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本文關(guān)鍵詞: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姓名:彭兆榮
出生年月:1956.4.26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通訊地址: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郵編:361005
電話:0592-2180579
傳真:0592-2093108
Email: zrpeng@xmu.edu.cn
個人中文簡介
留學經(jīng)歷
1988-1990獲國家教委公派到法國進修人類學,在尼斯大學人類學系學習
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所”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師從Jacques Lemoine(法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學學部委員)
2000-2001國家公派到法國巴黎大學(十大)講座教授,與Bernard Formoso等人類學家合作
巴黎大學(索邦)(Université de Paris-Sorbonne)高級訪問學者。與人類學家、漢學家John Lagerway交流
2003-2004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師從世界著名旅游人類學家Nelson Graburn教授并進行旅游人類學研究方面的項目合作.。
課題研究
主持“滇越鐵路遺產(chǎn)線路及旅游品牌策劃”項目(橫向合作項目:2008-2010年)。
主持“元陽梯田旅游品牌創(chuàng)意”項目(橫向合作項目:2008-2009年)
主持2007年福建省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海峽西岸文化生態(tài)保護與遺產(chǎn)研究”。
主持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2007年度重大研究項目“閩臺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學研究”。
主持泉州“南音”向聯(lián)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代表名錄的項目修改。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嶺南走廊·瀟賀段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學研究”(2005-2008).
主持廣西民族學院委托課題“地方敘事與民族遺產(chǎn)”(2005-2009)。
主持“廣西瑤族盤瓠神話傳說和儀式音樂研究”(2003、12-2005、12)此項目獲“香港學術(shù)研究資助委員會”[Research Grand Council (Hong Kong)]資助。
主持“古希臘神話和史詩中的東方價值”,廈門大學社會科學項目資助(2003-2005年)。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周邊國家民族關(guān)系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1998-2001)。
主持國家教委(教育部)“苗-瑤國際化的人類學研究”課題(1993-1996)。
主持“福建省華僑調(diào)查項目”(橫向課題1999-2001)。
主持“海外華人族群認同與家族企業(yè)轉(zhuǎn)型”國際間合作項目。(1993-1996費用由海外基金會提供)。
參加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委派重大攻關(guān)項目“中國南方民族的起源與形成”。主持者:陳支平、鄧小華。
參與2002-2004年教育部項目“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參加者,主持人: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孟華教授。
參與2002-2004年臺灣“中研院”史語所項目“英雄祖先與民族記憶”。主持人:王明珂教授。
主持和參加國際學術(shù)活動
1990.6-7 參與主持國際人類學瑤族專題研討會,并擔任文字翻譯。專題發(fā)言“中國西南舅權(quán)”(法國.圖魯茲)。
1990.10 參加國際漢學研討會。大會發(fā)言“背離與彌合──大陸與港臺漢語的差異”。(德國.美因茲)。論文刊于國際漢學刊物《春》。
1991.10 參與主持國際人類學專題研討會“抗拒生命的時空觀”。(泰國.清邁)。論文刊于“國際瑤際研究論文集”──新亞集刊。
1992.9 參加國際瑤學研究會,專題發(fā)言“法國優(yōu)勉瑤的社區(qū)發(fā)展與現(xiàn)代化”(廣西.賀縣)。
1993.10 參加國際人類學專題研討會,專題發(fā)言“跨境民族的文化變遷”(越南. 河內(nèi))。
1994.12-1995.2 參加泰國東南亞華人經(jīng)濟文化研究調(diào)研組。(泰國.合艾)
1996.1 再次赴泰國南部進行東南亞華人家族企業(yè)調(diào)查。(泰國南部)
1996.8 參加國際比較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并主持“文學與人類學分會”,專題發(fā)言“對話:在詩性王國與世事王國之間”。(中國.長春)
1996.10-11 參加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題發(fā)言“客家群:變遷中的文化認同”。會后到馬來西亞進行華人社區(qū)的人類學調(diào)查。(新加坡.馬來西亞)
1997.8-9 參加國際比較文學第十五屆大會,專題發(fā)言“紅毛番──歷史語境中的文本”荷蘭.萊頓)。順訪法國,在法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學研究所作“中國人類學發(fā)展狀況”的報告。(法國.巴黎)
1997.10 主持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廈門)
1998.11 參加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題發(fā)言“主/客之間──以福建寧化縣巫姓為例”(臺灣.臺北)
1999.7-8 赴歐學術(shù)訪問,法國、西班牙。
1999.9 參加人類學本土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專題發(fā)言“本土的邊界”(廣西.南寧)
1999.10 參加“人類學、中國社會與旅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專題發(fā)言“參與觀察的民族志旅游”。(云南.昆明)
1999.11 參加費孝通九十華誕及“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專題發(fā)言“邊陲社會中的草根力量”。(江蘇.吳江)
1999.11 參加國際民族民俗學術(shù)研討會,專題發(fā)言“媽祖崇拜的跨域性播延”(廣西.南寧)
2000.7 參與組織“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國際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廈門)
2001.10 參加“歷史人類學工作坊(workshop)”。(廈門)
2001.10 參加“歷史民族志學術(shù)研討會”(臺灣中研院史語所)
2001.12 參加“中國人類學百年暨都市人類學國際研討會”,作“人類學儀式理論知識譜系”發(fā)言。(廣州)
2002.5 參加“歷史、史學與性別學術(shù)研討會”,作“‘制造的歷史’與‘歷史的制造’”專題發(fā)言。(大連)
2003.10 參加“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中央民族大學)做“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的專題發(fā)言。
2003.11 參加“中國飲食文化同際學術(shù)研討會”(成都)
2004.5 參加“人類學高級論壇”(銀川)做“現(xiàn)代性與移動性: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面臨的擠壓——旅游人類學視野中的‘旅游文化’”的專題報告。
2004.10 參加“中國首屆鄉(xiāng)村旅游與反貧困國際論壇研討會”,(貴陽)作“旅游人類學視野中的‘鄉(xiāng)村樣本’”的大會報告。
2005.3 參加“北大-耶魯雙邊論壇”,做“西方基督教符號形象的東方地方化敘事——中國東南沿海泉州墓碑符號的解釋”的專題發(fā)言(北京大學)。
2005.7.1-5 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Beijing). “ Rural Sample in a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005.8.12-16 出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做“文學人類學的儀式研究”的專題發(fā)言(深圳大學)。
2005.10.22-25 主持“中國人類學學會年會”,做“文化遺產(chǎn)與家園紐帶”的主題發(fā)言。(廈門)
2005.10.28-31 參加“第三屆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武漢)
2005.10.31-11.2 參加“費孝通學術(shù)研討會”,做“無邊界記憶”發(fā)言。(北京)
2006.7.20-24 參加“第二屆西北方言與民俗國際研討會”,主持民俗部分。(青海)
2006年 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專家委員會參加“聯(lián)合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締約國政府間特別會議”,審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遴選標準草案”(Draft Set Criteri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工作。
2006年 主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選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項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聯(lián)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代表名錄的項目工作。
主編
主編“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月10月分兩批,共九本出版)
主編“旅游人類學譯叢”(與Nelson H. Graburn教授合作主編,四部著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主編“廈門大學人類學文叢”(出版四部著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編“人類與遺產(chǎn)叢書”,出版三部著作,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著作
《遺產(chǎn):反思與闡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9萬字)ISBN7-105-06712-8。
《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版。ISBN7-80707-169-9。
《人類學關(guān)鍵詞》(合作)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9萬字,本人獨立完成8萬字)ISBN7-5633-3768-5/G.2394.
《擺貝:一個西南邊地的苗族村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ISBN7-108-01933-7/K。
《文學與儀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6萬字)ISBN7-301-07102-7/I.0667。
《旅游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2萬字)。ISBN7-105-06712-8。
《生存于飄泊之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10萬字)ISBN 7-5321-0907-0 。
《從苦力到巨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6月版(23萬字)ISBN 7-80109-188-4 。
《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第一作者),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7-219-02926。
《西南舅權(quán)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25萬字)ISBN 7-5415-1411。
《文化特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一作者)完成字數(shù)25萬 ISBN 7-221-04094 。
《英語成語典故》(第二作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書號:7173.685 。
《東西方文化解析》(第一作者),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ISBN 7-80583-152-1。
《神靈文化與高原民俗》(第一作者),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ISBN 7-221-0252-4。
《漁村敘事──中國東南沿海三個漁村變遷實例》(第一作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ISBN 7-213-01659-8 。
《寂靜與躁動:一個深山里的族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0年1月版ISBN7-213-01827-2/K467 。
《停泊法蘭西》“學者走天下叢書”之一,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版,(10萬字、60幅圖片)ISBN 7-80671-053-1。
論文
“儀式敘事的原型結(jié)構(gòu)”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無形文化遺產(chǎn)遭遇的三種‘政治’”,載《民族藝術(shù)》2008年第3期,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人類學與遺產(chǎn)研究”載《西北第二民族學報》,CN64-1033/G4。(二類核心)(CSSCI)
“民族志書寫:徘徊于科學與詩學間的敘事”,載《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CN11-3673/C。(一類核心)(CSSCI)
“遺產(chǎn)與旅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并置與北離“,載《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三期,CN45-1041/C。(二類核心)(CSSCI)
“馬尾:中國近代遺產(chǎn)群的一個范式表述”,載《文化遺產(chǎn)》2008年第三期。CN44-1645/G0。
“從‘他者保護’到‘家園遺產(chǎn)’”載《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CN52-1001/C。(二類核心)
“災難與人類”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旅游與人類學”,載《思想戰(zhàn)線》2008年第4期。CN53-1002/C。(CSSCI)(核心)
“旅游消費:家園遺產(chǎn)中‘看不見的手’”,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第7期。CN22-1002/C。(二類核心)(CSSCI)
“戲劇的人類學研究”,載周寧主編《西方戲劇理論史》下冊,第1179-1207頁。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ISBN978-7-5615-2971-3。
“災難與旅游”,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六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
《人類學》之“旅游人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ISBN978-7-300-08948-5/C﹒404(2萬字)
“多維視野中人類學的西南研究”(專題訪談),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CN51-1671/C。(二類核心)(CSSCI)
“遺產(chǎn)政治學:現(xiàn)代語境中的表述與被表述關(guān)系”,載《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CN53-1191/C。(二類核心)(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2008、3“學術(shù)前沿”轉(zhuǎn)摘)
“以民族-國家的名義:國家遺產(chǎn)的屬性與限度”,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8、5全文轉(zhuǎn)載)
“遺產(chǎn)的解釋”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
“遺產(chǎn)學與遺產(chǎn)運動:表述與制造”,載《文藝研究》2008年第2期,ISSN0257-5876/CN11-1672/J。(一類核心)(CSSCI)
“人類學視野中儀式音樂的原型結(jié)構(gòu)”,載《音樂研究》2008年第1期。CN11-1665/J。(一類核心)(CSSCI)
“‘5%的完整性’:旅游資源評估體系的拷問”,載《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2007年第4期。ISSN1608-5582。
《抗拒生命的時空觀》載《國際瑤族研究論文集》1994年香港新亞書院(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Special Issue on Yao Studies.Volume XII 1994)。
“人類學視野中儀式音樂的原型結(jié)構(gòu)”,載《音樂研究》2008年第1期。CN11-1665/J。(一類核心)(CSSCI)。
“‘5%的完整性’:旅游資源評估體系的拷問”,載《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2007年第4期。ISSN1608-5582。
“南音與文化空間”,載《民族藝術(shù)》2007年第4期,CN45-1052/J。(核心)(CSSCI)。
“后現(xiàn)代性與移動性: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面臨的擠壓”,載《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CN41-1213/C。(核心)。
““‘遺產(chǎn)旅游’與‘家園遺產(chǎn)’:一種后現(xiàn)代的討論”,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CN42-1704/C。(核心)(CSSCI)(全文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2007年第12期“旅游管理”)。
“族群的社會記憶”(第一作者),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三期。CN45-1041/C(核心)(CSSCI)
“‘第四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載《亞洲博物館館長和人類學家論壇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ISBN978-7-5415-3282-0。
“佤族司崗里敘事中的‘神話在場’”,《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三期。(核心)(CSSCI)。
“儀式音樂敘事中的族群歷史記憶——廣西賀州地區(qū)瑤族‘還盤王愿’儀式音樂分析”,載曹本冶主編《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南卷(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80692-297-2/J285。247-327頁,約8萬字。
“陽光下的陰影:現(xiàn)代旅游中的一種價值隱喻”,載《創(chuàng)新》2007年第三期。CN45-1348/C。(全文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2007年第12期“旅游管理”)。
“論遺產(chǎn)的原生形態(tài)與文化地圖”,載《文藝研究》2007年第二期。ISSN0257-5876/CN11-1672/J。(本文轉(zhuǎn)載在《新華文摘》2007-9期上的“篇目輯覽”(文化研究)上)(一類核心)(CSSCI)。
“人類學與國學”,載《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第二期。CN45-1355/Z。
“人類遺產(chǎn)與家園生態(tài)”,載《楚雄民族文化論壇》,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81112-255-8。P46-49。
“來自人類學的聲音”,載《光明日報?國學版》2007年2月8日。(核心)2005、4。
“西方基督教符號形象的東方地方化——中國東南沿海泉州墓碑符號的解讀”,(北大——耶魯比較文化學術(shù)論壇),載孫康宜孟華主編《比較視野中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2005、3。
“現(xiàn)代旅游中家園遺產(chǎn)的生態(tài)鏈——廣西秀水村旅游開發(fā)潛伏的危機”,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口述傳統(tǒng)與文學敘事”,載《紅湖論學》,新疆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ISBN 978-7-5631-2087-I.2004、6。
“傳統(tǒng)的繼承”(人類學新苑?序言),載《人類學新苑》第一期,2007年版。2004、6。
“人類學歷史志的生命表述”,載《賀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CN45-1353/Z(CUAA),2004、4。
“文學人類學的儀式視野:西方經(jīng)典文學的一種讀法”,載史忠義等主編《國際文學人類學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ISBN7-5306-4517-X。
“奧運會與大眾傳媒的儀式性分析”,載《體育學刊》2006年第6期,CN44-1404/G8。(每二作者)(核心)(CSSCI)。
“‘紅毛番’:一個增值的象形文本”,載孟華主編《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ISBN 7-5336-4764-5。2004、3。
“家園重建與鄉(xiāng)土紐帶”,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夏威夷:人法自然的樣板”,載《大自然》2006年第3期。CN11-1385/N2004、4。
“‘第四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一個藝術(shù)人類學的視野”,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4期。CN11-1672/J(一類核心)(CSSCI)2004、3。
“人類學研究之于‘和諧關(guān)系’”,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CN44-1158/C。(核心)(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7期)2004、2。
“民族志視野中的‘真實性’的多種樣態(tài)”,載《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CN11-1211/C(一類核心)(本文的主要觀點轉(zhuǎn)載在《新華文摘》2006-12期上的“篇目輯覽”(社會評論)上),(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民族族問題研究》2006年第6期、《文化研究》2006年第8期,《光明日報》 2006年5月29日“論點摘編”,《中國民族報》2006年7月7日“理論動態(tài)”。)、2。
“儀式中的暴力與犧牲”,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CN42-1704/C(CSSCI) (核心)(CSSCI)。2004、1。
“人類遺產(chǎn)與家園生態(tài)”,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2006年第1期。CN31-1889/C(CSSCI) (核心)。2004、1。
“人類學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經(jīng)驗五人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CSSCI) (核心)(CSSCI)。2004、2上。
“旅游人類學家談中國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載《旅游學刊》2006年第1期。CN11-1120/K(核心)(CSSCI)。
“無邊界記憶——廣西恭城平地瑤‘盤王婆’祭儀變形”,載《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CN45-1041/C(CSSCI) (核心)、5。
“飲食文化與族群邊界:關(guān)于飲食人類學的對話”,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作者之一)CN45-1074/C(CSSCI) (核心)。P25。
“現(xiàn)代旅游中的符號經(jīng)濟”,載《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CN36-1001/C(CSSCI)(核心)(本文的主要觀點轉(zhuǎn)載在《新華文摘》2006-16期上的“篇目輯覽”(社會評論)上)。2003、2。
“人類遺產(chǎn)與家園生態(tài)”,載《思想戰(zhàn)線》2005年第6期。CN53-1002/C(CSSCI)(核心)(人大復印資料,2006年第3 期全文轉(zhuǎn)載,GO《文藝研究》)2003、1。
“一個‘土著’民族志作家及其作品”,載《今日文壇》,2005年冬之卷。
“(后)現(xiàn)代性與移動性: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面臨的擠壓”,載《中共桂林市委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2期。CN45-1291/D2002、4。
“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中西旅游人類學研究論叢?序”,張曉萍主編,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ISBN7-81068-908-8/F?328。2002、4。
‘“旅游人類學視野下的‘鄉(xiāng)村樣本’”,載《鄉(xiāng)村旅游——反貧困戰(zhàn)略的實施》楊勝明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ISBN7-221-06014。2002、6。
“一種通過唱誦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載《方圓法治》,2005年8月,總第156期。P46-49。CN11-5328/D。2002、6。
“旅游人類學視野下的‘鄉(xiāng)村旅游’”,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4。CN45-1074/C(CSSCI) (核心)(CSSCI)2002、3。
“從‘異文化’到‘本土化’:人類學研究道路和的光輝楷模”,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緬懷費孝通)2005、3。CN45-1074/C(CSSCI) (核心)(CSSCI)。2002、9。
“田野中的‘歷史現(xiàn)場’”,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CN11-4116/C(核心)。、7、18(權(quán)威)
“瞎子怎么‘書寫’歷史篇章?”,載《民族藝術(shù)研究》2004、6。2002、2
《旅游人類學視野中的“旅游文化”》,載《旅游學刊》2004、6。(核心)(CSSCI)CN11-1120/K2002、2
“‘后民族結(jié)構(gòu)’理論的視角:地緣、族群與民族國家”,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CUAA),2004、4。CN31-1889/C(核心)。(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2、2。
“ 從羌族的黑水河到美國的中餐館:吃還是不吃?”(專題訪談嘉賓),載《光明日報》2004年11月18日版。(核心)。
“當歷史違背歷史的時候”,載《口述中國》(《光明日報》書評周刊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ISBN7-5004-4512-1(核心)
“西方文學原型中‘生/死’母題的儀式性隱喻”,載《吉首大學學報》2004、3。CN43-1069/C
“懷念陳國強先生”,載《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2004年第3期。
“聚焦:發(fā)展與不發(fā)展——第二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海峽兩岸圓桌論壇實錄”(部分)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4。CN45-1074/C(CSSCI) (核心)
“田野中的歷史現(xiàn)場:歷史人類學的幾個要件分析”,載《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3。CN53-1191/C(CSSCI)(核心)
“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2。CN11-1211/C(一類核心)
“論民族與族群在變遷語境中的裂化因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2。CN45-1074/C(CSSCI) (核心)
“另一種音樂的‘言唱’”,載《民族藝術(shù)》2004、1。CN45-1052/J
“口述/書寫:歷史的敘事與敘事的歷史”,載《廣西民族研究》2004、1。 CN45-1041/C(CSSCI)(核心)
“邊界的空隙:一個歷史人類學的場域”,載《思想戰(zhàn)線》2004、1。CN53-1002/C(CSSCI)同文轉(zhuǎn)載于《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2上。(核心)(CSSCI)
“我非我與‘學術(shù)浪子’”,載《世紀坦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ISBN7-207-06148-X/Q、7
“神話敘事中的‘歷史真實’——人類學神話理論評述”,載《民族研究》2003、5。CN11-1217/C(一類核心)(CSSCI)
“意見· 領袖· 常識課”十條,載《新周刊》第155期,2003年5月15日版P25。CN44-1416/G2
“人類學儀式理論知識譜系”載《民俗研究》2003、2。(CSSCI)(核心)
“瑤漢盤瓠神話-儀式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1。CN45-1074/C(CSSCI) (核心)
Genelogy of Ritual: A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Se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vol.4,2002,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ichuan University(ed.) Sichuan National Press.2002.12.
“西方戲劇研究”,載《民族藝術(shù)》2002、4。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人類學的一個審美視角:變形”,載《東方叢刊》2002、4。ISBN 7-5633-0/I·418
“‘東道主/游客’:一種現(xiàn)代性悖論的危險——旅游人類學的一種詮釋”,載《思想戰(zhàn)線》2002、6。CN53-1002/C (CSSCI)
“審美人類學三人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6。CN45-1074/C(CSSCI) (核心)
“西方戲劇發(fā)生學的空間意義”,載《民族藝術(shù)》2002、3。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實驗民族志語體”,載《讀書》2002、9。CN11 1073/G2(CSSCI) (核心)
“口述與書寫:誰能反映歷史真相”(“口述中國”四人談),,載《光明日報》2002、7、18。(權(quán)威)
“論戲劇與儀式的緣生形態(tài)”,載《民族藝術(shù)》2002、2。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文學人類學敘事的‘形式本體’”,載《吉首大學學報》2002、2。
“西方戲劇與酒神儀式的緣生形態(tài)”,載《戲劇藝術(shù)》(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2、2。142BM(CSSCI) (核心)
“人類學儀式理論述評”,載《民族研究》2002、2。CN11-1217/C(一類核心)
“邊緣儀式——兼顧地理地貌形態(tài)”,載《人文世界》(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年刊)2001,VOLUME 1。
“宮哲兵與千家峒——評〈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fā)祥地〉”,載《貴州民族研究》,2002、4。CN52-1001/C(CSSCI) (二類核心)(CSSCI)
“體驗差異:民族志旅游與人類學知識”,載《旅游人類學與中國社會》,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ISBN7-81068-261-X/F、226。
“永遠的‘鄉(xiāng)儀之神’”,載《讀書》2001、9。 CN11 1073/G2(CSSCI)(一類核心)
“族性中的音樂敘事——以瑤族的‘敘歌’為例”,載《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2。CN31-1004/J(CSSCI) (核心)
“千家峒運動與瑤族以祥地·序言”(作者:宮哲兵),武漢出版社2001、5。ISBN7-5430-2358-X
“現(xiàn)代社會中的鄉(xiāng)土知識與民間智慧”,載《民族藝術(shù)》2001,1。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實踐于歷史與想象之間:客家族群認同與寧化石壁公祭儀式”,載《思想戰(zhàn)線》2001,1。CN53-1002/C(CSSCI) (核心)
“寧化石壁村的族性認同”,載《讀書》2000、10。CN11-1073/G2(CSSCI) (一類核心)
“華人家族企業(yè)的認同、變遷和管理”,載《廣西民族研究》2000,3。CN45-1041/C(CSSCI) (核心)
“邊陲地帶的草根力量”,載《讀書》2000,5。CN11-1073/G2(CSSCI) (一類核心)
The Image of the “Red-Haired Barbarian” in Chinese Official and Popular Discourse. See Meng Hua & Sukehiro Hirakawa ed.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Leiden University:Amsterdam-Atlanta,GA.2000
“土樓:一種地方性人文生態(tài)的表述范式”,載《東南文化》2000、5。CN.32-1096/K(二類核心)(CSSCI)
“新民俗傳說的地方化敘事”,載《民俗研究》2000,1。CN37-1178/K(二類核心)(CSSCI)
“媽祖崇拜的跨域性播衍”,載《民族藝術(shù):面向21世紀的民族民間文化》(1999年增刊)CN45-1052/J
“古希臘文學中女性性格的分離與原型輻射”,載“文學人類學論叢”之《性別詩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版。ISBN7-80149-210-2/C、034
“‘參與觀察’旅游與地方知識系統(tǒng)”,載《廣西民族研究》1999,4。 CN45-1041/C(CSSCI) (核心)
“‘本土’的邊界”,載《廣西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CN45-5027/G4
“源流追溯:文學與人類學的敘事邏輯”,載《東方叢刊》1999.4。ISBN 7-5633-2953-6
“我非我與‘學術(shù)浪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4。CN 45-5007/C(CSSCI) (核心)
“魚尾獅怪物”等六篇載《情境與心境》,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9版。ISBN 7-5382-5484-6
“客家群:變遷中的文化認同”,載《客家魂》1999.4。
“族性過程與音樂的發(fā)生”,載《中國音樂學》1999.3。CN11-1316/J(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音樂、舞蹈研究》1999、5)(一類核心)(CSSCI)
“山海遭遇天后宮”,載《讀書》1999.7。CN11-1073/G2(CSSCI) (一類核心)
“一個表演的版本:酒神祭儀中迷狂的‘治療’作用”,載“文學人類學論叢”之《文學與治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9.出版。ISBN 7-80149-124-6
“傳統(tǒng)不寂寞”,載《神州學人》1999.5。CN11-1284/C
“感受鑿壁談婚”,載《民俗研究》1999.1。CN 37-1178(《民族團結(jié)》1999.7全文轉(zhuǎn)載。)
“另一種社會知識系統(tǒng)”,載《民族藝術(shù)》1999.1。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文學人類學知識考古”,載“文學人類學論叢”之《文化與文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版。ISBN 7-80109-259-7
“符號策略與‘鳥籠’”,載《民族藝術(shù)》1998.4。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科學的限度”,載《光明日報(理論版)》1998.8.14。CN11-0026(一類核心)
“美人之美與各美其美──文學與人類學交流”,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5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9。ISBN 7-5614-1785-3/I.241(CSSCI)
“東南亞華人文化認同與家族企業(yè)管理”,載《中國文化與世界》,第六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6。ISBN 7-81046-426-4
“‘紅毛番’:一個增值的象形文本”,載《廈門大學學報》1998.2。CN 35-1019/C(CSSCI) (一類核心)
“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研討會綜述”,載《文藝研究》1998.2。CN 11-1672/J。(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研究》1998、5)(一類核心)(CSSCI)
“文學人類學走向新世紀”,載《淮陰師范學院學報》1998.2。 CN32-1476/G4
“走進中國人類學的春天”,載《苗侗文壇》1998.1。
“東南亞華人認同與企業(yè)轉(zhuǎn)型”,載《開放時代》1997.3-4。(CSSCI)(核心)
“音樂欣賞個性”,載《神州學人》1997.11。CN11-1284/C
“再尋‘金枝’”,載《文藝研究》1997.5。CN11-1672/J(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研究》1997、11)(一類核心)(CSSCI)
“研究中國,建設中國”(文化人類學五人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4。CN45-1074/C(CSSCI) (核心)
“邊界不設防:人類學與文學研究”,載《文藝研究》1997.1。CN11-1672/J。(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研究》1997、4)(一類核心)(CSSCI)
“民族藝術(shù)研究中的人類學性”,載《民族藝術(shù)》1997.3。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民族認同的語境變遷與多極化發(fā)展──從一個瑤族個案談起”,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1。CN45-1074/C該文同時載于《人類學與西南民族》一書,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ISBN 7-81025-959-8(CSSCI) (核心)
“結(jié)構(gòu)·解構(gòu)·重構(gòu):中國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載《中國音樂學》1995.2。CN11-1316/J(一類核心)(CSSCI)
“我是我與我非我”,載《讀書》1996.9。CN11-1073/J2 (CSSCI) (一類核心)
“當代人類學發(fā)展走向分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5.2。(CSSCI) (核心)
“‘頂冠’的原型性結(jié)構(gòu)意圖”,載《外國文學評論》1994.4。(一類核心)(CSSCI)
“評皇券牒的母題結(jié)構(gòu)”,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4。 CN42-1065(CSSCI) (核心)
“我是我與我非我──漢民族如是說”,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4。4CN45-1074/C(該文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民族研究》1995、2)(CSSCI)
“和諧與沖突:中西神話原型中的‘二女一男’”,載《中國比較文學》1994.2。ISBN 7-81009-978-7(CSSCI)(核心)
“轉(zhuǎn)換:‘舅權(quán)’互為關(guān)系的一個原則”,載《云南社會科學》1994.2。CN53-1001/C(CSSCI)
“遷徙性民族敘事范式”,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1。CN11-1260(CSSCI) (核心)
“民族音樂的傳統(tǒng)敘事”,載《藝文論叢》1994.1。
“傳統(tǒng)音樂的消解與重構(gòu)”,載《東方叢刊》1994.1。ISBN7-5633-1824-0
“民族音樂的敘事功能”,載《民族藝術(shù)》1994.1。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認識你自己”,載《山花》1994.2。CN52-1008
“文學人類學解析”,載《當代文壇》1993.4。CN51-1076。
“酒之悟── 一個文化哲學的敘事視角”,載《貴州大學學報》1993.3。CN52-1012/C
“歐美優(yōu)勉瑤的社區(qū)發(fā)展與現(xiàn)代化”,載《瑤學研究》第2輯。ISBN7-5356-I/C.41
“抗拒生命的時空意識”,載《瑤學研究》第3輯。ISBN 7-5356-2216-X/C.42
“被縛的妻子們:古希臘文學中女性性格的分離與原天型輻射”,載《外國文學評論》1992.3。CN11-1068(該文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92、9)(一類核心)
“瑤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號”,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2。CN42-1065(該文全文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少數(shù)民族》1992、7)(CSSCI) (核心)
“三角崇拜敘事”,載《東方叢刊》1992.3。ISBN7-5633-1284-6/I.051
“指導性變遷之我觀”,載《廣西民族研究》1992.4。CN45-1041/YY(CSSCI)(二類核心)
“龍車/天車:一個符號話語的解讀”,載《東方叢刊》1992.4。ISBN7-5633-1285-4/I.051
“論原始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號中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差距”,載《貴州民族研究》1992.1。CN52-1001(CSSCI) (核心)
“醉在千古文章”,《貴州大學學報》1992.1。(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1992、2)
“國際瑤族研究述評”,載《民間文學論壇》1991.2。CN11-1086
“國外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人類學的研究狀況”,載《貴州文化》1991.1。
“母權(quán)文化淺論”,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0.1。CN52-1022/C (核心)
“論舅權(quán)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婚姻中的制約作用”,載《貴州民族研究》1989.2。CN52-1001(CSSCI)
“色彩文化論”,載《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89.2。CN52-1027
“神靈文化的神·性·舞”,載《南風》1989.5。CN52-1016
“論節(jié)日喜慶中的悲涼意義”,載《民間文學論壇》1988.5-6。CN11-1086
“尋根透視”,載《今日文壇》1988.2。CN51-1076。
“酒之于慶典”,載《貴州社會科學》1988.4?枺66-13
“痛苦的宣泄:從酒神、模仿的關(guān)系看希臘悲劇的本體意義”,載《外國文學評論》1988.2。CN11-1068(一類核心)(CSSCI)
“兄妹婚神話結(jié)構(gòu)之分解與整合”,載《貴州大學學報》1988.2。CN52-1012/C
“‘學科意識’之我觀”,載《花溪文壇》1988.3-4。
“‘變形’考辨”,載《民間文學論壇》1986.5。CN11-1086。
“論《紅樓夢》的圓形結(jié)構(gòu)體系”,載《貴州大學學報》1986.4。CN52-1012/C。
“文學·夢·神話意識”,載《花溪文壇》1986.2.
“從‘泥土造人’的神話比較看‘土’與‘人’的關(guān)系”,載《貴州大學學報》1985.2.
“幻形:一個鮮為人知的美學原理”,載《文藝理論研究》1985、4。(一類核心)(CSSCI)
“儀式敘事的原型結(jié)構(gòu)”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試論茅盾巴金在接受外來影響上的差異”,載《貴州社會科學》1985.3。刊號:66-13(二類核心)(CSSCI) 。
本文關(guān)鍵詞: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71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1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