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從“少數(shù)民族過端午”模式看文化的涵化與誤讀

發(fā)布時間:2019-01-10 08:14
【摘要】:本文借助有關少數(shù)民族田野調(diào)查資料,剖析了多個少數(shù)民族過端午的情形。針對多民族民俗事象的"文化間性",揭示了民俗交流存在的文化涵化過程。通過對文化元素在涵化過程中吸收和呈現(xiàn)方式的辨析,建立了少數(shù)民族接受端午諸元素的涵化模式。一是同核化呈現(xiàn),居住在漢族地區(qū)或多民族雜居地區(qū),受漢文化的影響,吸收了端午核心元素,其節(jié)日本質(zhì)及呈現(xiàn)與漢族端午一樣或非常接近。二是糅合化呈現(xiàn),被接受或表現(xiàn)的少量元素成為該民族過節(jié)時較為突出且重要的符號。三是邊緣化展示,有些少數(shù)民族保留著獨特的過節(jié)方式,其節(jié)日的實質(zhì)主要是歌舞交往等,端午文化元素具有邊緣性,但長期被看做是端午節(jié),使得少數(shù)民族五月節(jié)的再現(xiàn)與表述存在明顯"誤讀"。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several ethnic minorities cross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ith the help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view of the interculturality of multi-national folklor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cculturation of folklore communication is revealed.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ways of absorbing and presenting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this paper sets up the culturalization mode of accepting the elements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by ethnic minorities. The first is the appearance of homogenization, living in the Han nationality region or multi-ethnic mixed living area, influenced by the Han culture, absorbed the core elements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its festival nature and presentation is the same or very close to the Han nationality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other is that a small number of elements which have been accepted or expressed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symbols in the festival of the nation. Third, marginalized display, some ethnic minorities retain a unique way of festival, the essence of the festival is mainly song and dance communicati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al elements are marginal, but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makes the re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May Festival of ethnic minorities exist obvious "misreading".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C95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君島久子;張真;;貴州清水江苗族的龍舟競渡[J];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02期

2 吳通發(fā);;清水江畔苗族的龍舟節(jié)[J];貴州民族研究;1982年01期

3 周星;中國民族學的文化研究面臨的基本問題[J];開放時代;2005年05期

4 鄧小芳,蔣新香,張衛(wèi)軍;“端午澡”中的藥用植物[J];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3期

5 張光成;略論20世紀中國文化涵化的歷史進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秦紅增;;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傳播中的涵化、濡化與創(chuàng)新——從廣西龍州布傣“天琴文化”談起[J];思想戰(zhàn)線;2012年02期

7 朱如彩,,丁鋒,劉育衡,秦昌國,陳重明,陳建國;湖南瑤族傳統(tǒng)端午藥市調(diào)查[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1996年04期

8 李安民;;關于文化涵化的若干問題[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9 楊春燕;龍春林;石亞娜;王躍虎;王鴻升;;廣西靖西縣端午藥市的民族植物學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趙雨云;;永州“端午藥市”植物資源[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瑜;;黎族民居的特征[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4期

2 雷啟義;白宏鋒;張文華;周江菊;;黔東南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多樣性與糯稻遺傳多樣性資源保護[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7期

3 席武俊;王金亮;陳華芳;王平;畢艷;蔣連芳;;滇西北香格里拉典型濕地功能評價[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0期

4 呂紅艷;;南方北方“二月二”習俗比較分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4期

5 趙燕梅;周燦;;《遮帕麻和遮米麻》與阿昌族祖先崇拜[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04期

6 宋文賢;;“擺”間的人神對話[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宋文賢;;儀式·音樂——以德宏戶撒阿昌族南傳佛教儀式活動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方楨,楊津津;比較我國漢、苗、傣族龍舟競渡文化之異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9 楊津津,張雁飛,方征;納西族的東巴跳[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10 趙艷,單可人,齊曉嵐,謝淵,吳昌學,李毅,馬驕,何燕,任錫麟;黔南荔波少數(shù)民族及漢族ABO血型分布及基因頻率調(diào)查[J];中國輸血雜志;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俞茹;;追尋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苞滿”、“閩濮”的歷史溯源[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張巖;;文化的憂郁——以南溪村寨喪葬禮儀的變遷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3 陸雙梅;;云南少數(shù)民族搶婚(偷婚)習俗的文化探析——以奔子欄藏族偷婚習俗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4 白郎;;對麗江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歷史考察——從黎明到黃昏[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5 吳軍;;侗族傳統(tǒng)道德面臨的危機與新道德教育體系的構(gòu)建[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藍萬清;;畬族“烏飯”傳說的文化考察[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7 繆品枚;;畬族與閩東傳統(tǒng)文化[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8 楊曉;李暉;張夢夏;孟凡濤;姚文t

本文編號:24060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4060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288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