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靈芝栽培病原真菌的鑒定及異硫氰酸烯丙酯對其抑制效果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8 19:12
  為了探究靈芝段木栽培過程中雜菌侵染的主要病原真菌組成及其防控措施,首先對發(fā)病靈芝段木及靈芝子實體的病原菌進行分離純化,采用形態(tài)學和rDNA-ITS序列分析進行鑒定,然后研究分離菌株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異硫氰酸烯丙酯對分離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結果表明,分離獲得的4株病原真菌菌株,其中OTA為黃曲霉(Aspergillus flavus),OTB和OTD為青霉菌(Penicillium infrabuccalum),OTC為木霉菌(Trichoderma sp.)。4株病原菌在PDA培養(yǎng)基生長良好,適宜溫度為25~30℃;菌株OTA和OTB的最適碳源分別為木糖和葡萄糖,菌株OTC和OTD的最適碳源為果糖和蔗糖;菌株OTA和OTB的最適氮源分別為牛肉膏和尿素,菌株OTC和OTD的最適氮源為NaNO3和蛋白胨;菌株OTB、OTC和OTD在酸性條件生長較好,而pH值對菌株OTA的生長影響較小。異硫氰酸烯丙酯對菌株OTA、OTB、OTC和OTD菌絲的生長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當異硫氰酸烯丙酯濃度為20μL·L-1時,其對4株菌株的抑制率均超過97%,可作為安全的... 

【文章來源】:核農學報. 2020,34(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靈芝栽培病原真菌的鑒定及異硫氰酸烯丙酯對其抑制效果的研究


霉變靈芝栽培段木和靈芝子實體

形態(tài)圖,病原真菌,菌株,菌落


式中,E0和E1分別為試驗組加入異硫氰酸烯丙酯(10、20 μL·L-1)培養(yǎng)前后的菌落直徑,mm;C0和C1分別為對照組加入生理鹽水培養(yǎng)前后的菌落直徑,mm。2 結果與分析

序列,病原真菌,靈芝,序列


從霉變靈芝段木和子實體上經(jīng)純化得到4株分離菌株,分別編號為OTA、OTB、OTC和OTD(圖2)。菌株OTA生長很快,氣生菌絲體絨狀,菌絲白色,隨著菌絲增長顏色加深變成黃綠色,進而黃綠色菌絲延伸直至長滿平板,老熟時表面生出白色顆粒狀芽孢,背面呈紅橙色,顯微鏡下觀察呈樹根狀,疏散,分生孢子呈卵形、橢圓形或近球形,整體光滑,3.2 μm×3.8 μm。菌株OTB生長較快,菌落平坦,灰色呈粉粒狀,中間有灰白點相間分布,有白色的邊緣,最后變灰色;基質由白色轉為淺灰色,并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逐步加深,整體較厚,顯微鏡下觀察呈掃帚狀,分生孢子呈球形,普遍片狀分布,孢梗莖結實。菌株OTC在PD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4~6 d可長滿,先長出白色絨狀菌絲,很快向周圍蔓延到壁,呈環(huán)狀由四周向中間變?yōu)榫G色,同時伴隨菌絲變厚,菌落呈現(xiàn)粉末狀,整個菌落較為平坦,成熟后期有黃褐色線狀斑痕,分生孢子梗生于菌絲,一端分生孢子梗較細,頂端呈帚狀分枝,分子孢子大多呈圓形,多為雙輪生。菌株OTD生長較緩慢且易被感染,點狀擴散,黑色邊緣處有白色菌絲,培養(yǎng)7 d可長到 2/3, 長滿后的菌落致密結實,有小的球狀隆起,且易在表面聚集小水珠,接觸即可浸濕菌落表面,背面有褶皺,分生孢子梗數(shù)根叢生,具隔膜,稍彎曲,頂端有分枝,較為膨脹,分生孢子聚生于小梗上,呈卵圓形或橢圓形,單胞,(4.5~6.5)μm ×(1.5~2.5)μm,無色至淡色。依據(jù)病原菌的培養(yǎng)性狀和形態(tài)學特征,參考《真菌鑒定手冊》[11],初步鑒定分離菌株OTC為木霉屬(Trichoderma sp.),分離菌株OTB、OTD均為青霉屬(Penicillium sp.),分離菌株OTA為曲霉屬(Aspergillus)。2.2 rDNA-ITS序列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復合植物精油防霉劑對玉米霉菌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J]. 王利敏,邢福國,呂聰,劉陽.  核農學報. 2018(04)
[2]不同栽培模式下松杉靈芝的生長與有效成分含量[J]. 閆梅霞,許世泉,張瑞,王英平.  食用菌學報. 2017(04)
[3]一株香菇病原真菌的分離、鑒定與室內防治藥劑篩選[J]. 羅秀俊,郭建峰,韓波波,盧孟召,徐濟責.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7(05)
[4]藍莓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分離鑒定與生物學特性研究[J]. 郜海燕,肖尚月,陳杭君,黎云龍,劉瑞玲,吳偉杰.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17(05)
[5]一種山東地栽香菇病害病原菌的分離及鑒定[J]. 蘭玉菲,蔚承祥,王慶武,崔曉.  中國食用菌. 2015(06)
[6]蘭州百合鱗莖貯藏腐爛病原菌的鑒定及生物學特性[J]. 鞏慧玲,孫愛潔,李茜,湯國綱,袁惠君,馮再平,李善家.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5(20)
[7]36種植物提取物液對食用菌兩種競爭性木霉菌的抑制作用[J]. 王剛正,曹現(xiàn)濤,邊銀丙.  中國食用菌. 2015(02)
[8]基因組ITS序列分析鑒定紅曲霉菌株[J]. 楊成龍,陳章娥,吳小平,鄧思珊,黃穎穎,陸東和.  核農學報. 2015(02)
[9]“黑木耳代料栽培培養(yǎng)基軟化病”病原菌鑒定[J]. 劉佳寧,王玉文,孔祥輝,張介馳,張丕奇.  黑龍江科學. 2014(11)
[10]不同栽培基質靈芝與不同靈芝菌株活性差異及相關性分析[J]. 謝麗源,彭衛(wèi)紅,黃忠乾,譚偉,甘炳成,劉蘭泉.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4(01)



本文編號:33504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3504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1e7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