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超聲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特點目的利用超聲觀測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內臟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探討T2DM患者內臟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的分布特點,并分析該類人群的內臟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與血糖、血脂的相關性。資料與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的T2DM住院患者200例為病例組(T2DM組),男97例,女103例;年齡47-78歲,平均(64.63±7.26)歲;糖尿病病程1-20年。選擇同期200例無罹患T2DM的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男99例,女101例;年齡47-78歲,平均(63.79±7.02)歲。再根據罹患T2DM的病程年限將T2DM組分為長病程組(病程≥10年)和短病程組(病程10年);以及依據T2DM患者的年齡將T2DM組又分為T2DM老年組(≥60歲)和T2DM中年組(45-59歲)。利用超聲測量所有研究對象的內臟脂肪(包括心外膜脂肪(EAT)、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量研究對象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血脂(包括TG、TC、LDL-c及HDL-c)。比較各組之間的身體不同部位脂肪組織厚度,分析T2DM患者內臟脂肪和腹部皮下脂肪的分布特點及各部位脂肪厚度與血糖、血脂的相關性。結果1.研究的T2DM組與對照組之間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T2DM組右室前壁EAT厚度較對照組增厚(p0.05);而兩組間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間BMI、FPG、HbA1c、TG、TC、LDL-c及HDL-c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T2DM長病程組的右室前壁EAT厚度較T2DM短病程組增厚(p0.05);而兩組間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4.T2DM老年組與中年組間右室前壁EAT、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厚度比較,差異均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但T2DM老年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較T2DM中年組減小(p0.05)。5.右室前壁EAT厚度與HbA1c、TG、TC及LDL-c呈正相關(p0.05),與HDL-c呈負相關(P0.05)。6.腹腔脂肪厚度與BMI、TG、LDL-c具有相關性(p0.05),肝前脂肪厚度與TG、LDL-c具有相關性(p0.05),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僅與BMI存在相關性(p0.05)。7.對與EAT存在相關性的相關變量進行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bA1c、TG是右室前壁EAT厚度增加的危險因素(p0.05),而HDL-c升高是保護性因素(p0.05)。結論1.T2DM患者的EAT厚度較正常人群厚,而其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較正常人群無明顯增厚。2.EAT厚度與HbA1c、TG、TC及LDL-c存在正相關性,與HDL-c存在負相關性;且EAT容易被超聲心動圖檢測。3.EAT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內臟脂肪組織,用以反映T2DM患者脂肪代謝的異常。第二部分:超聲評價心外膜脂肪與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目的利用超聲觀測T2DM患者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及下肢動脈病變情況,評價EAT與T2DM下肢動脈病變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資料與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的T2DM住院患者240例為研究對象,男123例,女117例;年齡47-78歲,平均(64.54±7.30)歲;糖尿病病程1-20年。對240例T2DM患者行下肢動脈高頻超聲檢查,根據下肢動脈是否發(fā)生病變將其分為下肢動脈病變組和下肢動脈正常組;再根據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將下肢動脈病變組進一步分為輕、中、重度病變組。利用超聲心動圖測量所有研究對象的右室前壁和心尖室間溝EAT厚度,對比各組右室前壁及心尖室間溝EAT厚度,分析EAT厚度與T2DM患者下肢動脈病變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判定出EAT厚度對T2DM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并確定最佳診斷值。結果1.入選的240例T2DM患者中下肢動脈病組占183例,下肢動脈正常組占57例,兩組間性別和年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下肢動脈病變組中,輕度病變占97例,中度病變占55例,重度病變占31例;足背動脈受累最多,有167例(占91.26%),其病變程度更加嚴重(中度病變占20.77%,重度病變占10.93%)。2.下肢動脈病變組的右室前壁及心尖室間溝EAT厚度較下肢動脈正常組均增厚(p0.05)。3.隨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增加,EAT厚度越大(p0.05);下肢動脈狹窄率與右室前壁、心尖室間溝EAT厚度均有直線回歸關系(p0.05)。4.右室前壁及心尖室間溝EAT厚度與HbA1c、TC、LDL-c及HDL-c具有相關性(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BMI、FPG、TG無明顯相關性(p0.05)。5.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得出右室前壁及心尖室間溝EAT厚度是T2DM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p0.05)。6.經超聲心動圖測得右室前壁EAT厚度評價T2DM下肢動脈病變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65,診斷最佳截點值為7.63mm,診斷靈敏度為83.4%、特異度為79.1%;測得心尖室間溝EAT厚度評價T2DM下肢動脈病變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78,診斷最佳截點值為6.86mm,診斷靈敏度為85.4%、特異度為81.4%。結論1.具有下肢動脈病變的T2DM人群,其右室前壁及心尖室間溝EAT厚度較下肢動脈正常的T2DM人群增厚,EAT厚度增加是T2DM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2.當T2DM患者右室前壁EAT厚度大于7.63mm或心尖室間溝EAT厚度大于6.86mm時,可提示T2DM患者發(fā)生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性增高。3.由超聲心動圖測量的EAT厚度,可作為T2DM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簡便和實用的早期輔助評價指標之一?偨Y研究結果顯示:T2DM患者的EAT厚度較正常人群增厚,具有下肢動脈病變的T2DM患者EAT厚度較下肢動脈正常的T2DM患者增厚;且EAT厚度與血脂的異常也存在一定相關性;EAT厚度增加是T2DM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超聲心動圖能對EAT厚度做出較準確的定量判斷,而且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費用低。因此由超聲心動圖測量的EAT厚度可作為T2DM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早期評價指標之一,為臨床控制、預防、減少T2DM患者發(fā)生下肢動脈并發(fā)癥提供有利幫助。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587.2;R445.1
【圖文】:
圖 1-1 第一部分研究對象分組示意圖Fig.1-1 The group diagram of part I objects2 納入標準T2DM 組納入標準:(1)T2DM 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yī)學會《中國 2 型糖指南(2017 年版)》[16],即有多飲多尿、煩渴、多食、消瘦等糖尿病癥其余誘因的體重下降者,同時符合以下三條標準之一者便可確診為 T2D機血糖≥11.1mmol/L;②清晨空腹血糖(FPG)≥7.0mmol/L;③口服葡萄驗(OGTT)后 2 小時 FPG≥11.1mmol/L。(2)排除其余先天性及后天性:如腫瘤,結核,嚴重肝、腎、肺部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先天性心臟性心臟瓣膜病,以及庫欣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等代謝性疾病。(3)排除炎等急性疾病。對照組納入標準:經相關物理、生化、影像等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內、代謝性疾病等各類先天性及后天性慢性疾病,排除炎癥、感染等急性

第一部分 超聲評價 2 型糖尿病患者內臟脂肪與及下脂肪的特點(3)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日立 718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2.3 檢測內容與方法2.3.1 脂肪厚度測定利用超聲測量研究對象內臟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內臟脂肪包括右室前壁EAT、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各部位脂肪組織厚度值均須測量 3 次并取平均值。具體測量方法見下:(1)右室前壁 EAT 厚度測量:受檢者左側臥位,下肢自然屈曲,探頭置于胸骨左側緣第 3-4 肋間隙,且探頭不能加壓,利用超聲心動圖于左室長軸切面顯示右室前壁 EAT。測量時使取樣線垂直于右室前壁,利用 M 型超聲測量右室前壁 EAT厚度;測量時選取收縮末期,減少 EAT 因心臟舒張受壓而導致的厚度測量值偏小。(見圖 1-2、1-3)。

第一部分 超聲評價 2 型糖尿病患者內臟脂肪與及下脂肪的特點(3)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日立 718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2.3 檢測內容與方法2.3.1 脂肪厚度測定利用超聲測量研究對象內臟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內臟脂肪包括右室前壁EAT、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各部位脂肪組織厚度值均須測量 3 次并取平均值。具體測量方法見下:(1)右室前壁 EAT 厚度測量:受檢者左側臥位,下肢自然屈曲,探頭置于胸骨左側緣第 3-4 肋間隙,且探頭不能加壓,利用超聲心動圖于左室長軸切面顯示右室前壁 EAT。測量時使取樣線垂直于右室前壁,利用 M 型超聲測量右室前壁 EAT厚度;測量時選取收縮末期,減少 EAT 因心臟舒張受壓而導致的厚度測量值偏小。(見圖 1-2、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成松;;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相關性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年A3期
2 葉奎;;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下肢動脈病變[J];開卷有益-求醫(yī)問藥;2017年05期
3 吳曉虹;吳曉萍;胡柏成;;老年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與下肢動脈病變的關系[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9年06期
4 田利勛;徐恒;;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對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6年01期
5 田昆;谷利宏;雒曉玲;楊占英;;彩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年09期
6 吳沐;盧舜彬;;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年17期
7 周祥群;陳海金;彭興;劉尚軍;王芳;韋迎娜;;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患者的風險因素分析[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17年04期
8 劉惠芬;羅萍;陳玉;趙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下肢動脈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江西醫(yī)藥;2009年04期
9 李建衛(wèi),林寧,林曉,張清陽;彩超在下肢動脈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年S1期
10 劉敏燕;田慧;;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病率與治療現狀[J];解放軍保健醫(yī)學雜志;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晚虹;呂國榮;李拾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下肢動脈病變中的臨床意義[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劉敏燕;田慧;宗文漪;王節(jié);李小鷹;;多功能周圍血管檢查儀對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A];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十次全國糖尿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馮玉欣;張奕;柳林;程麗霞;鹿相花;;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危險因素臨床分析[A];2008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系列研討會暨中青年英文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4 吳曉紅;朱辰;胡柏成;;老年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與下肢動脈病變關系探討[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療養(yǎng)康復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5 鄭春梅;王繁博;王薇;;彩超對下肢動脈病變診斷的應用價值[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高峰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6 劉芳;胡艷云;沈靜;曾輝;趙s
本文編號:27807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78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