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都柳江流域的漢族移民、文化傳播與地方文化的生成——以廣西三江富祿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9-05-20 10:12
【摘要】:移民向來是文化傳播最活躍的主體。清至近代閩粵漢族向廣西三江地區(qū)的移民,是為新生計的自主移民,他們與當?shù)匚幕l(fā)生聯(lián)系,導(dǎo)致了各族群文化的變遷,并重新整合了地方文化。本文以富祿為例,利用訪談、碑刻和文獻資料,著重考察近代以來都柳江流域的漢族移民和會館活動,以及漢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嵌入與融合的過程。最后討論多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民族邊界與地方文化生成的問題。
[Abstract]:Immigrants have always been the most active subjec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Qi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the immigrants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Han nationality to Sanjiang area of Guangxi were independent immigrants for a new livelihood. They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 which led to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reintegrated the local culture. Taking Ful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tivities of Han immigrants and clubhouses in the Duliujiang River Basin since modern times,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on, embedding and integration of Han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y means of interviews, inscriptions and literature. Finally,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boundary and local culture form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ethnic culture is discussed.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民族文化的村寨依托與保護研究”(12BMZ063) 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南疆和諧民族研究團隊”資助
【分類號】:C912.4;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孫進;;文化適應(yīng)問題研究:西方的理論與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趙旭東;;適應(yīng)性、族群遷徙與現(xiàn)代的文化認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余達忠;漢文化的輻射與侗族文化的變遷[J];貴州文史叢刊;1998年02期

4 唐凌;;論商業(yè)會館碑刻資料的歷史價值——基于17~20世紀廣西經(jīng)濟移民活動的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5 葛劍雄;;移民與文化傳播——以紹興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6 劉有安;;論移民文化適應(yīng)的類型及心理變化特征——以新中國成立后遷入寧夏的外地漢族移民為例[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06期

7 李志清;;儀式性少數(shù)民族體育在鄉(xiāng)土社會的存在意義(三)——族際交往中的搶花炮[J];體育科研;2006年06期

8 方素梅;近代壯族社會結(jié)構(gòu)及其變遷[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榮國;明清時代的海神信仰與經(jīng)濟社會[D];廈門大學;2001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星梅;;侗族的農(nóng)耕祭祀與節(jié)日民俗[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3期

2 羅明金;;湘西旅游土特產(chǎn)品包裝設(shè)計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探析[J];包裝工程;2009年11期

3 李斌;;贛州客家飲食的文化適應(yīng)[J];湘南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4 杜春燕;代彥霞;杜永波;;旅游區(qū)勞工移民的文化適應(yīng)問題研究——以大理古城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唐雪瓊;錢俊希;陳嵐雪;;旅游影響下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的文化適應(yīng)與重構(gòu)——基于哈尼族長街宴演變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6 萬華麒;;四川省“9+3”免費中職教育模式下藏族學生文化適應(yīng)研究[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2年01期

7 李豐延;耿葵花;楊永福;;廣西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旅游商品開發(fā)[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8 任爽;程道品;梁振然;;侗族村寨建筑景觀及其文化內(nèi)涵探析[J];廣西城鎮(zhèn)建設(shè);2008年02期

9 石昌模;;“十洞”款會的歷史變遷及其價值初探[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余達忠;;守望鄉(xiāng)土:侗族居所建筑的文化變遷[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吳國勇;;淺談侗族文化與侗族醫(yī)藥的關(guān)系[A];2007全國侗族醫(yī)藥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法成;孝與養(yǎng)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劉藝蘭;少數(shù)民族村落文化景觀遺產(chǎn)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郗春媛;人口較少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季誠遷;古村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廖君湘;南部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余豐;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廈門灣的歷史變遷[D];廈門大學;2007年

7 任勝洪;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類學考察與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8 羅冬華;廣西侗族傳統(tǒng)建筑與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9 喬馨;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巖洞嘎老文化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周夢;苗侗女性服飾文化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艷;侗族鼓樓藝術(shù)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劉朝猛;民俗體育全民健身價值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楊濤;淺析侗族大歌的音樂特征及其對基層合唱訓練的啟示[D];云南大學;2010年

4 何歆;黎平侗族服飾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5 邢瀧語;歷史時期北部灣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探析[D];暨南大學;2011年

6 范濤;海洋文化與明代涉海小說的關(guān)系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7 尹廬慧;侗族大歌的文化傳承與學習:貴州省黎平縣九龍寨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白蘭;試論西安市美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yīng)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成琳;對外漢字課的設(shè)計[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玲;文化適應(yīng)中的西藏雙語教育[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旭東;;禮物與商品——以中國鄉(xiāng)村土地集體占有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陳慧;留學生中國社會文化適應(yīng)性的社會心理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楊志強;張可然;;跨“民族”視野下的地域社會與文化——由“款”組織所見的地域與民族社會的關(guān)系[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吳治德;侗族古制變遷一瞥[J];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03期

5 劉有安;張俊明;;民族學視野下的移民“文化適應(yīng)”研究——以寧夏南部的漢族移民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05期

6 童家洲;;日本華僑的媽祖信仰及其與新、馬的比較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年04期

7 趙旭東;齊釗;;費孝通的“三區(qū)論”與王銘銘的“三圈說”的比照分析[J];開放時代;2010年07期

8 劉兆元;;海州灣漁風錄(一)[J];民俗研究;1991年01期

9 劉兆元;;海州灣漁風錄(二)[J];民俗研究;1991年02期

10 潘宏立;;一個閩南漁村的信仰世界——福建惠安港村信仰民俗的田野調(diào)查[J];民俗研究;1991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榮國;明清時代的海神信仰與經(jīng)濟社會[D];廈門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民族遷徙與文化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2 庾光蓉;徐燕剛;;論四川水庫移民在安置地的心理特征與文化融合[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姚尚建;我國行政區(qū)劃改革的四個前提[J];學術(shù)探索;2005年03期

4 ;關(guān)注民生 真心關(guān)愛 雙喜品牌“為了明天-喜愿基金”系列活動回顧[J];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47期

5 王佩;;社會保障理念、制度、實踐的文化思辯[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11期

6 趙東;;淺析民族團結(jié)對社會治安的影響[J];華章;2011年03期

7 王正宇;;廣州的藏族資本——經(jīng)濟競爭與文化融合[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劉長所;楊麗瓊;;我們心手相牽——云南征途越野俱樂部愛心捐助活動側(cè)記[J];今日民族;2011年05期

9 段友文;高瑞芬;;蒙漢交匯區(qū)村落的民族民俗文化融合歷程考察——以鄂爾多斯村落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10 劉武軍,李冠福;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看廣西壯漢民族融合過程[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粘良圖;;晉江華僑與僑鄉(xiāng)建筑[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葉智彰;;云南永勝的客家人[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赴永勝調(diào)研組;葉智彰;;客家人及其后裔在云南永勝(調(diào)研報告)[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拓展[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5 童家洲;;福州民間信仰對日本華僑社會的影響[A];閩都文化研究——“閩都文化研究”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6 羅志華;;神緣:東南亞華人與祖籍地的一條文化紐帶——永定西覺寺的田野調(diào)查[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淑華;;我國轉(zhuǎn)型期集體訪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饒吉銀;;淺談網(wǎng)絡(luò)社會對政治民主進程的影響[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方鐵;張錦鵬;;論西南邊疆跨境民族的特點和歷史傳統(tǒng)[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方燁邋馬俊;公款旅游演變成腐敗走穴[N];中國工商報;2007年

2 徐波;中非兄弟情相連 祝福中華萬民安[N];消費日報;2008年

3 葛劍雄;移民:牽動中國歷史棋局的人們[N];北京日報;2007年

4 施偉龍 吳宇;潮州市政協(xié)委員呼吁用地方文化留住海外僑胞的根[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5 記者 唐莉;“芙蓉學子”大型公益活動在我市全面啟動實施[N];隴南日報;2008年

6 郭藝s,

本文編號:248158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48158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0a8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