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馬鈴薯黑脛病病原分離及鑒定
發(fā)布時間:2021-04-03 06:31
為明確福建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原菌的種類和生物學特性,采集福建3個馬鈴薯種植區(qū)的病樣,并通過平板分離、純化和致病性測定、生理生化測定及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該病原菌進行鑒定。結(jié)果從病樣中分離獲得9個菌株,其中2個菌株鑒定為黑腐果膠桿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3個菌株鑒定為胡蘿卜軟腐果膠桿菌胡蘿卜亞種(P.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4個菌株鑒定為胡蘿卜軟腐果膠桿菌巴西亞種(P. 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is)。不同地區(qū)菌株差異較大,其中福州青口的病原是P.atrosepticum,霞浦的病原是P.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而周寧的是P.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om和P.cartovorum subsp.brasiliense混合侵染。
【文章來源】:園藝學報. 2020,47(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3種病原菌在NA平板上的菌落形態(tài)
以清水和馬鈴薯青枯菌(RS2-3)接種薯塊為對照,分別接種9個待測菌株,接種青枯菌和待測的9個菌株均能使薯塊呈現(xiàn)水浸軟腐癥狀,且發(fā)出腐臭味,而清水處理的薯塊未出現(xiàn)水浸軟腐癥狀(圖2示QKHJ-3結(jié)果)。說明分離獲得的病原菌對馬鈴薯薯塊有侵染能力。2.2.2 植株接種
取待測菌液用注射接種方法回接到健康的馬鈴薯植株上,28℃條件下2 d時,植株注射口有水漬流出,莖桿變軟;接種4 d時,植株莖部注射口附近完全變黑,葉片發(fā)黃枯死,植株倒伏,與田間黑脛病癥狀表現(xiàn)一致(圖3)。9個待測試菌株接種后植株癥狀基本一致。處理的馬鈴薯植株發(fā)病率均達100%,說明對馬鈴薯均具有較強致病力。從接種發(fā)病的植株繼續(xù)分離病原菌,在NA平板上與田間分離的菌落形態(tài)一致。說明分離獲得的菌株即為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原菌。2.3 生理生化測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馬鈴薯病蟲害發(fā)生現(xiàn)狀與防控策略[J]. 高玉林,徐進,劉寧,周倩,丁新華,詹家綏,成新躍,黃劍,魯宇文,楊宇紅. 植物保護. 2019(05)
[2]馬鈴薯種質(zhì)資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 李彥軍,耿偉,史超,許士霖. 中國果菜. 2019(08)
[3]青海省馬鈴薯黑脛病病原菌的鑒定[J]. 王信,程亮,王亞藝,高旭升,李松齡. 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08)
[4]一種由山葵果膠桿菌引起的馬鈴薯細菌性軟腐病[J]. 王信,程亮,王亞藝,高旭升,蔡曉劍. 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07)
[5]內(nèi)蒙古馬鈴薯黑脛病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J]. 田艷麗,胡旭東,趙玉強,孫婷,周家菊,范加勤,胡白石. 植物病理學報. 2018(06)
[6]廣東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原鑒定[J]. 佘小漫,藍國兵,何自福,湯亞飛,杜振國,羅方芳. 植物病理學報. 2015(05)
[7]福建省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種類調(diào)查及防控技術(shù)[J]. 李華偉,羅文彬,紀榮昌,邱思鑫,湯浩. 福建農(nóng)業(yè)科技. 2014(12)
[8]16S rDNA擴增及測序在細菌鑒定與分類中的應用[J]. 朱詩應,戚中田. 微生物與感染. 2013(02)
[9]馬鈴薯品種黑脛病抗性篩選與評價[J]. 王立春,盛萬民,朱杰華,婁樹寶,徐洪巖,李鳳云,牛志敏. 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2(11)
[10]云南馬鈴薯細菌性軟腐病原菌的分離鑒定[J]. 趙志堅,王淑芬,方琦,李先平,何云昆.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0(04)
本文編號:3116804
【文章來源】:園藝學報. 2020,47(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3種病原菌在NA平板上的菌落形態(tài)
以清水和馬鈴薯青枯菌(RS2-3)接種薯塊為對照,分別接種9個待測菌株,接種青枯菌和待測的9個菌株均能使薯塊呈現(xiàn)水浸軟腐癥狀,且發(fā)出腐臭味,而清水處理的薯塊未出現(xiàn)水浸軟腐癥狀(圖2示QKHJ-3結(jié)果)。說明分離獲得的病原菌對馬鈴薯薯塊有侵染能力。2.2.2 植株接種
取待測菌液用注射接種方法回接到健康的馬鈴薯植株上,28℃條件下2 d時,植株注射口有水漬流出,莖桿變軟;接種4 d時,植株莖部注射口附近完全變黑,葉片發(fā)黃枯死,植株倒伏,與田間黑脛病癥狀表現(xiàn)一致(圖3)。9個待測試菌株接種后植株癥狀基本一致。處理的馬鈴薯植株發(fā)病率均達100%,說明對馬鈴薯均具有較強致病力。從接種發(fā)病的植株繼續(xù)分離病原菌,在NA平板上與田間分離的菌落形態(tài)一致。說明分離獲得的菌株即為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原菌。2.3 生理生化測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馬鈴薯病蟲害發(fā)生現(xiàn)狀與防控策略[J]. 高玉林,徐進,劉寧,周倩,丁新華,詹家綏,成新躍,黃劍,魯宇文,楊宇紅. 植物保護. 2019(05)
[2]馬鈴薯種質(zhì)資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 李彥軍,耿偉,史超,許士霖. 中國果菜. 2019(08)
[3]青海省馬鈴薯黑脛病病原菌的鑒定[J]. 王信,程亮,王亞藝,高旭升,李松齡. 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08)
[4]一種由山葵果膠桿菌引起的馬鈴薯細菌性軟腐病[J]. 王信,程亮,王亞藝,高旭升,蔡曉劍. 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07)
[5]內(nèi)蒙古馬鈴薯黑脛病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J]. 田艷麗,胡旭東,趙玉強,孫婷,周家菊,范加勤,胡白石. 植物病理學報. 2018(06)
[6]廣東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原鑒定[J]. 佘小漫,藍國兵,何自福,湯亞飛,杜振國,羅方芳. 植物病理學報. 2015(05)
[7]福建省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種類調(diào)查及防控技術(shù)[J]. 李華偉,羅文彬,紀榮昌,邱思鑫,湯浩. 福建農(nóng)業(yè)科技. 2014(12)
[8]16S rDNA擴增及測序在細菌鑒定與分類中的應用[J]. 朱詩應,戚中田. 微生物與感染. 2013(02)
[9]馬鈴薯品種黑脛病抗性篩選與評價[J]. 王立春,盛萬民,朱杰華,婁樹寶,徐洪巖,李鳳云,牛志敏. 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2(11)
[10]云南馬鈴薯細菌性軟腐病原菌的分離鑒定[J]. 趙志堅,王淑芬,方琦,李先平,何云昆.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0(04)
本文編號:3116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1168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