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倫理認同與倫理困境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08:28

  本文關(guān)鍵詞: 倫理認同 民族國家倫理認同 經(jīng)濟全球化 出處:《學!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民族國家的倫理認同有明顯的地域歷史性、民族性。它具有激勵功能、規(guī)范功能、整合功能,是國家成員間團結(jié)一致的凝聚力所在,它是維系一個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在全球化時代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國際層面,它都是社會平等、合作環(huán)境及機制的重要維系基礎。經(jīng)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相互協(xié)作機遇的同時也沖擊著國家主權(quán)觀、國家地域觀與民族文化等傳統(tǒng)國家實體性精神的基地。西方發(fā)達國家應對全球化治理需求提出"普世倫理"認同,誘導消解著民族國家的倫理認同。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我們要塑造良性的民族國家倫理認同,確立生態(tài)倫理價值觀,反對抽象的倫理普遍主義;在深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中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創(chuàng)造文化條件、整合有效資源。
[Abstract]:The ethical identity of the nation-state has obvious regional history and nationality. It has the function of encouragement, regulation and integration, which is the cohesive force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country. It is the spiritual bond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t is social equality, both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important maintenance found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environment and mechanis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ings the opportunity of cooperation to each other, but also impacts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The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entity spirit such as national region view and national cultur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put forward "universal ethics" identity to the demand of globalization governance.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shape the ethical identity of the nation state,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ethical values, and oppose the abstract ethics universalism. In the systematic engineering of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e should create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integrate effective resources for carrying forward and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
【分類號】:C95;D032
【正文快照】: 全球化主要是由經(jīng)濟全球化引發(fā)的、逐步使世界各個地區(qū)及國家、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日趨一體化的趨勢。它不僅改變著世界經(jīng)濟、政治格局,而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文化理念、倫理觀念和價值信仰。它不僅激發(fā)了全球范圍內(nèi)民族國家間的倫理認同要求,而且也對個體的民族國家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樊浩;應對“全球化”的價值理念及其道德教育難題[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陳愛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楊立江;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gòu)芻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胡文木;論法治與人性——兼論“人性惡”理論之得失[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管在高;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中介組織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王世洲;關(guān)于中國死刑制度的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gòu)[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9 趙存生;;中國社會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李春霞;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兩種文化的整合[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韓震;;論民族精神的歷史性與時代性[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2 張秋瑰;;博客力量與中國現(xiàn)狀——從中美博客熱點差異看中國博客的現(xiàn)實發(fā)展[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3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gòu)[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4 岳永杰;;論信息化時代下的倫理建設[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松峰;;論晉江企業(yè)文化模式的時代構(gòu)建[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明明;歐洲聯(lián)盟的集體認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戴俊潭;電視傳播與轉(zhuǎn)型期中國農(nóng)民的意識現(xiàn)代化[D];復旦大學;2004年

3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quán)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楊偉東;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強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鐘愛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權(quán)力關(guān)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guān)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宏輝;民事起訴權(quán)保障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2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斌;有關(guān)合同法中顯失公平規(guī)則的探討[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5 蔡書貴;實踐性道德主體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6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7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8 高巍;英美法三國行政訴訟制度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9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周紅陽;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閱讀[D];湘潭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紅;;論民粹主義在全球化困境中的重現(xiàn)[J];理論學刊;2007年01期

2 宋麗艷;;康有為大同思想中的經(jīng)濟全球化情結(jié)[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6期

3 賈犁舒;;平坦世界的不平之處[J];中國商貿(mào);2007年04期

4 皇甫芳;;關(guān)于經(jīng)濟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義問題的思考[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11年06期

5 汪永成;試論經(jīng)濟全球化對發(fā)展中國家行政管理的影響[J];嶺南學刊;1999年01期

6 李擁軍;;經(jīng)濟全球化與政治文明建設[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02期

7 陳,,趙英臣;經(jīng)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相互關(guān)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王珍,高玉林;經(jīng)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前景[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吳濤;;經(jīng)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J];蘭州學刊;2005年06期

10 許鋒;姜毅龍;;試論經(jīng)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quán)的影響[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驥;;經(jīng)濟全球化與20世紀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A];紀念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成立20周年論文集[C];2000年

2 李忠杰;;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A];紀念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成立20周年論文集[C];2000年

3 陳志尚;;全球化、和諧世界與人權(quán)[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guān)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4 王學東;;當代資本主義改良評析[A];紀念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成立20周年論文集[C];2000年

5 李俊卿;;全球化視野下的公民意識內(nèi)涵探究[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6 傅迪;;“中西文化論爭終結(jié)”論的實質(zhì)[A];忘年交書簡五十封[C];2007年

7 張弘;;一元行政體制與多元社會的和諧關(guān)系[A];“構(gòu)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余文烈;;當代資本運動、全球金融危機與社會主義斗爭的新任務[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林德山;;全球化與社會主義:觀念與政策爭議[A];“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伍開昌;;試論全球化背景下學習型政黨的構(gòu)建[A];江蘇省政治學會2002年“全球化與政治文明”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 杰;經(jīng)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quán)的挑戰(zhàn)[N];學習時報;2001年

2 王勇 傅偉韜;經(jīng)濟全球化中的世界政治擴散[N];社會科學報;2001年

3 李淑梅;經(jīng)濟全球化對人的發(fā)展的意義[N];光明日報;2002年

4 李秀潭;經(jīng)濟全球化與黨的建設[N];光明日報;2001年

5 王瑜;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黨政治的新變化[N];學習時報;2001年

6 俞可平;經(jīng)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quán)[N];學習時報;2004年

7 益程;探討世界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新趨勢[N];人民日報;2002年

8 侯遠長;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N];河南日報;2001年

9 鐘沛璋;資本主義研究之我見[N];北京日報;2001年

10 蘇宏章;論九十年代[N];遼寧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吳茜;論經(jīng)濟全球化的政治后果[D];廈門大學;2001年

2 張義;經(jīng)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D];武漢大學;2004年

3 張海年;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D];武漢大學;2005年

4 黃禮堂;政府在產(chǎn)業(yè)升級中的作用[D];蘭州大學;2009年

5 劉玉寶;電子政務與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6 李翠芳;中左派的政府理論及其意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7 陳健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與中國的學習和借鑒[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吳能武;后民族結(jié)構(gòu)與世界公民社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14787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787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d28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