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瓠出世:瑤族起源于豫東魯西——盤瓠部族興起和遷徙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選題:盤瓠 + 瑤族; 參考:《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盤瓠不是虛構人物符號,而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于公元前2391年夏歷五月初五,出生于今河南商丘。他從小就是個棄兒,是帝嚳高辛氏將他抱養(yǎng)成人。盤瓠長大后與苗族和其他民族加入蚩尤領導的九黎集團,他們活動的區(qū)域是豫東魯西。公元前2376年,黃炎集團與蚩尤發(fā)生"涿鹿之戰(zhàn)",盤瓠15歲,脫離蚩尤集團,投入黃炎集團,參加了戰(zhàn)爭,并在戰(zhàn)斗中斬殺畎夷之將,得到帝嚳高辛氏的封賞,授爵賜婚。"涿鹿之戰(zhàn)"是瑤族歷史上民族分化遷徙的第一個波次,戰(zhàn)后瑤族擺脫了東夷九黎族的控制,從這個集團中分離出來,獨自尋找民族發(fā)展之路,瑤族雛形形成了。
[Abstract]:Panhu is not a fictional symbol, but a real historical figure. He was born in Shangqiu, Henan Province in 2391 BC. He grew up as an abandoned child and was brought up by Ku Ku. Panhu grew up with Miao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to join Chiyou's Jiuli Group, which operat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Henan. In 2376 BC, Huang Yan Group and Chiyou "Zhuolu War", Panhu 15 years old, separated from the Chiyou Group, into the Huang Yan Group, participated in the war, and in the battle to kill the general, Ku Gao Xin's bounty, awarded the king's marriage. " The Battle of Zhuolu was the first wave of ethnic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Yao nationality. After the war, the Yao nationality got rid of the control of the Jiuli nationality of Dongyi, separated from this group, and found the way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lone, and the embryonic form of the Yao nationality was formed.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
【分類號】:C9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永國;試論苗族的來源和形成[J];思想戰(zhàn)線;1980年06期
2 鄧曉華;王士元;;苗瑤語族語言親緣關系的計量研究——詞源統(tǒng)計分析方法[J];中國語文;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鶴;;民國初期至抗戰(zhàn)之前湘西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7期
2 黃崇成;高宏;;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及其對蜀漢政權的影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4期
3 苗笛;楚文化和滇東北苗族文化關系淺談[J];畢節(jié)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4 王一波;陳廷亮;詠梅;;淺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發(fā)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劉麗;衛(wèi)鈺;;苗族的民間信仰及其區(qū)域差異[J];滄桑;2009年05期
6 劉金標;張文靜;;從巴岱文化看湘西苗族的生命意識[J];滄桑;2011年06期
7 陳旋;;論湘西苗族鼓舞的保護問題[J];成功(教育);2010年09期
8 郭世Pr;;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審美藝術的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9 陶自祥;;社會轉型期云南苗族高層次人才發(fā)展狀況初探[J];大理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姚嵐;;淺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J];大舞臺;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康樂;王匯;;民族融和的成功典范——湖南洪江古商城[A];湖南省苗學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洪江·中國第一古商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欣;現(xiàn)代性體驗下苗族鄉(xiāng)村婦女的家庭生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何圣倫;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周小藝;興盛、衰落與重建[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雷晴嵐;(亻革)家“哈沖”節(ji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周紅;湖南沅水流域古鎮(zhèn)形態(tài)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6 王艷暉;湖南靖州花苗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7 朱圣鐘;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qū)歷史經(jīng)濟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馬廷中;云南民國時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劉芳;枧槽苗鄉(xiāng)[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qū)的近代重構[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麗;苗族崇龍習俗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梁勇;麻山苗族史詩《亞魯王》音樂文化闡釋[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鄒晶晶;苗族裝飾藝術中女性紋飾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田怡;中國近代民族區(qū)域整合之湘西民族地方:1930年代湘西革屯運動析論[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湯麗茗;論雷山縣苗族服飾刺繡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丁尹菁;歷史·身體·記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陳雪玉;論東家話在苗語川黔滇方言中的地位[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張軍英;湘西苗族婚嫁歌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瀕化;云南文山苗族武術運動的現(xiàn)狀調查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1年
10 李暉;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傳統(tǒng)動、植物圖案的應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顧永昌;;古代苗族遷徙UO題初探[J];貴州民族研究;1980年01期
2 張永國;;關于苗族的圖騰崇拜問題[J];貴州民族研究;1980年02期
3 王輔世;;苗瑤語的系屬問題初探[J];民族語文;1986年01期
4 黃行;苗瑤語方言親疏關系的計量分析[J];民族語文;1999年03期
5 鄧曉華,王士元;藏緬語族語言的數(shù)理分類及其分析[J];民族語文;2003年04期
6 鄧曉華;南方漢語中的古南島語成分[J];民族語文;1994年03期
7 王克旺 ,雷耀銓 ,呂錫生;關于畬族來源[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榮珍;安達魯西亞文化[J];國際觀察;1993年05期
2 孫孟來;魯西有個“張五十”——記全國勞模、十五大代表、茌平縣小楊官屯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忠[J];黨建研究;1998年04期
3 張?zhí)偾?崛起在魯西大地──記山東省里彥電廠[J];中國司法;1998年05期
4 王福起,曹務順;孔孟故里一顆耀眼的明珠[J];中國司法;1999年09期
5 侯領元 ,石吾華;專員夢斷魯西南[J];中國監(jiān)察;1999年09期
6 王國柱;新形勢下加強家園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司法;2000年12期
7 王光明 ,姜良綱;一撇一捺重鑄“人”的骨架[J];中國司法;2002年04期
8 趙學良;醉讀海迪[J];中國殘疾人;2004年01期
9 張正直 ,劉青;揭開世界最大細菌戰(zhàn)內幕第一人[J];檢察風云;2005年03期
10 史放;;功敗垂成的“布魯西洛夫攻勢”[J];環(huán)球軍事;2010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山東魯西農(nóng)牧發(fā)展集團[A];中國牛業(yè)高峰會暨中國畜牧業(yè)協(xié)會牛業(yè)分會成立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尚坤;趙鵬大;張增奇;王敏;;魯西下連家電氣石礦床特征及成因研究[A];加強地質工作 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2006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高增誠;;一槍未發(fā)殲敵一個團部和一個營[A];老兵話當年(第三輯)[C];2002年
4 支霞臣;孟慶;許文良;王冬艷;;魯西鐵銅溝中生代閃長巖中橄欖巖包體代表SCLM嗎?—Re-Os同位素體系的啟示[A];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5 邱檢生;蔣少涌;胡建;;魯西中、新生代鎂鐵質巖漿作用與地幔化學演化[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徐惠芬;;魯西花崗巖-綠巖帶研究新進展[A];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文集(25)[C];1993年
7 ;魯西西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
本文編號:18726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7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