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何以和諧共生——基于民族認同基礎理論的分析
本文關鍵詞: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何以和諧共生——基于民族認同基礎理論的分析 出處:《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民族認同 國家認同 認同基礎 民族建設 國家建設
【摘要】:作為民族個體能否認同一個民族?或歸屬于民族?并非無緣無故,而是具有一定的認同基礎,并且,民族認同的強烈程度和持久長度往往與其基礎是否夯實有著一種正相關的關聯(lián)性。一般而言,民族認同的基礎有三種,即族裔基礎、文化基礎和政治基礎。在多民族國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能否和諧共生?依據(jù)民族認同基礎理論,關鍵在于認同基礎的建設,即可通過國家建設和民族建設,促使各民族在保持原有的民族認同的基礎上達成政治共識、文化共識和國族共識。
[Abstract]:Can we identify with a nation as an individual nation? Or belong to a nation? It is not for no reason, but has certain identification foundation, moreover,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tensity and the lasting length often have a kind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hether its foundation compacts or no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and the lasting length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ere are three bases for national identity, that is, ethnic basis, cultural basis and political basis. C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coexist harmoniously in a multi-ethnic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key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foundation, that is, through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political consensus of all ethnic groups on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consensus and national consensus.
【作者單位】: 北方民族大學;
【基金】:北方民族大學基金項目《全球化視野下的國家認同研究》階段性成果,批準號:2013XYS01
【分類號】:C958
【正文快照】: _ 誠然,令我們感覺到:構建和諧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_5 關系,不僅顯得困難多多,而且似乎無從著手。之所以會令人依據(jù)當前民族學界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一 如此焦慮,原因或許還在于我們所采用的慣常思維方式,即般觀點,盡管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并非絕對彼此對立的矛 僅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玉安;印尼華人的同化及其前景[J];東南亞研究;1999年05期
2 林偉健;;國家凝聚力: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 楊立憲;;臺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的態(tài)度探析[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王紀芒;;中國朝鮮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以中國某邊疆地區(qū)的朝鮮族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4期
5 都永浩;;民族問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課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4期
6 錢雪梅;;從認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7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8 王希恩;民族認同發(fā)生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年05期
9 熊焰;管慧娟;;恩施州特色茶產(chǎn)業(yè)與經(jīng)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民族論壇;2013年02期
10 陳茂榮;;文化民族與政治民族:由民族屬性所衍生的話題[J];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文瑜;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的幾點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袁銀枝;淺談制度主客體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3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4 鄭文瑜;試論學分制條件下如何加強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5 于學強;;論鄧小平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2期
6 焦秀君;;關于發(fā)展黨內民主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7 鄧曉宇;;淺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8 宋曉榮;;探析鄧小平的制度建黨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9 鄭文瑜;;從加強師德建設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10 趙秀花;;鄧小平的發(fā)展思想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王銳;;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政協(xié)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鄭陳榮;;論公平正義在構建高校和諧校園中的作用及其實踐原則[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王祺國;;省級以下人民檢察院實行垂直管理體制研究[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9 高燕;;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國的運用與發(fā)展[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黃萍;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于l,
本文編號:13961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9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