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民族關系長期和睦的原因探究
[Abstract]:......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吉首大學黨委;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武陵山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民族長期和睦的原因探究及當代價值(08YBA055)” 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托項目“武陵山片區(qū)民族團結示范區(qū)建設路徑和模式研究(HNMY2012-00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英杰;湘西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及創(chuàng)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王平;;從族際通婚看武陵地區(qū)民族關系的演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王平,龔志祥;武陵地區(qū)民族關系的現(xiàn)狀及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久瑛;;強力介入對民族文化變遷的影響——基于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的人類學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蔣作文;王方雨;楊鳳;;湘西苗族傳統(tǒng)體育的起源與發(fā)展芻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劉艷芳;劉於清;李平;;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相關探討[J];徐特立研究(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唐志明;;苗族史歌——民族信仰的母體表達[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袁曉文;陳東;;送魂:民族學視野中的“二次葬”習俗——從民族志材料看“二次葬”的定義及原因[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崔榕;;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變遷[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楊渝東;兩個苗族村落的權威結構[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8 石朝江;儒、道、佛在苗族中的傳播和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9 崔榕;;國家在場與近百年來湘西苗族文化的變遷軌跡[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10 陳雪英;;苗族服飾符號的教育價值詮釋——基于西江的教育人類學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余學軍;;清明節(jié)苗族“嘎熙”祭儀的文化解析[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xù)編[C];2011年
2 李性苑;;苗族蘆笙文化傳承與保護探討——以凱里市新光村為例[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欣;現(xiàn)代性體驗下苗族鄉(xiāng)村婦女的家庭生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莫fx;文化線路視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李姍澤;生育文化的田野調查與教育內涵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芳;枧槽苗鄉(xiāng)[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孫秋云;18世紀漢文明向苗疆的傳播及苗文明的回應研究[D];武漢大學;2006年
6 李然;當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動與族際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張磊;清代貴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陳廷亮;守護民族的精神家園[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陳雪英;西江苗族“換裝”禮儀的教育詮釋[D];西南大學;2009年
10 吳育標;中國世界遺產戰(zhàn)略管理模式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麗;苗族崇龍習俗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小營;黔東南苗族刺繡圖案及其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熊華娜;從苗文化原型到“人性的神廟”[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4 車博;黔東南苗族樂器制作技術傳承及影響因素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5 楊澤軍;加模苗寨中民族文化傳承困境的教育應對[D];西南大學;2011年
6 宋興烈;人類學視角下的族際通婚考察[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7 張秋東;從社會交往角度看苗年[D];西南民族大學;2010年
8 杜卓;苗族古歌的社會功能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9 楊春艷;黔西北苗族“解簸箕”儀式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10 蔣桂東;屯堡人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族際通婚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演變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影響[D];貴州民族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平;唐崖覃氏源流考[J];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2 符太浩;關于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問題的幾點思考——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為例[J];求索;2002年04期
3 云南省委宣傳部課題組;等閑識得春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調查[J];求是;2002年01期
4 魏小安;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目標與知識化競爭[J];社會科學家;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普朝柱;;處理好民族關系 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J];中國民族;1991年12期
2 張麗劍;;新時期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焦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王正;高新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3期
4 周競紅;;論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歷史遺產[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彭燕;陳世潤;;論和諧社會視野中的民族關系[J];前沿;2010年21期
6 魏寒梅;;民族和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以陜鄂交界地區(qū)回漢民族關系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吳用;;“和而不同”對構建和諧社會民族關系的啟示[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張時空;;城市化對民族發(fā)展及民族關系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楊林興;;云南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J];云南黨的生活;2010年05期
10 高娃;;民族地區(qū)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杰舜;;中國民族團結在世界民族關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2 丁汝俊;敏生蘭;;論貧困對我國民族關系的影響[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楊圣敏;;歷史上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劉萬慶;;中國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關系的構建[A];中國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態(tài)[C];1998年
5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穆殿春;;協(xié)調民族關系 促進民族和諧發(fā)展[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十三次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國;;西部大開發(fā):解決民族關系深層問題的有效途徑[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8 張佳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陳延斌;;論構建和諧社會與促進民族團結繁榮[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十三次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李鴻;;論民族關系的和諧發(fā)展[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十三次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侯聚萍 侯志華;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內容和特征[N];中國民族報;2007年
2 李婷軒;中華民族自覺進程中的關鍵一步[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許世昌 張修建;菏澤市政協(xié)著力構建和諧民族關系[N];聯(lián)合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趙忠洪 通訊員 石凌廣 楊志軍;17.2萬各族群眾就是一家人[N];桂林日報;2008年
5 整理 王甜;經(jīng)濟發(fā)展與民族關系:基于科學發(fā)展觀的思考[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記者 張雪飛;鞏固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N];云南日報;2011年
7 記者 呂寧豐 實習生 蔡軍;構建和諧民族關系 促進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N];南京日報;2006年
8 記者 齊展;要切實維護社會穩(wěn)定大局 促進民族關系 宗教關系和諧發(fā)展[N];遼源日報;2010年
9 記者 馬敏;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N];華興時報;2010年
10 李愿 李曉燕;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N];陜西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葛艷玲;當前新疆北疆基層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馬仲榮;社會轉型期的甘肅藏區(qū)社會矛盾與民族關系相互作用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4 張媚玲;中國西南邊疆近代民族關系史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5 賈毅;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6 鄭生忠;社會轉型時期我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宗教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關系基礎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劉瑤瑤;青海海西州漢族移民文化變遷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10 李潔;變遷、互動與交融[D];蘭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曉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王利花;構建內蒙古和諧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張婷;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內蒙古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劉衛(wèi)春;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諧發(fā)展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雷海;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吳敏;深圳特區(qū)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其力木格;扎賚特旗蒙古族漢族通婚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吉東;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賈靈充;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民族工作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10 劉思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4894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48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