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6-06-30 20:10

  本文關鍵詞: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民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首先在德國興起。早在1807年,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一書中就曾論及不同于個體精神的絕對精神。后來哲學家拉扎勒斯和語言學家斯泰塔爾提出“民族精神”和“整體精神”的概念。馮特則在前人的基礎上寫下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學》(1900-1920年),他認為民族心理學的較為合適的研究領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類生活所創(chuàng)造的那些精神產品,因此,僅憑個體意識是無法對它加以說明的”。(注:Wundt,W.Elements  of  Folk  Psychology.New  York:Macmoillan,1916.p.3.)于是,他以語言、藝術、神話、道德、法律、宗教、社會風俗習慣作為實例,研究民族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詳細論述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中國的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發(fā)展起來。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的西藏、云南、青海、新疆和海南均進行過民族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跨文化研究。(注:參見朱智賢主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與教育》,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81頁。)現(xiàn)在中國民族心理研究范圍已擴大到國內56個民族?梢哉f,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興未艾。
    一、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現(xiàn)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lián)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lián)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在這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tǒng)、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xiāng)土的眷戀,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眳菆F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保ㄗⅲ簠菆F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tài)(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guī)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guī)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tài)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蓪⒚褡逍睦矸譃槊褡逍睦硭刭|、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fā)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tài)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xiàn)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tǒng)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jié)、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

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tǒng)為基礎,在后天的環(huán)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fā)生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xiàn)象

[1] [2] [3] [4] 下一頁

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出自:范文先生網
鏈接地址:


  本文關鍵詞: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40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640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817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