]巖溶高原地下水徑流系統(tǒng)垂向分帶[J]. 王宇. 中國巖溶. 2018(01)
[4]喀斯特斷陷盆地環(huán)境地質(zhì)分區(qū)及功能[J]. 王宇,張華,張貴,王波,彭淑惠,何繞生,周翠瓊. 中國巖溶. 2017(03)
[5]云南重點巖溶流域水文地質(zhì)及環(huán)境地質(zhì)調(diào)查成果評析[J]. 張華,王宇,張貴. 云南地質(zhì). 2014(02)
[6]麗江黑龍?zhí)度核牡刭|(zhì)特征及斷流的影響因素分析[J]. 康曉波,王宇,張華,曹瑾. 中國巖溶. 2013(04)
[7]西南巖溶石山地區(qū)巖溶地下水系統(tǒng)劃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統(tǒng)計[J]. 裴建國,梁茂珍,陳陣. 中國巖溶. 2008(01)
[8]西南巖溶石山區(qū)斷陷盆地巖溶水系統(tǒng)分類及供水意義[J]. 王宇. 中國地質(zhì). 2003(02)
[9]西南巖溶地區(qū)巖溶水系統(tǒng)分類、特征及勘查評價要點[J]. 王宇. 中國巖溶. 2002(02)
博士論文
[1]云南瀘西小江流域巖溶水有效開發(fā)模式研究[D]. 王宇.昆明理工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61915
【文章來源】:中國巖溶. 2020,3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交通位置圖
瀘西喀斯特斷陷盆地流域地處南盤江西部喀斯特地區(qū),雨量充沛,地表水、地下水較為豐富。地表水面主要為河流和水庫,河流為小江河。水庫共有25座[5],主要有白水塘、五者2個中型水庫,平海子、無浪海、山衣、大衣4個。ㄒ唬┬退畮,及凹部山、煙光哨、紙廠、資舍等19個。ǘ停┧畮,總庫容為8 089×104m3。壩塘有知府塘、黃草洲、小雨龍、水箐廟后壩塘等194個,水面都較小,總庫容為281×104m3;地下水以喀斯特水為主,天然出露冒水洞暗河(13號)等4條,伏流2條,天然出露皮家寨大泉(80號)等大泉120個(圖2),及李子箐、彎半孔等表層泉27個。隱伏喀斯特水源地有飽水帶富水塊段2個、表層帶富水塊段2個,總允許開采量439 192.11 m3?d-1,其中喀斯特泉及暗河允許開采量約占70%[6]。2.1 地表水徑流過程
(2)流域北、北東部((2)、(3)),北部((2))為峰叢洼地區(qū),泉水流量小,地下水徑流緩慢,地下水分水嶺為流域邊界(g);北東部((3))撥云東—小沙灣東—子午老寨—跌跤坡—上果衣一線,為碎屑巖與碳酸鹽巖交疊出露,地形切割淺,深度為50~100 m,排泄區(qū)以季節(jié)泉為主,水位埋深在100~150 m,地下水徑流緩慢,以地下分水嶺和地表高程點為流域邊界(b、c)。(3)流域東部((4)、(5)),(4)從平田—習岳大坡—大山坡—所梅樂—落水坡—阿洞村—老翻頂田—線,出露碳酸鹽巖,以地下分水嶺為流域邊界(b);(5)李子箐—灣半孔東三塘北一線,出露碳酸鹽巖,喀斯特發(fā)育,地形切割200~300 m,地下水徑流深度在300~800 m,底板邊界埋深在300~800 m,喀斯特地下水徑流從補給區(qū)至下游河谷侵蝕基準,呈洞管潛流—管隙承壓流—洞管潛流的轉(zhuǎn)換過程[16-17],以地下水分水界為流域邊界(b),滲透系數(shù)為0.3~0.5;三塘—小黑箐—布德隆老寨一線,出露碳酸鹽巖、碎屑巖,喀斯特發(fā)育以管道流為主,底板邊界埋深大于1 000m,以地表分水嶺為邊界(a、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巖溶區(qū)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及環(huán)境統(tǒng)一評價的流域邊界劃分研究[J]. 王宇. 中國巖溶. 2019(06)
[2]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統(tǒng)邊界及性質(zhì)研究[J]. 莫美仙,王宇,李峰,虞慧. 中國巖溶. 2019(02)
[3]巖溶高原地下水徑流系統(tǒng)垂向分帶[J]. 王宇. 中國巖溶. 2018(01)
[4]喀斯特斷陷盆地環(huán)境地質(zhì)分區(qū)及功能[J]. 王宇,張華,張貴,王波,彭淑惠,何繞生,周翠瓊. 中國巖溶. 2017(03)
[5]云南重點巖溶流域水文地質(zhì)及環(huán)境地質(zhì)調(diào)查成果評析[J]. 張華,王宇,張貴. 云南地質(zhì). 2014(02)
[6]麗江黑龍?zhí)度核牡刭|(zhì)特征及斷流的影響因素分析[J]. 康曉波,王宇,張華,曹瑾. 中國巖溶. 2013(04)
[7]西南巖溶石山地區(qū)巖溶地下水系統(tǒng)劃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統(tǒng)計[J]. 裴建國,梁茂珍,陳陣. 中國巖溶. 2008(01)
[8]西南巖溶石山區(qū)斷陷盆地巖溶水系統(tǒng)分類及供水意義[J]. 王宇. 中國地質(zhì). 2003(02)
[9]西南巖溶地區(qū)巖溶水系統(tǒng)分類、特征及勘查評價要點[J]. 王宇. 中國巖溶. 2002(02)
博士論文
[1]云南瀘西小江流域巖溶水有效開發(fā)模式研究[D]. 王宇.昆明理工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619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3619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