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呂泗漁場小黃魚之開發(fā)
發(fā)布時間:2020-10-31 01:26
海洋水產資源也是一種生物資源,它具有一般生物共有的特性和其特有的個性。如果其能夠維持一個固有的資源數量,并且能夠長期在繁殖和捕撈之上做到平衡,那么水產資源將是“取之不盡”的;當捕撈量連年超過繁殖能力之時,就會造成“過度捕撈”,長期以往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呂泗漁場魚類資源特別是小黃魚資源十分豐富。然而,回顧以往,發(fā)現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對當地小黃魚資源產生了重大影響。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至北徒期間,大量泥沙帶入呂泗漁場,經過長時期的海底運動,逐漸形成大小不一的沙脊和沙槽。在這影響下,直至乾隆初年才出現通州漁民在此開發(fā)小黃魚漁場。然而在歷史時期內由于黃河北徒、海堤的修建,泥沙大量減少使得沙脊進入一個穩(wěn)定時期,特別是1950年代以后,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對小黃魚的影響并不顯著,影響小黃魚資源變化的主要因素大多來自人為方面。就人為因素而言,1950年代初期與傳統(tǒng)時代相比,漁具、漁船、捕撈技術及捕撈區(qū)域并沒有發(fā)生多大改變。但是由于傳統(tǒng)地理界線的突破、國家在漁業(yè)貸款及政策的支持下,大肆興修漁船和網具,隨著船、網的增多,小黃魚資源遭到瘋狂掠奪。進入50年代末期,由于資源的減少,產卵場內資源不足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在此之下必須對船只、網具及捕撈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革以便前往外場進行捕撈。由于技術的變革,漁業(yè)捕撈效率極高,最終整個呂泗漁場小黃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最終走向枯竭,在剩下的伶仃魚種中,小黃魚被漁民轉為兼捕對象。
【學位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K27;S937.3
【部分圖文】:
年觀察上表,不難發(fā)現從 1581 年到 1703 年間,雖然整個泥沙量驟然大增,但是此沙脊形成初始階段,大量泥沙進入海底,經過海底運動的沖散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直至乾隆初年,經過長期大量泥沙的匯聚,形成了呂泗漁場海底地貌的一個初步呂四漁場處于黃海暖流、長江徑流和蘇中、蘇北沿岸水團三個不同水系交匯處,、海水溫度等自然條件又得天獨厚,并且廢黃河三角洲以及長江,灌河、新洋河等淡水河帶來大量浮游生物與沉積的泥沙,適合魚類生長,而小黃魚屬暖水性、性魚類,喜棲息于泥沙底質海區(qū),可以說,在大量泥沙注入之后呂泗漁場逐漸成的完美棲息地。由于小黃魚資源的增長,小黃魚的開發(fā)也越發(fā)得到重視。1938 年海圖和 1960 年實測水深資料對比(圖 1.1),發(fā)現岸外水深 5 米至 20 米底,普遍有沖蝕刷深趨勢,暗沙向岸移動。在廢黃河口外,表現為近岸沖刷、海海灘侵蝕物質向深海運移。4射陽河口外,海岸處于沖、淤平衡。在暗沙密布區(qū)()的瓊港一帶,海底普遍刷深,物質有向岸移動的趨勢。小洋口至川腰港一帶岸水下暗沙近于沖淤平衡。呂四港以南至蘇北嘴一帶岸蝕、灘亦蝕。由此可見,蘇沙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5
其開發(fā)也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1950 年代之前,由于戰(zhàn)爭和捕撈技術的落后,漁業(yè)資源未遭嚴重破壞,進入 1950 年在國家的支持以及漁民的高漲熱情之下,漁業(yè)恢復迅速,小黃魚資源遭到了瘋狂的捕小黃魚捕撈主要表現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953 年-1957 年的資源旺盛時期;第二 1958 年-1961 年的資源下降期;第三時期,1962 年后的資源枯竭期。然而發(fā)現,在這時期內,伴隨著各種新技術和捕撈方法的更新,呂泗漁場的小黃魚捕撈經歷了從輕到從重到極端的一個變化過程。經過整理水產檔案發(fā)現,1952-1963 年間,呂泗漁場附近海門縣、啟東縣海洋捕撈產船只、魚類產量等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值得留意的是,在這些變化之中,經濟魚類的產化也較為明顯,其在漁業(yè)生產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波動。另外從表 2.1 可以看出,呂泗漁場外省船只前來捕撈現象比較嚴重;在呂泗漁場小黃撈中除江蘇外,以浙江和福建為主,他們均在 1958 年達到捕撈峰值。在 1958 年之前縣以小黃魚捕撈為主,之后小黃魚資源嚴重不足,其他經濟魚類超過小黃魚的產量,縣則在 59 年出現這一情況,詳情見圖 1.2 和 1.3。
圖 1.3:啟東縣主要經濟水產魚類產量 單位:市擔據不完全資料統(tǒng)計,呂泗漁場總產量(1957)達 137 萬擔,其中小黃魚即占 125 萬,占 91%之多,在 1958 年之前小黃魚一直為大宗。1958 年之后,啟東、海門等地小黃大量減產,而大黃魚、帶魚等經濟魚類產量大幅上升。1963 年海門縣大黃魚捕撈首次小黃魚捕撈量,啟東縣更是 1961 年就遠超小黃魚捕撈量!督K省志·水產志》1大事記中有記載:“春汛江蘇省由捕撈小黃魚為主,開始轉向捕大黃魚為主”。8在資源遭到破壞之后,學者往往將之稱為“過度捕撈”,然而何謂“過度捕撈”?的研究多為通史性論著,對此概念均為簡要提及,僅限于說明小黃魚資源減少的原因為過度捕撈,但是沒有系統(tǒng)說明過度捕撈的背后因素是什么。9在這些論著中觀點多為性,然而筆者并不認為 1950、60 年代呂泗漁場小黃魚過度的開發(fā)如此簡單。那么究竟“過度捕撈”?1950 年代小黃魚的“過度捕撈”是哪些因素促使的?從歷史進程的角看,小黃魚資源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本研究試圖回述問題。第二節(jié) 現有研究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63270
【學位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K27;S937.3
【部分圖文】:
年觀察上表,不難發(fā)現從 1581 年到 1703 年間,雖然整個泥沙量驟然大增,但是此沙脊形成初始階段,大量泥沙進入海底,經過海底運動的沖散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直至乾隆初年,經過長期大量泥沙的匯聚,形成了呂泗漁場海底地貌的一個初步呂四漁場處于黃海暖流、長江徑流和蘇中、蘇北沿岸水團三個不同水系交匯處,、海水溫度等自然條件又得天獨厚,并且廢黃河三角洲以及長江,灌河、新洋河等淡水河帶來大量浮游生物與沉積的泥沙,適合魚類生長,而小黃魚屬暖水性、性魚類,喜棲息于泥沙底質海區(qū),可以說,在大量泥沙注入之后呂泗漁場逐漸成的完美棲息地。由于小黃魚資源的增長,小黃魚的開發(fā)也越發(fā)得到重視。1938 年海圖和 1960 年實測水深資料對比(圖 1.1),發(fā)現岸外水深 5 米至 20 米底,普遍有沖蝕刷深趨勢,暗沙向岸移動。在廢黃河口外,表現為近岸沖刷、海海灘侵蝕物質向深海運移。4射陽河口外,海岸處于沖、淤平衡。在暗沙密布區(qū)()的瓊港一帶,海底普遍刷深,物質有向岸移動的趨勢。小洋口至川腰港一帶岸水下暗沙近于沖淤平衡。呂四港以南至蘇北嘴一帶岸蝕、灘亦蝕。由此可見,蘇沙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5
其開發(fā)也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1950 年代之前,由于戰(zhàn)爭和捕撈技術的落后,漁業(yè)資源未遭嚴重破壞,進入 1950 年在國家的支持以及漁民的高漲熱情之下,漁業(yè)恢復迅速,小黃魚資源遭到了瘋狂的捕小黃魚捕撈主要表現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953 年-1957 年的資源旺盛時期;第二 1958 年-1961 年的資源下降期;第三時期,1962 年后的資源枯竭期。然而發(fā)現,在這時期內,伴隨著各種新技術和捕撈方法的更新,呂泗漁場的小黃魚捕撈經歷了從輕到從重到極端的一個變化過程。經過整理水產檔案發(fā)現,1952-1963 年間,呂泗漁場附近海門縣、啟東縣海洋捕撈產船只、魚類產量等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值得留意的是,在這些變化之中,經濟魚類的產化也較為明顯,其在漁業(yè)生產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波動。另外從表 2.1 可以看出,呂泗漁場外省船只前來捕撈現象比較嚴重;在呂泗漁場小黃撈中除江蘇外,以浙江和福建為主,他們均在 1958 年達到捕撈峰值。在 1958 年之前縣以小黃魚捕撈為主,之后小黃魚資源嚴重不足,其他經濟魚類超過小黃魚的產量,縣則在 59 年出現這一情況,詳情見圖 1.2 和 1.3。
圖 1.3:啟東縣主要經濟水產魚類產量 單位:市擔據不完全資料統(tǒng)計,呂泗漁場總產量(1957)達 137 萬擔,其中小黃魚即占 125 萬,占 91%之多,在 1958 年之前小黃魚一直為大宗。1958 年之后,啟東、海門等地小黃大量減產,而大黃魚、帶魚等經濟魚類產量大幅上升。1963 年海門縣大黃魚捕撈首次小黃魚捕撈量,啟東縣更是 1961 年就遠超小黃魚捕撈量!督K省志·水產志》1大事記中有記載:“春汛江蘇省由捕撈小黃魚為主,開始轉向捕大黃魚為主”。8在資源遭到破壞之后,學者往往將之稱為“過度捕撈”,然而何謂“過度捕撈”?的研究多為通史性論著,對此概念均為簡要提及,僅限于說明小黃魚資源減少的原因為過度捕撈,但是沒有系統(tǒng)說明過度捕撈的背后因素是什么。9在這些論著中觀點多為性,然而筆者并不認為 1950、60 年代呂泗漁場小黃魚過度的開發(fā)如此簡單。那么究竟“過度捕撈”?1950 年代小黃魚的“過度捕撈”是哪些因素促使的?從歷史進程的角看,小黃魚資源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本研究試圖回述問題。第二節(jié) 現有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玉尚;;乾嘉以來小黃魚漁業(yè)的開發(fā)與市場體系[J];中國農史;2013年05期
2 曹謹玲;陳劍杰;王俊東;李宏全;趙鳳岐;;建國60年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回顧[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李成治,李本川;蘇北沿海暗沙成因的研究[J];海洋與湖沼;198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亮;國家、技術與市場:閩臺沿海海洋魚類種群結構變遷原因研究(1492-1966)[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2 李勇;近代蘇南漁業(yè)發(fā)展與漁民生活[D];蘇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程慧榮;中國漁民收入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632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28632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