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認同_民族發(fā)展的基本條件_“歷史記憶”與“族群邊界”視野下的宗教與民族認同
本文關鍵詞:宗教與民族認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央民族大學》 2011年
“歷史記憶”與“族群邊界”視野下的宗教與民族認同
張超
【摘要】:冷戰(zhàn)結束后,民族宗教問題成為國際政治生活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之一;在民族學人類學領域,民族、族群認同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學者長期的研究主題;回族是中國諸多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也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其分布范圍之廣、融入性之強與其強烈的民族認同意識形成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本文認為伊斯蘭教在回族民族認同建構與維持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本文主要探討伊斯蘭教在構建及維持回族民族認同上的作用,并從兩個較新的理論角度——“歷史記憶”與“邊界”——對宗教與民族認同的關系給予新的探討。 本論文的結構,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探討宗教與民族認同研究的背景、意義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具體內(nèi)容包括六個方面的內(nèi)容:宗教與民族認同研究的緣起;二、宗教與民族認同研究的意義,包括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三、與本論文相關的主要概念的界定;四、宗教與民族認同研究的相關理論及文獻綜述;五、本論文的主要調(diào)查方法;六、本論文的技術路線。 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邊界·宗教·民族認同,從“邊界”理論探討西安回坊回族宗教與民族認同的關系。著重從伊斯蘭教對回族族群持續(xù)性與族際互動的作用來反映伊斯蘭教與回族民族認同的關系。具體來說,伊斯蘭教中的日常禮儀、經(jīng)堂教育、典型的以宗教為基礎的寺坊制度維持了回族群體與價值觀的持續(xù)性,而宗教在回族與它民族互動過程中也起著維持回族民族邊界的作用。第二章歷史記憶·宗教·民族認同,從歷史記憶角度來論述伊斯蘭教在維持回族民族認同中的作用,具體來說,回族的族源記憶、受難記憶以及碑刻記憶共同維持了回族文化的整體性,也在文化內(nèi)部強化了回族的民族認同;第三章國家·宗教·民族認同,中國民族眾多,是典型的多族群社會系統(tǒng),在這種社會系統(tǒng)中,民族認同的樹立不得不考慮到大的族群社會系統(tǒng),因此本章分析了回族與國家,回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文化的融入過程中宗教的作用。 最后結語部分認為,從邊界角度而言,伊斯蘭教有利于回族族群持續(xù)性的維持,宗教在回族與它民族的族群互動中所起的作用進一步加強了回族民族的認同感;從歷史記憶角度而言,歷史記憶從回族的群體內(nèi)部支撐著回族的民族意識;此外,伊斯蘭教很好的處理了回族與國家,回族社會與多族群社會系統(tǒng)以及回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C9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君玲;劉益梅;;社會轉型中的文化身份認同——以阿克塞、肅北、肅南少數(shù)民族調(diào)查為個案[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2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鳴,李遠龍;族群與邊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廖楊;族群與社會文化互動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4 周傳斌,馬雪峰;都市回族社會結構的范式問題探討——以北京回族社區(qū)的結構變遷為例[J];回族研究;2004年03期
5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J];歷史研究;2001年05期
6 張偉明;歷史記憶與人類學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申莉琴;;論清代陜西回族經(jīng)濟生活變遷原因[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王希恩;民族認同發(fā)生論[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年05期
9 歐東明;;印度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J];南亞研究季刊;2008年04期
10 張麗;;“三跪九叩”的國禮[J];蘭臺世界;2009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蜀津;;“國家史”的編纂與民族國家集體記憶的建構 論“十七年電影”中的民國敘述[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2 韓雷;;構建他者——中國圣誕文化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譚敏;;道教神話內(nèi)涵及其表現(xiàn)形式[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丁華東;;社會記憶建構:檔案文獻編纂社會功能的新闡釋[J];北京檔案;2008年04期
5 劉巖;;《北方的河》與元中國寓言[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2期
6 羅成華;劉安全;;湘西永順雙鳳村土家族傳統(tǒng)祭祖儀式的田野記述[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9期
7 趙世瑜;;明清史與宋元史:史學史與社會史視角的反思——兼評《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明變遷》[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丁石慶,陳永莉;北京少數(shù)民族語言社區(qū)的歷史沿革及類型特征[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9 王俊;;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生態(tài)倫理觀研究——以楚雄州大姚縣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田野調(diào)查為例[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10 黃龍光;;邊界內(nèi)外: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以峨山縣塔甸彝漢兩村為個案[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雪竹;;城市民族社區(qū)建設與社會工作介入[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定貴;;從“言旨話”觀屯堡人的歷史記憶[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向平;;緣分·功德·共同體——中國佛教信仰的私人性與社會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周大鳴;;僑胞與族群邊界的維持(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俞學明;;試論法治社會下的宗教定位[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6 周家瑜;;論佤族神林崇拜與生態(tài)保護——以耿馬勐簡大寨“黃佤”神林崇拜為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劉希;;法律:一種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諸問題的法律人類學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8 秦瑩;;南澗彝族“跳菜”禮儀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9 何林;;多樣的“天堂”之路——茶臘村三個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禮[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10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6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7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迪;試論當代中國信仰問題及危機的消解[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蒲香;區(qū)域文化對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3 農(nóng)海華;“蠻賊首領”與“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較視域中的儂智高形象[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高彩云;偏人族群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陳云云;“他鄉(xiāng)”與“家鄉(xiāng)”:歸僑的歸屬感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秦艷姣;水庫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羅美玲;從宗族儀式到民族節(jié)日[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唐仕軍;焢土窯工藝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姚魏陽;渭南回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馬寧;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市伊斯蘭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國濤,譚晶榮;試論回族傳統(tǒng)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楊圣敏;;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基礎是什么?——一個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的案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減法[J];讀書;2003年01期
4 藍達居;歷史人類學簡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系[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6 定宜莊,邵丹;歷史“事實”與多重性敘事——齊齊哈爾市富?h三家子村調(diào)查報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7 周秋光;孫中民;;社會轉型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nèi)部結構的變遷與政治穩(wěn)定[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1期
8 王東平;《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條文研究[J];回族研究;2000年02期
9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qū)調(diào)查為個案[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10 彭年;淺說北京的伊斯蘭教[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立軍;曲鐵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民族認同及其教育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楊貞;葉興藝;;雙重認同理論的建構與典型實踐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年12期
3 王瓊;民族主義的話語形式與民族認同的重構[J];世界民族;2005年01期
4 孫友晉;張磊;;后冷戰(zhàn)時期波蘭的民族認同與俄羅斯觀[J];俄羅斯研究;2007年02期
5 霍志軍;;伏羲文化與海外華人的民族認同[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劉翠玉;;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民族認同[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佟春霞;;從宗教意識的淡化管窺民族認同——以湖南桃源縣回維村翦姓維吾爾族為例[J];西北民族論叢;2010年00期
8 徐黎麗;;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9 阿達萊提·塔伊爾;;中國柯爾克孜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調(diào)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李紫燁;;淺析喀什維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宮玉寬;;我國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2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蔣立松;;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特點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莊孔韶;蘭林友;;黃淑娉教授學術研究評述[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馬川;李曉文;;少數(shù)民族個體在民族認同過程中的雙重性[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李春;張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與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傾向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佐斌;秦向榮;;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治平;;民族認同與核心價值的現(xiàn)代重構——新中國60年與中華未來新路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8 李向平;;屬性與身份的整合——宗教與民族認同資源的社會化路徑[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9 徐曉旭;;羅馬統(tǒng)治時期希臘人的民族認同[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10 龍藜;;藏族鍋莊舞的教育人類學分析[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記者 魏武 衛(wèi)敏麗 傅雙琪;[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N];人民日報;2009年
4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張踐;[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特約評論員 黨國英;[N];南方周末;2009年
6 周謹平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陳引馳;[N];東方早報;2008年
8 樊紅敏;[N];鄭州日報;2008年
9 牛銳;[N];中國民族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龔丹韻;[N];解放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6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戴曉東;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復旦大學;2004年
8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認同與中國早期電影的確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10 王來金;全球化視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海淑;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互動[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趙北揚;民族學校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賈英仙;散雜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教育人類學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張超;“歷史記憶”與“族群邊界”視野下的宗教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覃健;地方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瑾;民族認同的語用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紅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姚靜芬;內(nèi)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宗教與民族認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48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5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