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誘劑與低劑量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棉鈴蟲種群的控制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06-20 20:22
食誘劑可以同時引誘棉鈴蟲雌、雄成蟲,對其田間種群的防治效果明顯。在撒施應(yīng)用中,氯蟲苯甲酰胺常被用作棉鈴蟲食誘劑的伴施殺蟲劑,現(xiàn)階段推薦使用濃度為0.5μL/mL。本文測定了食誘劑與低劑量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棉鈴蟲成蟲繁殖力及卵孵化率的影響,同時評估了其田間防治效果。在室內(nèi),氯蟲苯甲酰胺濃度為0.25、0.125、0.0625μL/mL的食誘劑對棉鈴蟲雌成蟲的致死率分別為75.81%、67.01%和60.24%。以氯蟲苯甲酰胺濃度0.25、0.125μL/m L的食誘劑飼喂棉鈴蟲雌成蟲,其存活個體的繁殖系數(shù)較未取食殺蟲劑的對照組分別下降95.39%和91.61%。在田間罩籠中,提供相同數(shù)量的棉鈴蟲成蟲,無論是僅雌成蟲取食氯蟲苯甲酰胺濃度為0.25μL/mL的食誘劑,還是雌、雄成蟲均進行取食,田間落卵量較未取食氯蟲苯甲酰胺的對照組平均下降73.56%,后代幼蟲發(fā)生量平均減少75.55%。因此,食誘劑與低劑量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棉鈴蟲成蟲及其后代種群有明顯控制作用,為棉鈴蟲食誘劑撒施中伴施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的減量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文章來源】: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0,3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食誘劑與不同劑量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棉鈴蟲成蟲的致死率
在花生盛花期,棉鈴蟲雌成蟲取食殺蟲劑濃度為0.25和0.125μL/m L的食誘劑,平均每墩花生上的卵量與對照組(6.54粒)相比,減少81.73%和69.72%(0.25μL/m L:t=14.86,df=98,P<0.0001;0.125μL/m L:t=12.36,df=98,P<0.0001)(圖2A);同對照相比,殺蟲劑濃度0.25μL/m L處理組的幼蟲量顯著減少(t=2.46,df=98,P=0.0155),而殺蟲劑濃度為0.125μL/m L處理組幼蟲量減少不顯著(t=1.80,df=98,P=0.0751)(圖2B)。棉鈴蟲雌雄成蟲均取食殺蟲劑濃度為0.25和0.125μL/m L的食誘劑后,平均卵量與對照組(6.14粒)相比均顯著下降(0.25μL/m L:t=10.01,df=98,P<0.0001;0.125μL/m L:t=5.98,df=98,P<0.0001),分別為2.80和4.03粒(圖2C);與對照組相比,殺蟲劑濃度0.25μL/m L處理組幼蟲量顯著減少(t=2.90,df=98,P=0.0046),而殺蟲劑濃度為0.125μL/m L處理組幼蟲量和對照相比沒有顯著變化(t=1.74,df=98,P=0.0851)(圖2D)。3 討論
本研究通過花生田罩籠試驗,進一步評價了殺蟲劑濃度0.25和0.125μL/m L的食誘劑對棉鈴蟲種群的防治效果。棉鈴蟲成蟲具有取食花蜜補充營養(yǎng)的習性,本試驗過程中花生植株正處于花期,能為棉鈴蟲成蟲提供花蜜來源。但在田間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仍有大量成蟲被殺死,一些死亡個體出現(xiàn)在塑料圓盤及其周圍,說明食誘劑混配低劑量的氯蟲苯甲酰胺能夠有效吸引并殺死田間棉鈴蟲成蟲,證實了這種食誘劑使用方法在田間復(fù)雜環(huán)境下的有效性。田間調(diào)查同時表明,無論是僅雌成蟲取食殺蟲劑濃度為0.25μL/m L的食誘劑,還是雌、雄成蟲都進行了取食,棉鈴蟲的田間落卵量都明顯降低,較對照組平均下降73.56%,且后代幼蟲發(fā)生量平均減少75.55%。這一結(jié)果與本項目室內(nèi)測試結(jié)果基本一致,表明低劑量氯蟲苯甲酰胺伴施食誘劑對田間棉鈴蟲成蟲及其后代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但這也有待進一步大面積驗證。食誘劑能夠有效誘殺雌、雄成蟲從而降低下一代蟲源基數(shù),將棉鈴蟲的防治重點由之前的幼蟲階段提前至成蟲階段,將對棉鈴蟲種群起到重要的預(yù)防性治理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氯蟲苯甲酰胺在食誘劑中的使用濃度降低至原來的一半(0.25μL/m L)后,仍能使室內(nèi)棉鈴蟲種群繁殖系數(shù)下降90%以上、田間棉鈴蟲卵和幼蟲發(fā)生密度降低70%以上,作為一項預(yù)防性治理措施是有效的,同時能顯著降低食誘劑撒施使用成本,適宜在棉鈴蟲防治實踐中示范應(yīng)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二十一世紀以來棉花害蟲治理成就與展望[J]. 陸宴輝,梁革梅,張永軍,楊現(xiàn)明.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20(03)
[2]食誘劑與不同誘捕器結(jié)合使用對棉鈴蟲成蟲誘捕效果的影響[J]. 修春麗,李國平,高宇,栗愛麗,陸宴輝. 植物保護. 2020(02)
[3]植食性害蟲食誘劑的研究與應(yīng)用[J]. 蔡曉明,李兆群,潘洪生,陸宴輝.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8(01)
[4]棉鈴蟲食誘劑的田間誘捕效果[J]. 修春麗,栗愛麗,路偉,劉政,陸宴輝.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18 (01)
[5]種植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增加棉鈴蟲的災(zāi)變風險[J]. 陸宴輝,姜玉英,劉杰,曾娟,楊現(xiàn)明,吳孔明.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18 (01)
[6]性誘劑和生物食誘劑對花生田棉鈴蟲的防控效果及效益分析[J]. 孔德生,孫明海,趙艷麗,許玲,惠祥海,曲明靜,路興濤. 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04)
[7]食誘劑誘殺棉鈴蟲成蟲在伊犁地區(qū)的推廣應(yīng)用現(xiàn)狀及建議[J]. 李紅平. 農(nóng)業(yè)工程技術(shù). 2016(05)
[8]棉鈴蟲種群的地理型分化和區(qū)域性遷飛規(guī)律[J]. 吳孔明,郭予元. 植物保護. 2007(05)
[9]人工飼養(yǎng)棉鈴蟲技術(shù)的改進[J]. 梁革梅,譚維嘉,郭予元. 植物保護. 1999(02)
本文編號:3239868
【文章來源】: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0,3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食誘劑與不同劑量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棉鈴蟲成蟲的致死率
在花生盛花期,棉鈴蟲雌成蟲取食殺蟲劑濃度為0.25和0.125μL/m L的食誘劑,平均每墩花生上的卵量與對照組(6.54粒)相比,減少81.73%和69.72%(0.25μL/m L:t=14.86,df=98,P<0.0001;0.125μL/m L:t=12.36,df=98,P<0.0001)(圖2A);同對照相比,殺蟲劑濃度0.25μL/m L處理組的幼蟲量顯著減少(t=2.46,df=98,P=0.0155),而殺蟲劑濃度為0.125μL/m L處理組幼蟲量減少不顯著(t=1.80,df=98,P=0.0751)(圖2B)。棉鈴蟲雌雄成蟲均取食殺蟲劑濃度為0.25和0.125μL/m L的食誘劑后,平均卵量與對照組(6.14粒)相比均顯著下降(0.25μL/m L:t=10.01,df=98,P<0.0001;0.125μL/m L:t=5.98,df=98,P<0.0001),分別為2.80和4.03粒(圖2C);與對照組相比,殺蟲劑濃度0.25μL/m L處理組幼蟲量顯著減少(t=2.90,df=98,P=0.0046),而殺蟲劑濃度為0.125μL/m L處理組幼蟲量和對照相比沒有顯著變化(t=1.74,df=98,P=0.0851)(圖2D)。3 討論
本研究通過花生田罩籠試驗,進一步評價了殺蟲劑濃度0.25和0.125μL/m L的食誘劑對棉鈴蟲種群的防治效果。棉鈴蟲成蟲具有取食花蜜補充營養(yǎng)的習性,本試驗過程中花生植株正處于花期,能為棉鈴蟲成蟲提供花蜜來源。但在田間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仍有大量成蟲被殺死,一些死亡個體出現(xiàn)在塑料圓盤及其周圍,說明食誘劑混配低劑量的氯蟲苯甲酰胺能夠有效吸引并殺死田間棉鈴蟲成蟲,證實了這種食誘劑使用方法在田間復(fù)雜環(huán)境下的有效性。田間調(diào)查同時表明,無論是僅雌成蟲取食殺蟲劑濃度為0.25μL/m L的食誘劑,還是雌、雄成蟲都進行了取食,棉鈴蟲的田間落卵量都明顯降低,較對照組平均下降73.56%,且后代幼蟲發(fā)生量平均減少75.55%。這一結(jié)果與本項目室內(nèi)測試結(jié)果基本一致,表明低劑量氯蟲苯甲酰胺伴施食誘劑對田間棉鈴蟲成蟲及其后代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但這也有待進一步大面積驗證。食誘劑能夠有效誘殺雌、雄成蟲從而降低下一代蟲源基數(shù),將棉鈴蟲的防治重點由之前的幼蟲階段提前至成蟲階段,將對棉鈴蟲種群起到重要的預(yù)防性治理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氯蟲苯甲酰胺在食誘劑中的使用濃度降低至原來的一半(0.25μL/m L)后,仍能使室內(nèi)棉鈴蟲種群繁殖系數(shù)下降90%以上、田間棉鈴蟲卵和幼蟲發(fā)生密度降低70%以上,作為一項預(yù)防性治理措施是有效的,同時能顯著降低食誘劑撒施使用成本,適宜在棉鈴蟲防治實踐中示范應(yīng)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二十一世紀以來棉花害蟲治理成就與展望[J]. 陸宴輝,梁革梅,張永軍,楊現(xiàn)明.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20(03)
[2]食誘劑與不同誘捕器結(jié)合使用對棉鈴蟲成蟲誘捕效果的影響[J]. 修春麗,李國平,高宇,栗愛麗,陸宴輝. 植物保護. 2020(02)
[3]植食性害蟲食誘劑的研究與應(yīng)用[J]. 蔡曉明,李兆群,潘洪生,陸宴輝.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8(01)
[4]棉鈴蟲食誘劑的田間誘捕效果[J]. 修春麗,栗愛麗,路偉,劉政,陸宴輝.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18 (01)
[5]種植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增加棉鈴蟲的災(zāi)變風險[J]. 陸宴輝,姜玉英,劉杰,曾娟,楊現(xiàn)明,吳孔明.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18 (01)
[6]性誘劑和生物食誘劑對花生田棉鈴蟲的防控效果及效益分析[J]. 孔德生,孫明海,趙艷麗,許玲,惠祥海,曲明靜,路興濤. 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04)
[7]食誘劑誘殺棉鈴蟲成蟲在伊犁地區(qū)的推廣應(yīng)用現(xiàn)狀及建議[J]. 李紅平. 農(nóng)業(yè)工程技術(shù). 2016(05)
[8]棉鈴蟲種群的地理型分化和區(qū)域性遷飛規(guī)律[J]. 吳孔明,郭予元. 植物保護. 2007(05)
[9]人工飼養(yǎng)棉鈴蟲技術(shù)的改進[J]. 梁革梅,譚維嘉,郭予元. 植物保護. 1999(02)
本文編號:32398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2398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