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鐮刀菌β-微管蛋白在毒素運輸中的作用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435.121.45
【圖文】:
?1第一章 文獻綜述1.1 小麥赤霉病與禾谷鐮刀菌簡述1.1.1 小麥赤霉病簡述小麥赤霉病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作為小麥生產(chǎn)上非常嚴重的一種病害(圖1-1),其危害僅次于小麥條銹病。作為一種普遍發(fā)生的流行病害,其流行之廣涉及到世界多個國家 (何家泌, 1992)。該病害由鐮刀菌引起,研究顯示,我國引起小麥赤霉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禾谷鐮刀菌 (Goswami and Kistler 2004)。該致病菌主要在小麥揚花期侵染(Sutton 1982),遇雨天侵染加重,其侵染小麥后,不僅會導致籽粒干癟致使小麥產(chǎn)量嚴重降低,而且它在侵染小麥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多種真菌毒素,這些真菌毒素可殘留在病麥及后續(xù)加工制品中,人畜食用后會導致中毒,嚴重者甚至死亡 (De Walle et al. 2010)。目前許多國家對小麥中殘留真菌毒素的含量都有嚴格規(guī)定,如美國和歐洲對小麥中殘留毒素的含量分別不高于 1μg/g 和 0.75μg/g (Geng et al. 2014)。目前,我國主栽小麥品種中鮮有高抗小麥赤霉病的品種,田間菌株的抗藥性問題也日益嚴峻 (Chen et al. 2017),因此,對禾谷鐮刀菌致病機理開展研究,最終為赤霉病防控新策略的建立提供理論就顯得十分重要。圖 1-1 禾谷鐮刀菌導致的小麥赤霉病Figure 1-1.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1.1.2 禾谷鐮刀菌生活史簡介禾谷鐮刀菌的生活史可以分為無性和有性兩個階段,在無性階段時禾谷鐮刀菌主要以瓶梗式形成分生孢子進行繁殖,分生孢子形狀呈鐮刀型,兩端較中間更細長,端部平鈍,足細胞形態(tài)明顯,分生孢子多為 3-5 個隔膜
侵染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禾谷鐮刀菌在侵染大或作物體內,經(jīng)收割其殘留在田間的病種或病殘境適宜時可迅速生長繁殖產(chǎn)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雨、昆蟲等媒介的傳播侵染到新的寄主,小麥在部 (Sutton 1982)。這些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發(fā)植物內部,其產(chǎn)生的菌絲可直接穿透植物細胞,arry et al. 1995, Markell 2003),禾谷鐮刀菌不僅可沿維管束擴展至鄰近小穗,致使整顆小麥發(fā)病。粉紅色霉層,這些霉層即為分生孢子聚集在一起期可在其最初侵染部位形成紫色或藍黑色的物質禾谷鐮刀菌在有性階段產(chǎn)生的子囊殼(馬鴻翔和件適宜時便從子囊殼頂端小孔噴出作為下一次菌侵染小麥后可最終導致被侵染的小麥穗枯萎變 al. 2008)。
1-3 禾谷鐮刀菌中部分參與 ZEA 生物合成的基因 (Geng et al. 2014)(箭頭表示正向調控,直線以橫杠結束表示負向調控)artial genes involved in the ZEA production in F. graminearum (Geng et al. 2e regulation is indicated by an arrow, negative regulation by a line ending by a transversal b菌中 DON 合成相關基因研究現(xiàn)狀菌在侵染小麥的過程中會釋放多種真菌毒素,這些真菌毒素可顯致病性 (Geng et al. 2014),并且可以抑制真核生物蛋白質的合成物均具有一定的活性 (Audenaert et al. 2013)。其中危害最大的 基因家族調控,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 DON 生物合成基因中,TRI5 是在 DON 合成第一步時將法尼焦磷酸轉化成二烯合酶,從而催 (Proctor et al. 1995),該基因的表達與否可用來作為 DON 是否合11);除了 TRI5 之外,TRI101、TRI1、TRI4、TRI12、TRI6、TRN 毒素的合成。Isaac B. Meek 等人通過紫外線誘導擬分枝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平;沼液對禾谷鐮刀菌殺抑效果的試驗[J];農村能源;2001年01期
2 魏春妹;陸仕華;薛偉龍;徐素珍;張吾桐;;長江中下游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禾谷鐮刀菌的分布[J];上海農業(yè)科技;1990年06期
3 匡開源;陸仕華;史士英;張樹榮;黃敬堅;;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產(chǎn)毒菌株的篩選和產(chǎn)毒條件[J];上海農業(yè)學報;1987年04期
4 謝益書 ,穆永順 ,劉穎 ,邱艷;寧夏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致病性分化的研究[J];寧夏農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5 A.Mesterhazy;王成社;;小麥抗禾谷鐮刀菌和黃色鐮刀菌(均引起麥類赤霉病)育種[J];麥類作物學報;1988年05期
6 陸鳴,王裕中,朱偉云,陳懷谷,吳志鳳;江蘇4個禾谷鐮刀菌菌株產(chǎn)生的主要毒素成份分析[J];江蘇農業(yè)學報;1989年03期
7 王裕中,陳懷谷,楊新寧,陸鳴,吳志鳳;禾谷鐮刀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小麥品種抗赤霉病性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yè)科學;1989年04期
8 王裕中;Miller;J.D.;Neish;G.A.;;中國南京三個禾谷鐮刀菌菌株所產(chǎn)生的毒素[J];植物病理學報;1989年01期
9 李清銑;王彰明;;麥類禾谷鐮刀菌致病性鑒定[J];植物保護學報;1982年03期
10 張平;沼液對禾谷鐮刀菌殺抑效應的試驗[J];中國沼氣;199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永輝;王利民;陳琳琳;李洪連;丁勝利;;假禾谷鐮刀菌侵染誘導小麥抗感品種茉莉酸途徑相關基因的差異表達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6年
2 陳琳琳;侯瑩;袁虹霞;李洪連;;假禾谷鐮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細胞凋亡相關基因的鑒定與表達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3 廖玉才;張靜柏;王建華;李和平;瞿波;黃濤;Mbacke Ndoye;宋波;李少軍;陳方方;;我國禾谷鐮刀菌種群結構及其毒素化學型研究[A];海峽兩岸第十屆菌物學暨第三屆食藥用菌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瞿波;趙純森;武愛波;李和平;廖玉才;;我國小麥禾谷鐮刀菌遺傳多樣性研究[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5 王晨芳;王光輝;李依民;韓青梅;康振生;許金榮;;禾谷鐮刀菌蛋白激酶基因的敲除及功能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麗;王芳芳;金京京;馬璐璐;齊永志;甄文超;;3種殺菌劑對假禾谷鐮刀菌的毒力測定[A];綠色植保與鄉(xiāng)村振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8年
7 周澤華;;禾谷鐮刀菌多菌靈抗藥性的溫度敏感性[A];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15年
8 張婧;張素素;李良壯;王桂清;;誘導時間對禾谷鐮刀菌纖維素酶和木質素酶活性的影響[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8年
9 孔寶華;李成云;陳海如;;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信號肽的預測和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黃麗;曲耀;張成花;朱品寬;許玲;;禾谷鐮刀菌藍光受體基因參與生長發(fā)育、次生代謝及致病性[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呂兵兵;山東首次育成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N];農民日報;2016年
2 河南農業(yè)大學 陳文 黃艷群 王志祥;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中毒防止及其薄層色譜檢測法(TLC)[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祥久;禾谷鐮刀菌組蛋白乙酰轉移酶(HATs)和泛素化相關基因FgUbx5的功能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8年
2 王建華;禾谷鐮刀菌產(chǎn)毒性與致病力的相關性及毒素化學型的分子鑒定[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劉尊勇;轉錄因子FgTeb及微管末端結合蛋白FgEB1調控禾谷鐮刀菌藥劑敏感性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4 武愛波;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致病力鑒定、毒素檢測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5年
5 紀莉景;中國不同生態(tài)地區(qū)禾谷鐮刀菌種群分化及遺傳多樣性分析[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7年
6 劉永杰;玉米抗禾谷鐮刀菌的轉錄組分析[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6年
7 孫超;二氧化氯和臭氧對污染糧食中嘔吐毒素DON產(chǎn)生的影響及消減控制研究[D];江南大學;2017年
8 張藝美;禾谷鐮刀菌中SR蛋白FgSrp1和FgSrp2的功能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
9 劉小平;基于分子生物網(wǎng)絡的表型相關基因識別研究[D];上海大學;2012年
10 張強;光周期蛋白Frq和自噬蛋白在稻瘟菌及禾谷鐮刀菌中的功能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菊;禾谷鐮刀菌中FgKAR9及其互作蛋白的鑒定與功能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2 原康怡;禾谷鐮刀菌β-微管蛋白在毒素運輸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3 李超群;禾谷鐮刀菌蛋白激酶A調節(jié)亞基Pkr的鑒定與功能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4 王建強;禾谷鐮刀菌中一個假定的BI-1同源蛋白的功能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
5 丁明玉;禾谷鐮刀菌水通道蛋白的功能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6 李靜;過氧化氫誘導依賴于metacaspase的禾谷鐮刀菌細胞凋亡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7 于曉陽;禾谷鐮刀菌烯;o酶A水合酶的功能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8 李鑓;玉米介導下禾谷鐮刀菌與其拮抗菌的相互作用[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8年
9 陳樂;A-to-I RNA編輯介導禾谷鐮刀菌組蛋白乙酰轉移酶GCN5對有性發(fā)育的調控[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10 連佳杰;禾谷鐮刀菌Metacaspases基因的功能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13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281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