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雙源CT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療前后行增強雙能量掃描,探討雙源CT多參數(shù)成像在評估非小細胞肺癌放化療療效中的價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12月間就診于邢臺市人民醫(yī)院的61例NSCLC患者,男性43例,女性18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9.1±8.7歲。所有患者入組前均行支氣管鏡或局部穿刺活檢確診為NSCLC,其中鱗癌41例,腺癌20例。臨床分期:ⅢA期14例、ⅢB期35例、Ⅳ期12例。均接受完整序貫放化療或同步放化療,且治療前后1周內(nèi)應用德國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CT掃描儀行增強雙能量掃描檢查,使用濃度為350 mgI/ml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對比劑注射量:1 ml/kg,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4.0 ml/s,對比劑注射完畢后,采用相同速率經(jīng)高壓注射器注射30 ml生理鹽水。掃描參數(shù):雙源CT掃描應用Lung Nodules序列,注射對比劑后分別于30 s及60 s行雙期雙能量掃描,A、B球管管電壓分別為Sn140 kV、80 kV,參考管電流分別為56 mAs、133 mAs,準直器寬度64×0.6 mm,旋轉(zhuǎn)時間0.28 s,螺距0.55;颊呷⊙雠P位,單次深吸氣后屏氣完成從胸廓入口到腎臟中部掃描。雙能量CT掃描可以得到三組圖像,分別是80 kV圖像、Sn140 kV圖像及由高低管電壓按一定加權(quán)系數(shù)線性融合圖像,線性融合系數(shù)M為0.4。在Syngo-via工作站MM腫瘤學后處理軟件中,應用肺結(jié)節(jié)分割技術(shù)測得融合圖像病灶橫截面最大徑;分別將雙期增強掃描80 kV及Sn 140 kV圖像調(diào)入到西門子雙源CT雙能量軟件中,經(jīng)Liver VNC軟件獲得虛擬平掃圖像及碘圖,采集每個病例治療前后各項數(shù)據(jù):動脈期虛擬平掃平均CT值、動脈期混合圖像平均CT值及動靜脈期碘覆蓋值、碘濃度、標準化碘濃度,并計算治療前后病灶最大徑變化率[(治療后病灶最大徑之和-治療前最大徑之和)/治療前最大徑之和×100%]、病灶強化平均CT值(病灶混合圖像平均CT值-虛擬平掃平均CT值)、治療前后病灶強化平均ct值變化率[(治療后病灶強化平均ct值之和-治療前強化平均ct值之和)/治療前強化平均ct值之和×100%]、動脈強化分數(shù)aef[(動脈期絕對碘濃度/靜脈期絕對碘濃度)×100%]。按照choi標準將患者分為治療緩解組(包括完全緩解cr和部分緩解pr,治療后可測量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10%,或?qū)嶓w腫瘤強化平均ct值(hu)下降≥15%)和無緩解組(包括疾病穩(wěn)定sd和疾病進展pd,治療后可測量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10%,且實體腫瘤強化平均ct值下降15%),根據(jù)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評估結(jié)果進行分組。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采集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形式表示,病灶強化平均ct值與碘圖碘覆蓋值的相關(guān)性采用pearson相關(guān)性檢驗,治療前后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α=0.0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果:61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前后1周內(nèi)分別行雙源ct增強雙能量掃描,共發(fā)現(xiàn)66枚可測量肺結(jié)節(jié)(最大徑≥10mm)。根據(jù)choi標準,將患者分為治療緩解組和治療無緩解組,其中緩解組27例(29枚肺結(jié)節(jié)),治療無緩解組34例(37枚肺結(jié)節(jié))。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病灶強化平均ct值與碘覆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r=0.996,p0.05)。治療緩解組病灶最大徑變化率為(-17.96±5.94)%,病灶強化平均ct值變化率(-22.79±10.31)%;治療無緩解組病灶最大徑變化率(10.39±7.42)%,病灶強化平均ct值變化率(-9.59±3.65)%。治療緩解組病灶最大徑變化率及強化平均ct值變化率較無緩解組明顯縮小和降低(p0.05)。治療緩解組治療前動脈期標準化碘濃度及碘覆蓋值分別(13.09±5.99)%和(29.48±10.54)hu,治療后分別為(8.77±2.21)%和(22.23±6.91)hu,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減小(p0.05);治療無緩解組治療前動脈期標準化碘濃度及碘覆蓋值分別為(12.98±6.27)%和(26.93±10.61)hu,治療后分別為(17.01±10.07)%和(31.01±10.85)hu,治療后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緩解組較無緩解組明顯減小(p0.05)。靜脈期標準化碘濃度及碘覆蓋值在兩組內(nèi)及兩組間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緩解組治療前腫瘤aef分數(shù)為(104.84±34.17)%,治療后為(73.68±19.44)%,治療后腫瘤aef分數(shù)明顯小于治療前(p0.05),而無緩解組治療前(107.45±32.49)%,治療后為(125.79±30.19)%,治療后腫瘤aef分數(shù)明顯大于治療前(p0.05),治療緩解組治療后腫瘤AEF分數(shù)較治療無緩解組明顯減小(P0.05)。結(jié)論:雙源CT不僅可以顯示病灶形態(tài)學特征,其雙能量多個參數(shù)還能提供病灶強化特征,評估病灶血管化程度,使CT診斷由單一形態(tài)學判斷進入到多參數(shù)定量分析和功能性診斷的新階段。雙源CT可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評價的一種有用手段,尤其對早期療效評估,可為患者完善后續(xù)治療提供參考。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4.2;R730.4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江勇;王榮品;駱科進;;雙源CT雙能量虛擬平掃在肺癌診斷中的初步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年09期
2 陳盈;姚瓊瑛;鄭昊;謝繼承;樊樹峰;王官良;;能譜CT在肺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腫瘤學雜志;2016年08期
3 李傳旺;熊賢杭;陳茶金;王建文;;寶石能譜CT低劑量掃描對早期肺癌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年22期
4 鄧東;胡小麗;彭業(yè)勝;張小波;李凱;;雙源CT雙能量成像對肺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的初步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年07期
5 劉坤;李國立;范朝剛;湯黎明;許建;;Choi標準在胃癌術(shù)前化療療效評價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年11期
6 陳婧嫻;侯月嬌;齊慧;張成琪;;CT能譜成像在原發(fā)性肺癌與肺轉(zhuǎn)移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年04期
7 鄧東;彭業(yè)勝;李凱;張小波;黃福靈;李春蘭;;采用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shù)評價孤立性肺腫塊的可行性分析[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年01期
8 任彥軍;高艷;王志群;李巖;胡牧;李坤成;;能譜CT評價射頻消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早期療效[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2015年12期
9 路媛;鄂林寧;吳山;武志峰;;雙源CT雙能量成像在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療效評估中的價值[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年06期
10 戴文鑫;吳智勇;陳娟;馮光球;管頻;;NP方案化療及同步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年09期
本文編號:
2770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770904.html