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隨著高分辨率MRI的發(fā)展,顱內血管壁成像序列日漸成熟,關于顱內血管壁成像的報道逐漸增多,如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炎、煙霧病及其他血管相關疾病的血管壁形態(tài)、強化程度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本研究主要是使用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序列,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顱內血管進行評估,以顯示責任斑塊與非責任斑塊在管壁重構模式、斑塊強化程度方面的差異,為評價斑塊易損性提供影像學指標。對象與方法納入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行頭加頸MRA檢查的疑似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44例,其中男33例,女11例,年齡52歲—78歲,平均61.5歲。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50歲;(2)至少有1個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3)經彩色多普勒、MRA、CTA檢查顯示頸動脈或顱內動脈存在一定狹窄或斑塊。排除標準:考慮心源性栓塞,即有房顫病史,心臟瓣膜相關疾病其他顱內血管源性疾病,如煙霧病,血管炎等。44例患者中急性腦梗塞21例,排除了病灶側頸動脈狹窄度大于50%,懷疑是心源性栓塞或者考慮是有其他血管疾病所導致的卒中的患者,均經MRI檢查證實,在起病1周內行MRA檢查;TIA患者8例;無癥狀患者15例。根據DWI梗塞灶位置確定其供血動脈最狹窄處斑塊為責任斑塊;非梗塞灶供血動脈以及無癥狀患者動脈內的斑塊為非責任斑塊。所有患者均行常規(guī)頭MRI檢查、頭加頸MRA及增強前后的3D T1WI-SPACE(three dimensional-T1 weighted imaging-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血管壁檢查。首先在平掃的頭MRA圖像及重建好的3D-SPACE序列上定位斑塊的位置,即管腔出現(xiàn)偏心性狹窄或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的部位,本研究主要關注大腦中動脈的M1、M2段及基底動脈全程。然后將斑塊分為責任斑塊和非責任斑塊,責任斑塊為梗塞灶所在區(qū)域的供血動脈近段管壁上的斑塊,責任斑塊的確定依照文獻顱內血管分布及供血區(qū),其余則為非責任斑塊。勾畫斑塊輪廓,測量其在增強前后的信號強度,從而對兩組斑塊強化數量及程度進行定量及定性評估。對于斑塊形態(tài)學的評估為依次測量顱內動脈斑塊最狹窄處及其鄰近參照位置血管的血管外壁面積(outer wall area,OWA)及管腔面積(lumen area,LA),從而計算出斑塊處的管壁面積(wall area,WA);斑塊負荷為斑塊最狹窄處WA測量值比OWA測量值;斑塊處管壁重構率(remodeling ratio,RR)為斑塊最狹窄處LA測量值比參照位置LA的測量值,重構分類參考以往文獻研究,即正性重構RR1.05;中間值,0.95≤RR≤1.05;負性重構RR0.95。結果44名患者發(fā)現(xiàn)了47個斑塊,責任斑塊21個,非責任斑塊26個。21例急性腦梗塞患者共發(fā)現(xiàn)30個斑塊,其中21個責任斑塊,5個非責任斑塊;8例TIA患者共發(fā)現(xiàn)4個非責任斑塊;15例無癥狀斑塊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17個非責任斑塊。所有責任斑塊及23例非責任斑塊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強化,其在數量上沒有差異,但是責任斑塊的強化程度高于非責任斑塊(0.88±0.33 VS 0.46±0.23,P0.001)。5例責任斑塊及7例非責任斑塊所在管壁出現(xiàn)正性重構。所有斑塊均導致管壁偏心性增厚。除此之外,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掃描范圍內的雙側頸內動脈顱內段及椎動脈均出現(xiàn)了近似相同程度的環(huán)形強化。結論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多導致管壁偏性增厚。責任斑塊與非責任斑塊所在血管壁在重構模式上并未顯示出明顯差異,但幾乎所有斑塊都出現(xiàn)強化,所以無法通過重構模式或斑塊是否強化評估斑塊的易損性,但是本研究發(fā)現(xiàn)責任斑塊的強化程度高于非責任斑塊,考慮斑塊的易損性與強化程度有關。除此之外,雙側頸內動脈顱內段及椎動脈出現(xiàn)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于環(huán)形的強化,可能與此處管壁上存在的血管滋養(yǎng)血管有關。
【學位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445.2;R743
【部分圖文】:
右側MCA責任斑塊強化

基底動脈責任斑塊的強化表現(xiàn)注:圖A、D為沿血管短軸方向重建的3D-SPACE平掃及增強圖像,箭頭所指部分即為斑塊所在的管腔,左下角圖像為斑塊所在管腔局部放大圖像

垂體信號的測量方法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管文敏;余衛(wèi);;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MRI研究進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8年01期
2 郭威;曾旭文;梁治平;熊玉超;彭麗君;;椎體骨質疏松性骨折MRI研究進展[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8年02期
3 龐惠澤;范國光;;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形態(tài)學及功能改變的MRI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8年01期
4 王志鵬;高仲磊;衛(wèi)孟佳;;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性腦白質變性的MRI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年11期
5 曹傳龍;劉婉晴;張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腦灰質結構MRI研究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9年04期
6 譚敬安;鄭春紅;韓文軍;吳信南;;青少年急性髕骨外側脫位后內側髕股韌帶損傷的MRI研究[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9年06期
7 楊嚴偉;杜君;;前交叉韌帶前內側束及后外側束薄層斜矢狀位質子密度加權像MRI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年19期
8 李玉敏;周紅梅;徐向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覺傳導通路多模態(tài)MRI研究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8年09期
9 徐敢;馮少洪;;首發(fā)未治療成人重型抑郁癥患者皮層厚度MRI研究[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8年01期
10 魯興啟;李潔;丁建平;;腦震蕩后綜合征MRI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筱霜;皮層下缺血性血管疾病及與其相關認知功能障礙的多模態(tài)MRI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宋寧;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的MRI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3 朱娟;TOF解剖形態(tài)和心功能變化的MRI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謝朝暉;雙峰駝大腦形態(tài)的體視學和MRI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趙蓮萍;雙相障礙患者小腦結構和功能異常的多模態(tài)MRI研究[D];暨南大學;2017年
6 姜琳;不同部位皮層下運動通路中風腦結構改變的MRI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新麗;顱內斑塊易損性的3D高分辨率MRI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8年
2 解超蓮;急性胰腺炎早期合并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MRI研究[D];川北醫(yī)學院;2018年
3 王穎;先天性間隔缺損新生兒腦組織發(fā)育的MRI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張亞男;下頜前伸止鼾器對OSAHS患者顳下頜關節(jié)影響的MRI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7年
5 陳振;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顱內斑塊的3D高分辨率MRI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7年
6 劉波;糖尿病腎病的多參數MRI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
28701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87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