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對工廠化養(yǎng)殖條件下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的豹紋鰓棘鱸消化系統(tǒng)組織生理學進行了初步的觀察研究,旨在為該魚養(yǎng)殖條件下組織生理學提供理論數(shù)據支撐,為該魚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發(fā)提供數(shù)據支撐,同時也豐富海水肉食性魚類消化生理的基礎知識。采用解剖和連續(xù)組織切片技術,對豹紋鰓棘鱸(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系統(tǒng)形態(tài)學和組織學進行觀察研究。豹紋鰓棘鱸的消化道由食道、胃、幽門盲囊和腸道構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組成。食道短而粗,粘膜層向內腔突起形成縱行褶皺,上皮表層排列有杯狀細胞。胃部膨大,為“Y”形胃,未見有杯狀細胞,食道與胃的肌層均發(fā)達。幽門盲囊有3條,組織學結構與小腸相似。腸道在腹腔內呈“Z”形排列,比腸長為0.72±0.14,腸粘膜層向腔內突起形成發(fā)達的褶皺,多數(shù)形成二級褶皺,腸道各段均分布有杯狀細胞。消化腺由肝胰臟和膽囊組成,肝臟分三葉,胰腺呈彌散性分布,膽囊呈長條狀。本研究討論了工廠化養(yǎng)殖條件下豹紋鰓棘鱸消化系統(tǒng)組織學特征與消化、吸收的關系,認為豹紋鰓棘鱸消化系統(tǒng)具備典型肉食性魚類消化系統(tǒng)的特征。消瘦魚的食道、胃、幽門盲囊的粘膜褶皺高度都高于正常魚,但差異不顯著;小腸和直腸的粘膜褶皺高度低于正常魚,且差異極顯著。消瘦魚食道的粘膜下層厚度大于正常魚,但差異不顯著;胃、幽門盲囊、小腸和直腸的粘膜下層厚度小于正常魚,且差異極顯著。消瘦魚食道、胃、幽門盲囊和小腸中的環(huán)肌層厚度和縱肌層厚度都小于正常魚,但消瘦魚直腸的環(huán)肌層厚度和縱肌層厚度都大于正常魚,且差異極顯著。消瘦魚消化道粘膜層的杯狀細胞密度均小于健康魚。另外,對豹紋鰓棘鱸消瘦個體和健康個體的肝組織分別進行HE染色和油紅O染色,發(fā)現(xiàn)豹紋鰓棘鱸消瘦個體的肝組織變得疏松,細胞縮小,肝細胞內貯存的脂質明顯少于健康個體,肝組織上出現(xiàn)的脂褐素明顯多于健康個體。應用AB-PAS染色法對豹紋鰓棘鱸健康個體和消瘦個體的消化道粘液細胞進行了分型研究。結果顯示:豹紋鰓棘鱸粘液細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的粘液細胞密度和類型均有差異。豹紋鰓棘鱸消化道粘液細胞可分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食道粘液細胞以Ⅲ型為主;胃以Ⅰ型為主;幽門盲囊和小腸以Ⅲ型為主;直腸以Ⅲ型和Ⅳ型為主。另外,消化道各段單位面積內粘液細胞的分泌能力順序為食道直腸小腸幽門盲囊胃。通過對消化道各部位粘液細胞的分類對比可以表明,粘液細胞的類型和分布與其所在部位執(zhí)行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消瘦魚消化道各部位的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都少于正常魚,這與養(yǎng)殖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消瘦魚消化道的消化能力和抗菌能力都低于正常魚是相一致的。對工廠化養(yǎng)殖條件下的豹紋鰓棘鱸消化器官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進行了研究,并比較在正常養(yǎng)殖情況下出現(xiàn)的消瘦魚和正常魚的消化酶活性的不同。結果表明,胃蛋白酶在胃中活性最高,而在幽門盲囊、腸和肝胰臟中均未檢測出;胰蛋白酶在肝中活性最高,其次為腸和幽門盲囊,在胃中未檢測出;淀粉酶在腸道中活性最高,其次為肝胰臟和胃,在幽門盲囊中活性最低,且腸道中的淀粉酶活力極顯著高于其他消化系統(tǒng);脂肪酶在豹紋鰓棘鱸的消化系統(tǒng)中活性極低,只在肝胰臟中檢測出有少許活性。正常魚的消化酶活性明顯高于消瘦魚,對于蛋白酶,正常魚胃和腸道的蛋白酶活力都高于消瘦魚,且極顯著,正常魚幽門盲囊和肝胰臟的蛋白酶活力均高于消瘦魚,但不顯著;對于淀粉酶,正常魚消化系統(tǒng)的淀粉酶活力均高于消瘦魚,且極顯著。鑒于此,作者建議在豹紋鰓棘鱸的飼料中人為添加外源消化酶,但添加外源消化酶對豹紋鰓棘鱸生長的影響還得進一步實驗研究。
【圖文】:
圖 1 健康個體(A)與消瘦個體(B)Fig.1 Healthy fish (A)and thin fish(B)外工廠化養(yǎng)殖研究進展量長期以來穩(wěn)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水產

圖 1-1 豹紋鰓棘鱸的消化系統(tǒng)ig.1-1 Digestive system of Plectropomus leoparduPC:幽門盲囊;SI:小腸;Re:直腸;LP:肝St:Stomach;PC:Pyloric caeca;SI:Small in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965.2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雨薇;金志民;陳鑫;呂延鑫;;4種鯉形目魚類消化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7期
2 尹苗,安利國,楊桂文,孟廣勛,馮程強;鯉魚粘液細胞類型的研究[J];動物學雜志;2000年01期
3 成雪梅;對加快發(fā)展高科技漁業(yè)——工業(yè)化養(yǎng)魚的淺見[J];水產科學;1999年02期
4 史建全,劉建虎,陳大慶,祁洪芳,黃永寧,唐洪玉;青海湖裸鯉腸道組織學研究[J];淡水漁業(yè);2004年02期
5 方展強;林敏朝;;劍尾魚肝臟結構的光鏡和透射電鏡觀察[J];電子顯微學報;2006年03期
6 周邦維;李勇;高婷婷;柳陽;趙寧寧;于學權;胡金城;;主要營養(yǎng)素源對工業(yè)化養(yǎng)殖豹紋鰓棘鱸生長、體色和消化吸收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14年05期
7 區(qū)又君;蘇慧;李加兒;王永翠;廖光勇;;七帶石斑魚的形態(tài)和生物學性狀[J];南方水產科學;2012年02期
8 王永翠;李加兒;區(qū)又君;蘇慧;;野生與養(yǎng)殖黃鰭鯛消化道中粘液細胞的類型及分布[J];南方水產科學;2012年05期
9 胡玫,張中英;尼羅羅非魚仔魚、稚魚和幼魚消化系統(tǒng)的發(fā)育及其食性的研究[J];水產學報;1983年03期
10 曲秋芝,華育平,曾朝輝,齊艷萍,王永林,王兵;史氏鱘消化系統(tǒng)形態(tài)學與組織學觀察[J];水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紅梅;烏鱧消化系統(tǒng)組織學及消化酶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2 姚榮榮;溼消化道組織學與免疫組織化學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
26470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264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